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教育的普惠性,维护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体局局长,近年来,我立足本县实际,率领全县教职工进行了深入地摸索和实践,果敢地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初步实现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在学校建设、资源配置、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均衡发展。今年3月,我县被命名为“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优化教育资源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条件。我在近年调研中发现,淇县作为河南省最小的县,人口25.8人,县域面积567平方公里,教职工2000余人,中小学生4.7万,存在着城区学校好、农村学校差;平原学校好、山区学校差;大型学校好、小型学校差的状况,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由此引发的教师调配和学生择校等问题接踵而至,鉴于此,我提议建立了班子成员与薄弱学校督导联系制度,要求大家经常深入学校现场办公,帮助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一些重点教育建设项目,实行班子成员挂牌督查;局机关全力为学校搞好服务、排忧解难。
为逐步缩小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2008年,我亲自主持制定了淇县教育资源整合五年规划,并请示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时召开了乡镇和县直委局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全县教育资源整合动员大会,提出了“城区学校通过新建、扩建化解大班额,农村通过合班并校进行资源整合”的大框架,以及整合后保留9所初中和38所成建制小学的目标。三年来,全县共撤除农村初级中学2所,小学5所,中小学合并班级153个,迁建学校4所,改扩建学校33所,维修改造学校93所。特别是新建的淇县实验学校,是化解城区大班额的民生工程,也是县委、县政府的重点投资建设项目,学校规划为寄宿式九年一贯制,校园占地100亩,投资6000万元,54个教学班,建筑面积38030平方米,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学生住进了宽敞明亮、舒适安全的教室和宿舍,大大缩小了城乡学校差距,在学校建设方面真正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
实践中我充分感受到:过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人讲大家听的年代已成为历史,教学手段革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益的高度。在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我始终提倡“高标准定位、超常规谋划、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宁可用坏、决不放坏”的应用理念,加大软、硬件建设力度,组建了淇县教体局信息化网站,充实了教学资源库,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1700余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室134个,网络电子备课室19个,校园局域网20个;2010年新购笔记本电脑380部,台式电脑160台,电子白板97套,投影104套,城区学校和80%以上的农村学校配备了电子白板,任课教师人均一部电脑,150人以上的学校普及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实现了“班班通、堂堂用”,学科覆盖率达100%,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师生们纷纷反映:现代教育技术使今天的课堂变得更精彩了。我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全员培训的县区,2008、2009、2010年连续三年荣获省教育技术装备先进集体,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走在了全省前列,成为我县教育的一大亮点。2010年4月份,经教体局综合评估,在成效较高的西岗镇召开了全县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场会,为全县中小学电化教学应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市局专门安排市电教馆和其他县区电教人员现场观摩,在全市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副省长徐济超对我县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并提议在全省推广淇县的做法。
二、强化师资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
我县教师的基本状况是:老教师多、病残教师多、新生力量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多。为解决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教育理念相对落后,老教师比例偏大,年龄偏高,知识老化,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等问题,我们重点加强了队伍建设,通过培训督促全县教师学习提高。这样一来,我县教师参加学习进修、主持教研课题的氛围日益浓厚。近两年,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及获奖的学术论文228篇,在国家、省、市级赛课中,获奖573人次。自主研发的《三多一主读写教改实验》荣获国家级重点课题成果奖;《激扬教育与多维分层教育模式研究》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重点做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大力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培育工程。坚持每年举办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骨干教师”三个论坛,与河南大学联合举办在职教师研究生班,邀请全国著名班主任工作专家韩玲、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窦桂梅、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湖北省孝感市教研所教研员余映潮等专家学者来我县作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示范课35场,先后派出20余批,2400余人次的教师、班主任和中小学校长到上海、郑州、山东等地参观学习、挂职锻炼。经常性开展“讲师德、重品行、当标兵”主题教育活动,县、乡、校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学习贯彻师德规范和活动方案,逐级评选师德标兵,全县进行公开表彰,并在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近两年,由县级师德标兵组建的宣讲团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巡回演讲89场,受教育师生和学生家长两万多人次。三年来共评选出优秀校长20人,培养出省特级教师2人,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61人,省、市学科带头人76人。
二是建立教师补员长效机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可靠保证。在我的积极建议下,我县从2007年开始,由县政府牵头,教育、人事、财政、纪检、信访等多部门参与,本着“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连续四年录用教师412名全部充实到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贫困山区的一线教学岗位,农村学校音、体、美和信息技术教育等学科教学得到新的加强和补充,教师补员既弥补了农村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时由于实行全程阳光操作,也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三是定期开展城乡教师交流。为有效地促进城乡优质师资资源共享,我县近三年共派支教人员160人次,送课下乡630人次,为推广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搭建了平台。同时每年安排不低于教师总量的13%进行轮岗交流,加大优质学校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向薄弱学校交流任职力度。2010年,城镇优秀校长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任职65人,从而实现了城乡学校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均衡发展。2007年至今,开展音体美等11个学科技能竞赛44次,2203名教师参赛,1542人获奖;在2009年第23届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县参赛作品中共有15个项目获奖。这些都是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活动的成果体现。连续两年“全县人民看教育”问卷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高达96.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和同志们在实践中的勇于创新和扎实工作,得到了教育界领导和同行的肯定,先后为我县赢得了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省“两基”工作先进集体,省职业教育强县,省职教攻坚工作先进县,省家庭教育先进县,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等多项荣誉。本人也相继荣获首届全国教育网站门户网站建设先进工作者,省市民办教育先进个人,市五一劳动奖章、市未成年人“三理”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个人、建设文化强市十佳个人等光荣称号。
一项项荣誉昭示着教育工作任重道远。通过社会调查和积极实践,我本人主持的省级课题《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和谐校园建设》2010年获得省级课题成果奖,这更加坚定了我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淇县孩子们的全面健康成长,为了淇县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我将作出新的贡献,为赢得“教育强县”目标而不懈努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