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古称朝歌,有“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之美誉。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走进淇县,不论是穿行于城镇,还是奔走在乡村和深山,呈现在你眼帘的是一处处布局合理的标准化学校,一座座崭新的教学楼、一个个孜孜不倦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无一不在向人们昭示着该县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
前不久,该县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面对沉甸甸的荣誉,该县教体局局长孙保国感慨万千:“这要归功于全县上下对教育的重视、思路的创新和政策的开明,得益于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科学理念引领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事业,一定要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加大投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打造优质教育,努力为淇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该县县委书记朱言志的这番话,彰显出的,是全县上下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早在前些年,在全县率先实现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淇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教育发展是最大的发展、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的理念,把促进教育均衡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途径提上日程。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该县坚持历届班子接力赛,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规划、研究、部署和落实,先后出台了《淇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关于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意见》、《关于解决择校和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的意见》等保障政策和措施。同时实行县四大班子领导联系薄弱学校和重点教育项目挂牌督查制度,做到了教育事业优先规划,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问题优先解决,确保了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为教育均衡发展打开一幅崭新的画卷。
举财力打造均衡发展态势
初春三月,乍暖还寒。在位于鹤淇产业集聚区的实验学校工程施工现场,搅拌机械的轰鸣声,新增“构造柱”打眼的嘟嘟声,还有钢筋编织的吱吱声,相互交织在一起,呈现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确保秋季开学前投入使用。像这样火热的施工场景,在淇县乡村还有不少。这是该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的一个缩影。
提及办教育,该县县委书记朱言志说:“政府为教育投资多少都不为过,为教育怎么投入都不为过,怎么支持教育都不为过。”县长李民生反复强调:“让城乡百姓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是政府的第一责任。”
为此,该县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教育最关键的地方,优先确保农村教育投入。3年来,该县先后启动并实施了布局调整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校安工程等,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撤除农村初中2所、小学5所,合并班级153个,迁建学校4所,改扩建学校33所,维修改造学校93所,新改、扩建校舍面积达7.5万平方米;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标准农村初中实验室33个、小学科学实验室77个,配备课桌凳2.5万套,充实了中小学音体美器材和图书资料,全县92.3%的初中、92.8%的小学达到省定标准。特别是投资7550万重点打造的实验学校、稻庄小学、西街小学新建工程,有效化解了城区大班额。目前,全县学校布局进一步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加强。副省长徐济超对该县校安工程建设作出专项批示,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在全省推广淇县经验。
信息化搭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
在淇县西岗镇西岗中心小学,每个教室都配备有多媒体设施,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农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享受到与城里学校一样的优质教育。
该县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助推教育均衡发展,先后投资1700余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室134个,网络电子备课室19个,校园局域网20个,为所有县直中小学装备电子白板90块,购置笔记本电脑380台,台式电脑160台。目前,该县城区学校和80%以上的乡村学校实现了班班有电子白板,任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全县150人以上的学校普及了多媒体教学,实现了“班班通、堂堂用”,学科覆盖率达100%。全县有省级远程教育应用示范校2所,市级远程教育应用示范乡镇1个,示范校43所,县远程教育示范校81所,成为全省第一个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全员培训的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起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让城乡孩子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上课时老师通过网络把事先做好的课件一一呈现在电子白板上,方便了学生的学习。用电子笔轻轻一点,中央电教馆的教学资源也可按教师的设计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尝到了教育信息化带来的甜头!”谈起教育信息化建设,西岗中心小学校长王洪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多渠道塑造均衡教师队伍
淇县教育人认为,教育均衡,不仅仅是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更要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这种教育从起点、过程,直到最后的结果。因此,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和科学调配师资则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有效地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该县建立了教师补员机制、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城乡教师帮扶机制和教师专业成长激励机制等,相继开展了校长、班主任、骨干教师三个论坛,积极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广泛开展最具成长力教师培养活动,先后邀请窦桂梅、华应龙、韩玲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学者前来作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课堂示范35场,派出20余批、2400余人次的教师、班主任和中小学校长到上海、郑州、山东等地参观学习、挂职锻炼。
为激励教师从城区向农村、从优质校向薄弱校合理流动,该县推出了业务交流、送课下乡、城乡手拉手、校长竞争上岗等一系列创新之举,采取城区教师“下乡支教”、农村教师进城跟班学习等方式,把集中在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辐射,给农村学校送去新颖的授课方式和内容,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针对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和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该县每年安排教师总量13%的人员进行轮岗交流,将通过竞聘上岗的65名校长和多种形式招聘的412名教师,全部充实到山区和农村学校任职任教。
在加强城乡师资交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同时,该县教体局认识到,均衡城乡教育,不能只是城区学校一味地向农村学校“输血”,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农村薄弱学校“造血”,让城乡学校产生互动,实现双赢,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为此,全县城乡学校之间以课题或以学科教学为节点,以强带弱,强强联合,定期组织相关联动活动,形成了一个更广意义上的大学校、大教研组,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从而进一步均衡了校际之间、乡际之间、城乡之间的教师队伍素质。
全方位保障学生平等教育权
“以往每逢开学,就愁孩子的上学费用。现在不用交一分钱就可以上学读书,真是太好了。”新学期开学后,家住庙口镇盆窑村的张会全高兴地说。像他家孩子一样,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家庭都享受了这一实惠。
在淇县教育人看来,实施教育均衡战略不仅仅体现在硬件建设上,还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基于此,该县健全了助学保障体系,通过干部包帮、社会捐赠、财政专项资金救助等形式,积极开展各种渠道的资助活动,加大对贫困生、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扶持力度,努力营造适龄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良好环境。目前,全县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率达到100%。在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为义务教育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学段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先后筹集资金90余万多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确保了让贫困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同时,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先后4次提高了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消除了城乡差异。同时,提高义务教育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切实推动城乡教育公平、和谐、一体化发展。
如今的淇县教育,洋溢着一派生机与活力,孩子们沐浴着教育均衡发展的阳光,茁壮成长。面对殊荣,淇县教育决策者们正在描绘新的发展蓝图:启动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育质量,让全县人民均衡享受教育发展成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