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漯河市临颖:好风凭借力扬帆再远航

2011-03-25 来源:教育部收藏

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儿童受教育机会均等,师资队伍配置基本均衡,办学条件基本均衡。这就是临颍县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取得的成果。

临颍县通过近五年的努力,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得到了较快提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渐趋均衡,教育管理更趋规范,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县义务教育呈现出快速、协调、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先后荣获“河南省两基工作达标县”、“国家义务教育经费机制改革蹲点调研县”、“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河南省电教工作技术装备先进县、“河南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临颍县地处豫中平原,总面积821平方公里,辖9镇6乡,365个行政村,总人口74.8万,是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依法治理百强县,全省经济管理扩权县、对外开放重点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全县共有小学、初中188所,教职工6503人,中小学生99127人。普通高中4所,其中省级示范性高中2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其中县职教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后,教育公平日益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日益成为关系国家教育战略的重大问题。为此临颍县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上重要位置,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工作中牢牢把握“三强化、一保障”:一是强化部门联动。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分解到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对部门和学校的考核评价制度,形成了工作合力。二是强化工作规范。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强化督促指导。建立干部联系学校制度,领导干部不定期深入学校解决实际问题,加快了薄弱学校改造步伐。四是保障决策科学。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就均衡发展的关键指标开展监测活动,为推进均衡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坚强政策的支持下,临颍县又狠抓经费保障,确保三个增长: 2007、2008、2009年三年对教育的拨款逐年增加,增长率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全县小学、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加。全县征收城市教育附加均全额拨付教育部门使用。另外,县财政对教师工资实行专户管理,及时足额拨付全县教师工资;认真落实教师津贴发放政策,积极化解“普九”债务,化解率100%。同时,我们还认真按照上级政策要求,完成了危改、两免一补、教师培训等专项经费投入。

近三年共投入2746.68万元改造农村学校,实施危改项目108个,维修改造校舍9.99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1.25万平方米;配置标准课桌凳37960套,图书26万册、体音美器材1.5万件;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食堂餐厅5521平方米,全县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针对全县农村学校点多线长、规模小、设施差、教育资源亟待优化整合的现状,制定出台了《临颍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大力开展学校布局调整,撤并学校53所,全县学校由321所减少到268所(含80处教学点),促进了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合理配置。

2007年以来,全县共投入585万元用于学校信息技术的装备,建立了覆盖城乡学校的局域网,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多媒体教室93个, 31所学校建成了校园网。投入600多万元为全县农村中小学配置卫星接收系统166套,添置计算机862台,配备了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有力提升了广大农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使农村学生享受到同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

师资力量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临颍县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公用经费5%用于教师培训,投入570.56万元,实施“青年教师未来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扎实开展新课程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师专业技术轮训、班主任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近年累计培训教师12000多人次。狠抓“名师工程”,加大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力度,全县共有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438人。二是积极引进教师,补充农村师资。按照“城乡统筹,面向基层,倾斜弱校”的原则,均衡调配教师,充实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认真落实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招聘政策,招聘特岗教师192名,2009年县政府又专项招聘42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增强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三是出台《临颍县关于开展教师支教工作的意见》,有计划选派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近年全县共派出支教教师750多人次,其中25人次担任薄弱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为加强农村学校师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当前进城务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临颍县出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区就学提供政策支持,保证他们与城区学生一样享有同等就学待遇。二是在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及时足额拨付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开展结对帮扶、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社会捐助等活动,对困难学生进行救助。近年补助贫困寄宿生48327人次,发放生活费1535.8万元。三是办好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保证有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及时入学。四是切实消除城镇大班额现象。实行划片招生制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实行普通高中招生分配生制度,分配生名额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指导城区学校挖掘校舍资源,增加班数,降低班额;按照人口密度要求,在县城区规划新建学校,逐步消除城区学校班额较大的现象。

临颍县以“均衡城乡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为抓手,五措并举不断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一是规范办学行为。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意见》和《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成立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学校办学行为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规范学校作息时间,禁止节假日补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治理教育乱收费现象,进一步优化了教育教学环境。二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深化课程改革,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方案,严格按照国家课改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积极开展课改实验,推广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尤其是临颍县足球进校园工作成效显著:全县校园足球训练基地学校101个,常年参训学生3000多人。该县先后分两批为省体校输送了十多名足球苗子,被确定为省级足球训练基地,中国体育报、河南日报等数十家知名新闻媒体对该县工作进行了密集报道,该县作为唯一的县级代表去年连续两次在大连国家体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体育局局长会上交流经验,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调研组专程到临颍县调研校园足球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涌现出了被确定为国家级射箭基地的实验小学、以经典诵读为特色的北街学校、以习惯养成教育为特色的西街学校、以红色文化为特点的南街学校等一大批示范性特色学校,创出了一条特色明显、成效突出的教育教学模式。三是发挥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帮带作用,实行优质学校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到薄弱学校交流任职制度,以强带弱,带动薄弱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以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学质量为重点,积极开展“听课、评课、赛课”活动和送教、送研、送课“三下乡”活动,有力提升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四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把环境育人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建“绿色学校”、“文明学校”和“花园式学校”。把2008年确定为校园文化建设年,全县各学校结合自身传统优势,挖掘学校文化底蕴,着重抓好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文化建设”,有力提升了全县学校的办学品位,营造出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近年来临颍县在中小学中全面开展经典文化诵读活动,参加学生8万余名,每年结合传统节日举行大型经典诵读活动10多场,在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2008年,临颍县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先进单位”。五是学校安全长抓不懈。坚持把学校安全工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和校长的首要任务,做到组织落实,经费落实,制度健全,责任到人。深入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师生安全教育活动,制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有效提高了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隐患治理,每年安排全县学校安全大检查4次,及时整改消除了学校各类安全隐患。近三年全县学校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有力维护了教育的安全和稳定。

好风凭借力,扬帆再远航,临颍县将全面贯彻落实好《规划纲要》及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实施“教育强县”战略,保持教育优先发展、超前发展,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保障教育公平,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发展高位均衡,为全市、全省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