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学校成了市二十二中的西校区了!一样的教师,一样的管理,孩子们再也不用扎堆往二十二中挤了。”一名二胶厂职工看着子弟学校新落成的教学楼,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南阳市实施强校弱校“捆绑发展”,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后的一个镜头。
南阳市位于豫西南边陲,是一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业大市。几年前,南阳市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农村和城市学生纷纷涌向城区优质学校,“择校热”、“大班额”问题突出,社会反响较为强烈,对此,南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部门深入调研,确立了强校弱校“捆绑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薄弱学校建设大做文章,逐步探索出一条教育大市促均衡发展的新路,取得了明显成效。西峡县、宛城区被省教育厅表彰为“河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单位”,卧龙区被省政府表彰为“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内乡县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一、加大扶持力度,夯实薄弱学校发展根基
一是实行政策倾斜。市委、市政府围绕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南阳市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见》、《南阳市中心城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意见》、《南阳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南阳市整合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文件,为加快薄弱学校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普通高中招生工作意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从源头上解决薄弱学校生源质量差、数量少的问题。改革中招招生政策,把计划内50%的普通高中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城乡初中,降低保底录取线,调动了薄弱初中办学积极性,促进了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是实行人才倾斜。在学校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不断向薄弱学校倾斜,选派了一批工作扎实,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直接到薄弱学校任校长。并组织实施了“上挂下派”活动,即由城区优质学校派出优秀管理人员到农村薄弱学校任职,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薄弱学校派出学校管理人员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学习。对在“上挂下派”中表现优秀的人员,教育行政部门优先提拔重用,创新了人才培养使用的新机制,促进了农村薄弱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宛城区大力推行用人机制创新,实行竞争上岗制、届别制、轮岗制、目标管理制等,使118位年富力强、师德优良、业务精干的青年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激发了管理队伍的活力。在师资调配上,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长效补充机制的意见》,明确规定每年补充教师数不低于自然减员数,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对县区年度目标管理。2010年全市公开招录教师2667人,全部分配到农村薄弱学校,有效缓解了薄弱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
三是实行资金倾斜。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并全额用于教育,并向薄弱学校进行重点倾斜。2010年,全市累计投入4.8亿元,争取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资金2.5亿元,改造薄弱学校787所;投资1.14亿元,为中小学校装备了现代化教育设备;投资2.5亿元与香港怡科公司联合建立了城域网;自2007年开始,南阳中心城区每年投资1.5亿元,用于中小学校扩容建设,薄弱学校基础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四是实行物质倾斜。积极实施“四大工程”,掀起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热潮。实施“校安工程”,彻底完成了373.8万平方米台帐内危房改造任务;实施“农村食堂改造工程”,新建食堂面积25万平方米,500多所农村初中食堂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市4246所中小学校全部装备了现代化教育设备,目前,全市中小学装备计算机7万多台、多媒体教室1657个; 实施了“课桌凳更新工程”,更新农村中小学校课桌凳304041套。同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企业对口帮扶中小学建设方案》和《为农村孩子送本书活动实施方案》,为薄弱学校“雪中送炭”,全市各大中型企业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按照市级干部100元、处级干部50元、一般干部10元以上的标准,动员全市干部群众每人为薄弱学校捐款、捐书,使薄弱学校的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得到新的充实和提高。
二、建立“捆绑发展”机制,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不仅薄弱在办学条件上,更重要的是薄弱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上。为帮助薄弱学校走出“低谷洼地”,实现“有效突围”,市教育局审时度势,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实施了强校弱校“捆绑发展”的工作思路,放大名校效应,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达到了“增量重组”的良好效果。
(一)实施“联合校”模式。 2007年以来,为扩大市中心城区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进行了一托一“联合校”模式探索。即:将区域内优质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捆绑发展,构建“不同法人单位、联校协调管理”的联合校发展机制。联合校之间实行“一交流、五统一”运作方式,即每年交流教师数量要达到学校教师总量的5%以上;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活动安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年终考核。实施“联合校”模式管理体制后,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教研水平、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快速提升。如南阳市二十三小,其前身是卧龙区近郊一所薄弱的村办小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学生生源极其匮乏,虽于南阳师院仅一墙之隔,但服务范围内的群众和教师们宁可舍近求远,也要克服重重困难将孩子们送到城区的名校十五小就读,在校学生最低时曾不足200人。与市内名校南阳市十五小结为联合校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在校生猛增到现在的1600多人。
(二)实施“兼并校”模式。在政府主导下,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构建“一个法定单位、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兼并校实行“统一领导班子、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师资调配”的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彻底扭转了薄弱学校,盘活优化了教育资源,扩大了优质学校办学规模。如:二胶厂子弟学校是原化工部第二胶片厂的一所厂办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相当薄弱,每年本厂职工的子弟都纷纷外流到市内学校就读,学校生源流失严重。2007年9月,市政府将二胶厂子弟学校与市内强校南阳市二十二中两所学校进行了兼并,组成新的二十二中学,分设东西两个校区,在加大对原二胶厂子弟学校投入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教育教学,统一师资调配的三统一管理,实现了薄弱到优质的转化。
(三)实施“建分校区”模式。由市、区财政出资,依托优质学校在城区异地孵化分校区,构建“母校统筹、一体发展”的“名校加分校区”办学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2009年,宛城区政府充分利用南阳市三小校区闲置教育资源,依托名校南阳市三中,将南阳市四中初中部、南阳市十小、南阳市十八中组建成南阳市三中南校区,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四)实施“新建校”模式。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加大财政投入,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市政府投资2888万元,新建了南阳市二十一小学,解决了新建城区学生入学难问题。同时,在城区人口密集区及新建住宅小区,又新规划了一批学校开工建设,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
三、强化“要素助推”,拓展薄弱学校发展空间
办学水平的提高,关键在管理。在给足学校自主发展空间的同时,市教育局要求结对帮扶的学校在管理上要达到“四个要素”的高度助推,倾力打造区域名校。
第一,名校效应助推。为增强薄弱学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凸显名校助推效果,结对学校一律使用名校分校区名称。例如二胶厂子弟学校用南阳市二十二中西校区校牌、南阳市二十四小学使用南阳市七小东校区校牌、南阳市二十七小使用南阳市九小东校区校牌等。同时,名校在做好自身宣传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分校区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等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名校与分校区互为交融,连为一体,提高了分校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第二,名校师资助推。教师资源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学生择校,实际上是在择师、择“名师”。在师资调配上,结对帮扶的学校打破原有的校际界线,实行教师重新洗牌,统一调配,确保弱校每个年级都有强校教师任一门主要学科。同时强校向弱校派驻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主管弱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名校的骨干教师到被帮扶学校任教,在职称评定、晋职晋级上优先考虑,确保强校教师到弱校任教的劲头不减,工作成效不减。如南阳市二十二中每年调配到西校区教师近30人,南阳市九小每年调配到东校区教师达25人左右,南阳市十五小每年调配到二十三小教师近10人左右,有力地提升了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
第三,名校管理助推。名校之所以能成为名校,是因为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为加快薄弱学校的发展步伐,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我们要求所有结成对子的学校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统一管理模式,统一业务培训,统一政治、业务学习,统一教育教研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统一校园文化标识等,市八小东校区等学校因条件完全具备,学生的校服也实现了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广大学生家长心中形成强烈的感性认识,提高了被帮扶学校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第四,名校后勤助推。在学校财务上实行统一管理,强校要从本校调剂资金投入弱校基础建设及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置,改善弱校办学条件,提高弱校办学水平,使弱校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近两年,南阳市九小先后向东校区扶持资金40余万元,帮助东校区购置了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东校区与校本部办学条件实现了均衡。
四、提高“造血”功能,引领薄弱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
为确保薄弱学校改造一所,成功一所,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强化为薄弱学校 “输血”过程的同时,高度重视薄弱学校“自我造血”功能的提高,引领薄弱学校发挥自身优势,走内涵发展之路,办出学校特色。
一是选好配好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学校”,我市在为薄弱学校选好配好校长的同时,切实抓好校长的培养工作。邀请辽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魏书生、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江苏洋思中学蔡林森、山东杜郎口中学崔其升等到我市为校长讲学指导。组织薄弱学校校长远赴课改先进的江苏、湖南、浙江、宁夏、上海、山东等地区进行学习考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的办学经验,提高了薄弱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了薄弱学校教师培训机制,创新了岗位培训模式,以提高教学能力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系列化的教师培训。完成了35万名教师培训任务,并对在教育教学贡献突出的550名师德标兵、1100名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进行了表彰,极大地激发了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活力。
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指导。结合新课改,加强对薄弱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引导薄弱学校在“备、讲、批、辅、考、研”等方面做细做实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学视导,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质量分析制度,帮助提升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强化薄弱学校教科研工作,引导薄弱学校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坚持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淅川县指导薄弱学校推行“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显成效。西峡县引导学校探索出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效果显著,引起全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已有来自全国13个省市、50多个团队、3000多人到西峡观摩学习。宛城区以“精致化学校管理工程”为载体,指导薄弱学校找准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通过实施“一校一模一品”,即:每校突出一个教学模式、每校突出一个教育特色,狠抓学校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如:南阳市十七中是宛城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因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质量差且数量少,教学质量偏低,人心不稳,学校濒临倒闭困境。十七中新任校长上任以来,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实施“预习——合作——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分层教学和愉快教学,通过采取“低起点,小步子,缓坡度,快反馈,多鼓励”的办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达到了“双百”目标(100%的学生100%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围绕“崇德教育”开展特色办学,重视学生养成习惯培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学校规模由过去的20个班扩大到38个班,成为白河南岸社会声誉较好的学校之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