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永定路中学

2012-05-21 来源:基础教育一司收藏

回归教育本源   重视素质培养

——北京市永定路中学实施“高效课堂”特色教学模式

  北京市永定路中学位于航天部第二研究院北侧,是一所公办完全中学,学校一贯以“办人民满意学校,对学生发展负责”为办学宗旨,帮助学生打好人生底色,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自从2011年现任校长兼书记李继英从北京大学香山附中调任后,永定路中学的高效课堂改革就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我刚到这里的时候压力还挺大的,我发现这里的老师真的很好,热情很高,这么一群好的老师就需要一个好的领导人。而他们自己一直都很想改变。从山东杜郎口中学参观回来后,老师们都很震撼,于是我们就开始改革。”校长说。

  吴芳老师是教学副主任,她介绍了高效课堂的具体内容:“高效课堂模式具体叫做‘三行六步’,‘三行’就是指预习、提升、巩固,‘六步’就是明确目标、独学、小组讨论、精讲展示、巩固及检测反馈。从导学案开始就先给学生确立学习指向,学生自己在自学过程中也能给自己确定自学方向。之后通过对子组交流及小组捆绑式评价等活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在此过程也会及时点播,对于全班的共性问题,就会拿到全班讨论,做到问题堂堂清,日日清。”

  走进永中初二一班,我们看到教室大致被分为了六块,每个小组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占据一片空间。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走动,讨论问题,向老师提问。不时有学生走到黑板前写下自己的观点。这个看似混乱一片的场面并不是学生们在“造反”,而是永定路中学践行高效课堂的一节语文课。

  在上课的前一天下午,学生会收到由老师制作的导学案。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导学案来预习第二天的课程。在课堂上,老师会先向同学们大致讲解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与目标,然后高校课堂的核心内容——小组讨论与精讲展示环节就拉开了帷幕。大家就在交流与讲解中欢乐而高效的学到了知识。

  孩子们反映说,高效课堂确实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变化。大多数孩子都觉得学习压力减小了。小组长们讲了他们的体会:“现在上课相当于一种游戏的方式,不像原来那么死板,从导学案的自学开始,复习、巩固,完全是自主学习,大家更有积极性,上课也能全身心投入。以前的话,老师一个人在上面讲,有的同学最后连老师讲了什么都不知道。而且在课堂上,学生说的更多,不善于与老师交流的同学就可以请同学解答,就不会很拘谨了。”

  吴芳老师对“高效课堂”有她自己的理解:“我们现在实行的‘高效课堂’模式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过去的教学是‘单边活动’,而‘高效课堂’模式不仅仅是双向的,它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是在学生间、小组内、小组间以及师生间形成沟通交流。我们的课堂还会有PPT等教学方式,丰富了课堂,使课堂更为立体化。从我们中国汉字‘聪’的结构中可以看出,听、看、说、质疑都是必要的,而传统的教学只有听。高效课堂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能够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给不同的孩子搭建不同的平台。从我们的导学案开始,由组长领导,他们自己在讨论中思维碰撞,对孩子的影响是更大的。”

  高效课堂的模式可能并不为大家所熟知,邱宝林是学校的教育副主任,负责整个教学管理,他向我们介绍说:“我们从2011年9月开始实行高效课堂,11、12月,学校就决定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高效课堂的模式很多家长从来没听过、没见过,一开始能够理解的家长确实少,家长的担心与质疑也是正常的。你只是说的好不行,但如果你做得好家长就能感受到。我们也犹豫过这么开放能不能行,就像你们所看到的,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完全开放的课堂,对于陌生人根本不理睬。后来很多家长都认同了这种模式,另外我们又考虑把学校教学与家教结合起来,家长也参与管理、实施监督。”

  孩子们在学习中也有自己的体会:“一开始的时候大家也确实不太适应,课堂气氛有点死气沉沉的,但是有了计分表,小组之间相当于比赛,很多同学(看到自己小组得分低)就不服,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也开始为组里奉献,积极回答问题。而且每个老师的评分标准不一样,有的老师回答一个问题就给5分,有的只给1分,这样同学们就更加注意了。因为老师扣分并不是要惩罚谁,而是想要鼓励同学,激发斗志,提醒他们不要再做错事,也相信他们可以做得更高,下次再加分,这样大家就更有信心学了。”

  这种教学模式在全国并不是没有成功的范例,但在北京范围内采用的学校很少,李校长却从没怀疑过这种教学理念,他和全校老师的努力也获得了让他们满意的结果,李校长跟我们讲道:“我们确实发现孩子们变化比较大,其实从改革实行三个月后,我们就注意到这些变化,我们的孩子能在人前大胆的讲话、流畅的讲话,他们也能自己组织活动。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更重视的是孩子们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而知识与学习成绩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传统的教育就是把鱼做好给孩子们吃,你要不愿意吃,我给你加点鸡汤,做的香香的给你吃,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培养孩子们的各种能力是为了他们的未来发展,这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事情。课堂学习是一种活动,知识不是听会的,而是学来的,是做会的。把讲堂变成学堂,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

  不仅仅是学习上的改变,李校长希望孩子们的成长路上能有更多不一样的体会,他发现:“孩子们在小组学习中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宽容、忍让,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习,一是孩子本身就喜欢,另外就是创造一个环境让他喜欢。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也很累,但同时也很快乐,痛并快乐着。这个过程中,成功固然好,不成功同样是好的。有时候失败比成功更重要,失败才能产生东西,这样培养起来的孩子不再是温室里的花草,我们开拓发展他们的能力,让知识成为工具,帮助他们实现社会化,培养社会功能、社会品行。而老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服务者,孩子们获得的是自我成功。“

  初二学生张昊飞是众多优秀组长中的一员,他对自己的表现比较满意,他认为高效课堂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给了学生动脑想问题的机会,很好的培养了学生个人能力,为以后走入社会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身心发展。他也很开心表示自己很喜欢这种学习模式:“学习很轻松,学习任务大多数在课堂上就解决了。父母也很放心,毕竟月月都是优秀组长,各种奖状都没地方放了。”昊飞的家长也表示自己从家长会了解到学习的改革方案之后就一直很同意这种模式。他们说:“只要是为了孩子好,只要孩子喜欢这个模式,我们就支持学校的改革。刚开始的时候是会有一点担心,怕通过这种课堂影响到孩子,但通过孩子的良好表现就慢慢支持了,而且孩子在学习和组织能力上都有进步自己也就放心了。”

  其他的小组长也有很多体会:“原来我们班有个女生,不爱说话,老师一说她就哭,我们就多给她机会,多鼓励她,后来她也变得大胆起来。有的组员能力差,我们小组长就要加以培养,组员的进步来源于组长的带动。组长最同学来说很重要,你的态度也会影响他们的改变,所以组长要以身作则。有时组员也会帮组长,我原来脾气特别不好,时不时的就发脾气,我们组员就跟我说,要将心比心,别乱发脾气,我渐渐的就改了。针对每个小组的问题,每周老师都会组织小组长开会,了解小组近况,还告诉我们针对出现的问题,应如何对待,教给我们管理的方法。

  王海峡是学校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也是教学及改革中的一线人员,她多次提及校长在教学改革整个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她说:“校长会随时随地对老师们进行头脑风暴,只要碰到很多老师在一起,他就开始头脑风暴,以讨论学校的发展。”王老师认为一个学校的发展是靠全体老师推动学生发展的。

  老师们在改革中也着实做出了很多努力。吴芳老师是教学一线的骨干,她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感受应该是比较深刻的:“高效课堂模式其实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更多的约束。之前老师们只需备好课,按照自己的思路讲给学生就可以了,而现在我们必须转换到学生的角度。老师不再是教授知识的单一角色,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服务者。况且我们也不知道课堂上会出现什么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有足够充分的准备了。学生需要一滴水,你就要有一条河或是一股泉,必须要能不断地从中流出新鲜的清水。我们努力去做到因材施教,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改革实施的开始阶段,我们组织了大规模的理论学习,现在还有读书沙龙以及每周两次的反思会,老师自己也在不断的学习。另外,为了让家长和其他教育界人士能够更好地了解高效课堂,也让家长放心,我们的课堂是完全开放的,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同时也是老师们展示才华的一面窗口。”

  “我们的学生在变,老师也应当随着学生变,所以老师也一样在学习。不仅学生有读书会,我们的老师也在读书,每周两个中午的学习,老师间自己进行沟通交流学习。我们还会组织老师们参观学习,提升自己。”李校长对老师们的付出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和老师朝夕相处的孩子们也看到了这些变化。初二年级的一个班长说:“老师自己也发生了变换。小学老师上完课就走了,现在老师课下也经常与我们在一起,有时候聊聊家常,开个玩笑,感觉老师挺关心我们的。最近我们的一个老师生病了,但她依然带病上课,平时上课很闹的同学也不闹了,下课还有很多同学去问候老师,老师占了体育课大家也没有一点意见。而且高效课堂之后老师也改进了方法,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讲课,课堂气氛也改变了,师生间的互动更多了。老师不单是老师这一个角色,他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学的很快乐,老师也爱笑了,我觉着老师自己也很开心。”

  针对高效课堂,学校还组织了大量的课外活动,比如书香校园、富有特色的班会、班级文化巡展等等,同学们对丰富多灾的课外活动很有兴趣。4月7日,学校还组织了初一、初二高效课堂的小骨干,即小组长们到红螺湖拓展基地进行拓展训练。王海峡老师亲自带队:“这次的活动主要是培养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及综合素质,回到班里后 能让每个同学都发挥他的作用。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希望老师作为聆听者,而不是建议者,去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根据生活经验自己想办法。老师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带回学校之后在班里解决。”

  张昊飞作为优秀小组长也参加了这次活动,还被选举为活动小组中的组长。活动后,他自己也有所感悟与收获。他是这样理解团队的:“团队意识就是大家都是一条心,劲往一处使,要彼此相信对方,可以把自己交给对方。”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组织者能力还是可以的,但是对于30人左右的一个团队,他开始做的时候也有点吃力,经过自己、朋友及老师的努力,后来就表现得很不错。他说:“团队的组织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服众就要先管好自己,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感染大家。另外要注意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学会倾听。要多鼓励自己的同伴,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

  在与李校长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他的教育理念确实不同于应试教育的目标。校长向我们解释:“这次的宣传主题是‘身边的好学校’,那么什么是好学校呢?你说橘子和香蕉,哪种水果更好?没有办法比较吧,但是你要让我说哪种水果的维生素含量高,我就可以告诉你了。这和‘好学校’的概念是一样的。一般家长们对好学校的理解就是升学率高的学校,但我认为没有办法比较谁更好。毛主席曾说过,群众创造历史,但封建迷信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呀,所以说,群众创造的不都是好的。在我看来,教育就是引导、教化人,我们现在就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到挖掘人、培养人的本质上去。现在的教育功利化太强,但我们的发展方向还是得到了肯定。而今大学已经不是选拨人才的唯一方式,我们希望自己能较早的站在时代前沿,发展我们中学的特色。各学校的生源不同,孩子都是不同的种子,我们就让他们按自己不同的方式发展,让他们能茁壮成长,长的丰满。而真正的学校也应该是拆掉围墙并融入社会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学生能在发展自己之上又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李校长同时也坦言,高效课堂的实行过程中问题依然是存在的,他们就边研究边学习边做。校长说:“历史总是呈螺旋形上升的,一个矛盾解决了,另一个矛盾又会产生,我们就不断地解决这些矛盾,不断改进。今天看似好的明天就不一定好了,今天看似不好的明天又未必不好。我们平时突然有感受,就会写下来,大家互相讨论,寻找解决方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谈到今后的发展目标,李校长也很实在:“我们今后要做的就是把现在要做的事情踏踏实实的做好,不断的调整优化,而我们本身就是一直在变化的。希望能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条件,更多的机会。下一步计划我们要对整个社区、外校老师及上级领导开放课堂,希望这种模式能够经得住考验,获得社会的更多认可。”

  (田以丹)

用泪水涤荡身心的痼习  用汗水浇灌团结的幼芽

——记北京市永定中学2012年素质拓展活动

  2012年4月7日,北京市永定中学的部分老师和初中学生在怀柔区参与了一场欢快而辛苦,具有深刻素质教育意义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笔者和两位青年人大记者有幸随同前往并目睹了活动的全过程。在与这群朝气蓬勃的生命相处的一天时间里,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急于求成与个人主义,也见证了他们的才华横溢与坚持不懈。他们流下的汗水与泪水,折射出了素质教育的意义。

  两辆客车于7:20准时出发,车上老师和学生混杂地坐在一起。学生们一点也不因为身边坐着自己的老师而拘谨,一个个都兴高采烈地谈笑风生,仿佛在学校被囚禁了一周的自由在旅途中一并释放了出来。老师们也没有任何的架子,与这群孩子打成一片。坐在我旁边的孙老师甚至与调皮的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开起了玩笑,聊得不亦乐乎。

  就这样一路叽叽喳喳地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怀柔区红珊瑚旅游度假村。风景不错,春光正好,可惜不是此行的目的。一下车学生们就被集结在了一片开阔的空地上。教官严肃却不失幽默地向大家传达了这次训练的大致内容与目标要求,然后就将队伍通过报数的形式随机分为三组,老师们也被分到了各个组里。根据要求每一组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选出队长、副队长、秘书和环保小天使4名核心人物,并确定队名、队旗、队训和队歌等队伍象征。

  在孙老师的指导干预下,一队选出了队长,一个黑黑的酷酷的男孩。然后通过民主提议确定了队名——Winner。接着几名具有美术才能的同学被推荐投入了队旗绘制的任务,其他同学也开始了队训和队歌的讨论,但却一直讨论不出结果。突然一声哨响,教练宣布时间到,Winner队只能硬着头皮进入各队展示的环节。

  出人意料的是,Winner队在展示的前一刻神奇地想出了队训和队歌,展示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看来他们的能力毋庸置疑,只是需要一些把这些能力激发出来的机会。如果自己不创造机会,只能通过外界的刺激。兵临城下才开始修筑工事,这也许是90后的一个通病吧。

  展示过后三支队伍分别由教练带领,开始第一个项目的挑战。

  所有人都要依次穿过一个由23个洞组成的网,每个洞只能被穿过两次,身体任何部位不能触碰到组成网的绳子,否则该孔作废。

  大家显然被这个“游戏”的难度震惊到了。有惊愕地张大嘴的,有质疑可行性的,也有把他当成一个游戏而嬉笑不已的。两分钟的讨论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可队员们依然是聚成几堆对着网指指点点,摇头叹气,酷酷的队长仿佛消失了一般,在一旁茫然无措。

  教练见状只得延长时间。孙老师再次强势介入充当“救世主”,让大家赶紧行动,语气有些急躁。于是几个早已跃跃欲试的同学站了出来,却都以失败告终,连续使四个孔作废。

  大家安静了下来,不再把它当成一场游戏。在孙老师的帮助下,组长开始渐渐进入状态。但局面还是以两位老师为主导。在确立了大概的方案后,两位中等个头的男生有惊无险地通过了。随后他们俩在对面接,其余的人在这边送,终于一个一个地打开了局面。

  孩子们毕竟都正处于接受能力极强的年纪,很快地领悟到了诀窍。事情进行的也越来越顺利。

  就在大家热情高涨的时候,一个女孩突然捂着脸哭了起来。原来她有恐高症,哪怕只是被举起来就难以承受。也许是不想拉集体的后退,她一直不敢告诉别人。

  “你要相信我们。”对面的几个男生坚定地伸出了手。

  “你也要相信你自己,你能行的。”老师说。

  见女孩仍是犹犹豫豫心存顾虑,几位和女孩关系比较好的女生过来扶着她,向网走去,并且在两边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平稳地通过了一个比较高的孔。女孩的脚刚一接触到大地,就慌忙跑向她的朋友,抱着她留下了泪水,不知道是因为刚才的惊悚还是因为成功后的喜悦。

  在体型最大的一个男孩艰难地通过后,只剩下最后一个男生了。但此时也只剩下最后一个比较小的孔,并且他所在的一侧也无人可以提供帮助。他小心翼翼地把脚先伸了过去,一点点地挪动,嘴绷得紧紧的,屏住呼吸,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显得亮晶晶的。

  “啊呀——”人群中爆发出了懊恼的叹息。他的另一只脚终于支撑不住了,身体剧烈的晃动了一下,很明显地触碰到了网。

  跑过了万水千山,踏过了满地荆棘,却还是被终点前的绊脚石绊倒。

  孩子们沉默了。老师也摇着头,叹着气。

  教练走到了大家的面前,“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失败了,但是现在结果已经不重要了,希望大家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你们的前期规划根本就没有做好,没有从大局着眼,没有把每一个孔分配到每一个合适的人那里,所以导致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最难过的孔给他。”

  就这样带着懊恼与失望,Winner的队员一脸疲惫地结束了上午的活动。下午第一个活动是一个比赛。每个组都有两块图中的长木板,同学们需要把左右脚分别踩在两个木板上,然后用手拉着绳子,作为一个整体前进。

  经历了上午的失败,大家都有所收获,下午的活动一开始就进入了状态。三个组采取像赛龙舟一样喊口号的策略。通过自己独特的口号来协调大家的动作,每个队伍都成功地完成了比赛。值得一提的事,Winner队一扫“钻孔”失败的阴霾,在这场比赛中获得胜利。队员们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喜悦,一个个欢呼雀跃。 

  接下来又是一个比赛,规则跟上一个相同,只是增加了一条——不能说话或做手势交流,违者需接受惩罚。大家面面相觑,无声的慌乱与焦急让人压抑,不一会一些同学已经憋得面红脖子粗。一个男生忍不住发出来声音,马上被教官揪了出来做了5个俯卧撑以儆效尤。

  终于,咯吱咯吱的声音打破了这尴尬的安静。巅峰之队的队员们通过互相观察与模仿,找到了一个大家都适合的频率与步伐,缓缓地开始前进。

  Winner队的队员们自始至终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情绪渐渐开始起伏不定,有的急躁地跺着脚,有的自暴自弃地放弃了努力,低头叹着气,仿佛在埋怨规则的制定者。

  然而当我们无法改变规则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适应并利用规则。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勇气与能力的。

  懂得利用规则的巅峰之队最终赢得了这次的无声比赛,而Winner队没有前进哪怕一厘米。

  第三个项目叫做“挑战150秒”。它由“不倒森林”、“有轨列车”、“跳绳”和“团队有我更精彩”四个小项目组成。它要求在150秒内完成这四个考验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的小任务。巅峰之队凭借着出色的发挥以75秒的优异成绩再次取得胜利。

  最终的考验终于到来了,最后一个项目是一种特殊的接力跑。只是增加了翻牌的这一环节。要求每一名同学跑到终点后翻牌一次,如果能按从小到大的次序翻开则保留这张牌正面朝上,否则翻回背面。

  这个项目不仅考验了队员们的跑步速度,更多的是要求他们具有协调一致,共同商议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使每张牌被最少次地翻到,是取得胜利的关键。Winner队采取的策略是画图,把牌的位置与大小记下。但由于组织不力,该策略并未带来高效率。反而让几张牌被反复翻开了6、7次。胜利女神最终垂青了组织更加协调、分工更加明确的巅峰之队。

  所有比赛结束,胜负既分,一切尘埃落定。

  颁奖仪式上,教练奖杯颁给了巅峰之队的队长——一个长相甜美却有着与年龄不相协调的成熟的女孩。她在发表获奖感言时也表示这个奖杯是属于每个队员的。但在归队时,却抱着奖杯俏皮地冲着她的队友做起了鬼脸,天真可爱的性格显露无疑。

  教练接着重点表扬了恒胜队的那两名主动接受惩罚的队员,给予他们的奉献与担当精神以充分肯定,并也送给了他们象征胜利的奖品。

  而失败的Winner队,只能无奈地在一旁接受惩罚。他们的队名仿佛在这一刻显得有些尴尬。

  但此时,胜负还有意义吗?

  成功与失败,真的是这次素质拓展活动的目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南美洲有一种树,他们的根很浅,树枝却很高大。按常理这种树应该极易被风刮倒。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它极其坚毅挺拔,任凭风吹雨打。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们的根在地底下是交错纵横,盘根错节的。它们互相缠绕,使树干被紧紧固定在大地上。”教练以这个寓意深刻的故事结束了一天辛苦的素质拓展活动。

  所有人都拖着疲惫的双腿走进了返校的大巴,带着沉甸甸的收获。

  他们收获了许许多多。努力、坚持、乐观、团结、合作、担当、奉献。

  他们付出的是汗水与泪水,丢弃的是娇生惯养与唯我独尊,获得的是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全新理解,是对团结合作意义的深刻认识。

  返校的过程依然是欢声笑语陪伴的旅途,一路风景,一路快乐。

  车窗外,一片春意。不经意间瞥见了路旁的柳树已发了嫩芽。突然感到,这辆车正载着的不是一群正在嬉笑游戏的孩子,而是满满的一车希望。

  (冯显俊)

记永定路中学

  北京市永定路中学成立于1974年1月,位于航天部第二研究院北侧,是一所公办完全中学,占地约一万两千平方米。学校毗邻西四环路中路、西长安街五棵松至永定路延长线以北,交通十分便利。

  简洁朴素的红色大理砖墙,上面竖排镶嵌着已经略显陈旧几个金色大字:北京市永定路中学。校门正对着一条不宽不窄的马路,周围并没有坐落在市区的中小学校门口常见的各种精品店、小吃摊,倒是显示出一份难得的简单与安静。校园不大,整体分为三个部分:靠近大门的主教学楼,中间的操场,和后面的综合办公楼。主教学楼内部装修精致,设施齐全,有便利的开水供应。卫生间内干净整洁,设备先进,从细节体现出学校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穿过教学楼是一个被200米跑道环绕的塑胶操场。跑道中间有篮球场和一些训练器材。整个校园外观简洁朴素,秩序井然,内部设施完善便利,足以体现学校务实的理念。

  在市、区教委领导的关怀指导和全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2004年,学校被海淀区教委评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先进单位”,2007年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先进单位”。去年,永定路中学正式启动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成效,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以及海淀区教育进修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校长李继英在采访中表示:“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把课堂变成学堂!”

  永定路中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了解并舒缓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健康愉快地学习和成长,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获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心理教师们轮流在心理咨询室接待学生,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2007年,学校被海淀区教委评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

  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们准备了沙盘、发泄器材、音乐躺椅等设施,让同学们通过科学的途径了解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心态,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会常常接待个案辅导咨询,学生可以自愿预约,学校的其他教师也会密切关注学生心理波动,适当推荐一些学生前去咨询。此外,心理咨询中心还为面对升学压力的初三学生打造了各色科学有趣的活动,引导他们纾解压力,更好地发掘自身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为了方便学生获得心理知识,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学校成立了心理社团,定期组织活动;并开设了每周一次的心理课。据初二的一名学习小组长回忆,心理课上,老师曾带领他们将自己的烦心事写在纸上,叠成纸飞机飞走,让他们十分快乐,仿佛烦恼被带走了。另外,老师曾让同学们两个人一组,其中一个人蹲着,另一个人站着从上面按住他,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心里不同的感受。这启发了同学们试着去感受他人的心情,学习换位思考。

  学校的心理建设工作者们方法科学,理念先进,并且十分享受帮助学生们的过程。原301医院专职医生,现心理咨询中心主要负责人李老师说:“我们要通过摆沙盘等活动帮助孩子发现和认识他们内在的资源。和孩子在一起是非常快乐的,他们身上其实没有负性的东西,所谓的叛逆其实是他们寻求独立的过程。”

  永中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孩子们有很多课内及课外活动,班会就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项。在整个班会过程中,学生是组织者,老师只是辅助者。学生们策划出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有快板、诗朗诵、相声小品、三句半、抢答等等。在同学们看来,班会给了更多人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大家都能感受到身处集体中的快乐。初一年级的一名班长说:“有些同学之前不怎么参与班级活动,开过班会后渐渐融入了集体,表现积极多了。”不仅如此,班会促使班干部们发现了更多有潜力的同学,这十分有助于他们对班级的管理和班级集体力量的提升。

  除了文化课程,学校还开设了劳技课等实践性课程,配备了专门的器材、教室和人员,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到此类课程,学生们都露出了开心兴奋的神情,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实践经历和劳动成果。他们加工过小雨伞,做过面具,画过油画,打过小板凳,许多学生作品都获得了国家级奖项。校长办公室里摆满了此类优秀作品。国外教育者或交流学生来到永中后表现出对这些作品极大的喜爱和赞叹,甚至希望可以带走收藏。

  (冯倓秋)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