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重庆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春潮奔涌亮点纷呈

2011-03-28 来源:教育部收藏

备受关注的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与我国15个省级政府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消息犹如一阵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让深处中国内陆这座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焕发出春天的光彩,更让重庆40区县的教育界人士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在此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重庆坚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优先、师资优化、育人优质”三大战略,采取“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办法,坚持“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从免费教育向优质教育、从“有学可上”向“有好学上转变”,确保“学有所教”、“学有所师”、“学有所成”。

在前不久召开的重庆市2011年度基础教育工作会上,来自各区县与中小学校的数位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他们侃侃谈及本地、本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事实上,“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建设全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首要任务,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培育并涌现出“南岸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沙坪坝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北碚区进城农民工子女平等就学”、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4+1教育模式”等典型经验,引领和带动重庆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时间倒回到2009年11月7日,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重庆万州区、黔江区、綦江县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重庆是中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又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仍然有万州、黔江、綦江这3个地区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足见重庆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中国教育学会相关负责人如是评价重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情况。

“一小时经济圈”綦江:区域推进课程改革 

展开地图,山城人喜欢把重庆的形状比作一只正欲腾飞的凤凰——辖区内40个区县巧妙相连。市中心是“凤头,“一圈”指城市经济区;展翅欲飞的是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虽然綦江地处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但作为山区农业县,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依然突出,该县近90%的中小学生就读于村镇中小学。

据了解,近几年来,綦江以区域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在农村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他们借鉴全国部分地区的课改成功经验,对课堂教学进行本土化改造,总结出了“多学少教、不教而教”、“ 生活化、活动化课堂”等10多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性的模式,实行“以入口定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教育质量增量评估,区域整体提高教育质量。

经过几年课改努力,綦江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由近3个百分点降到0.2个百分点,城乡学生学业成绩合格率由课改前相差近40个百分点缩小到10个百分点;全县42所农村薄弱学校中,已有30所获得过县教委督导评估一等奖。

以前,城乡学校因师资、设备、生源等原因,教学质量差距较大。而农村学校课堂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的填鸭式教学现象,课堂教学效益低下,学生厌学现象严重。为此,綦江县教委制定课堂教学改革规划,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创造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中,类似綦江这样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县诸如南岸区、沙坪坝区、北碚区等同样亮点频现。“均衡教育绝不是‘削峰填谷’,绝不是让好的学校削弱自身实力去填补薄弱学校。”南岸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均衡发展是不断地建峰垫谷,让山峰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山谷也越来越高。

渝东北万州:倾斜农村与薄弱  

万州是重庆“一圈两翼”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是渝东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是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示范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万州区坚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基本形成了该区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层级之间的三个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探索出“突出优先公平,创新领导协调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倾斜农村与薄弱,创新均衡发展机制;关爱特殊群体,保障全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地方经验。

万州区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区长程尧在经验交流会上说,该区进一步完善了区级各部门、镇乡(街道)的教育职责,健全教育发展管理运行机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并坚持教育随着城乡发展优先规划、同步建设配套学校。

近年来,万州全区80%以上教育项目工程倾斜在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学设备设施、教育经费投入、编制和师资配备等方面也优先考虑农村和薄弱学校。

万州区凤山村小是一所地理位置高、教师年龄高、信息闭塞程度高的“三高”学校,学校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后,极大地改变了师生们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该校谭千美老师告诉记者:“我以前一人包一个班,整天教孩子们语文、数学,枯燥无味,上课是地地道道的地方语言。今天可好了,有了远程教育这个老师,给我们纠正发音,让大家说流利的普通话, 还可以经常学习大城市的优秀教师上课,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非常喜欢,学习更有劲了。”

不仅如此,万州还建立和不断完善义务教育资助体系、实施“中小学营养促进工程”、创新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机制、更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资助政策实施以来,该区有29万余人次接受资助近5.38亿元;11934名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区中小学;救助农村留守儿童56786人,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11年还将再建100个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

渝东南黔江:“集团办学”模式促民族地区发展

渝东南,一个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包括了黔江区和石柱、彭水、酉阳、秀山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重庆苗族和土家族传统聚居地。说起过去这里的状况,当地很多百姓用一话来形容:“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长期以来,受地理、交通等瓶颈的制约,这里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极不均衡。

据黔江县教委负责人介绍,2009年以来,该区在市里的支持下,通过实施“集团办学”,农村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实现师资水平、育人质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办学特色五个显著提升。

该县确立了“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共发展”的基本思路,将全区53所中小学分成14个帮扶集团,通过“五个帮扶”促进均衡发展。2010年该区义务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安排了6774万元专项资金,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建设。27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12片塑胶运动场建设,并启动民族中学创市级重点中学和新建正阳中学建设项目。2011年,黔江将深化实施“集团办学”模式,基本形成区级领导、区级部门、区内企业和城乡学校共同参与、互动帮扶、捆绑考核的“大集团”办学模式。

同样位于渝东南地区的酉阳,在实施中小学营养促进工程和为非寄宿制贫困生提供“爱心午餐”方面也别具特色。当酉阳毛坝中心小学300余名学生到食堂排队就餐,看着碗里盛得满满的饭、热气腾腾的木耳肉丝、炒豆芽,还有紫菜粉丝汤,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12岁的杨念说,“以前每天中午吃土豆,经常饿得下午连课都听不进去。这样的午餐,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现在却是免费供应,还可随意添加。”

“为了真正做到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营养所需,我们专门邀请营养专家制定了营养食谱,每顿一荤一素一汤,每三周轮一次,每天的菜品不重复,保证孩子们吃得舒心、吃得营养。”酉阳县教委负责人说,“县上每年从有限的财政中拿出2400万元,让全县393所中小学8.2万中小学生吃上了营养午餐。”

按照重庆市政府规划,重庆将用5年左右时间,健全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到2012年底,重庆全市40个区县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将达到70%;到2015年底,全市所有区县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基本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达到90%。

如今,重庆教育系统的广大教职员工正铆足干劲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庆犹如一座百花齐放的大花园,那一个个亮点纷呈的区县在春意盎然的时节正焕发出熠熠夺目的光彩……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