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卫国中学

2012-05-21 来源:基础教育一司收藏

每个学生都是天使

  卫国中学始建于1961年,前身为北京市卫戍区子弟学校。从2003年开始,卫国中学在校长包振泽的带领之下秉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发展特长、学有所成”的十六字办学方针,以“创办区域人民满意、适合学生发展、素质教育成果显著的优质学校”为办学目标,确立了规范的教学方法,营造了纯正的校园风气,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在2011年创办了包括文学社、探索社、实验社在内的10个学生社团。每逢周一、周二下午的第四节课,卫国中学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会到指定的教室参加社团活动。目前,每个社团都在负责老师的精心管理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之下不断发展壮大。

  其中,文学社为学生独立创作文学作品的平台,以活跃学生思维、弘扬校园文化的宗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文学社的负责老师黄晓辉告诉记者,文学社在创办的一个学期以来,举办了大量的社团活动,多次开展了介绍诗歌、小说的讲座。上个学期,文学社的黄老师带领学生在向全校师生征稿的基础上编辑了总计60页的校园刊物《向阳花》。《向阳花》凝结了许多老师和文学社众多社员的心血。黄老师说:“单是我们老师修改学生稿件的评语用五号字打印出来就有十几页之多。”以初二1班王逸暄的诗歌《秋的倒影》为例,黄老师建议她将原本的散文改写为一首诗。在老师和王逸暄的多次修改之下,一首清新的小诗才呈现在全校师生面前。

  本学期,文学社继续在每个星期一下午的第四节课举办文学讲座。4月9日下午,卫国中学教学楼二层的一个会议室里,文学社的社员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主题为宋词赏析的文学讲座。主讲老师在幻灯片上列出了两首豪放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临江仙》。与一般老师讲课不同,这位老师在解释两首词之前,首先播放了杨洪基演唱的歌曲《临江仙》。在杨洪基粗犷的声音和豪放的配乐中,现场气氛开始活跃起来。老师在讲解婉约词时还按照自己的理解吟唱了李清照的《一剪梅》。正当社员们跃跃欲试之时,老师带领社员们在《英雄的黎明》的伴奏下,一起朗诵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在音乐的感染之下,个别社员主动在一曲悠扬的琵琶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柳永的《雨霖铃》。唱词结束之后,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李叔同的《离别》以及方文山的《菊花台》,不但拓宽了对宋词的定义,而且加深了社员们对宋词的印象。临近下课之际,老师向社员们展示了一首由文学社一名初一的社员所做的词《无题》:“数风尘,多少英骨落凄凉,魂葬他乡。望陲疆,几多情愫盼君郎,为谁思量?”借此鼓励社员们进行创作。

  曹玉洁是卫国中学初二1班的学生,也是学校文学社的社员。在文学社中,她一直积极参与社团工作,主动给校刊投稿。上个学期,她向文学社投了六篇稿子,其中两篇经老师修改后刊登在校刊《向阳花》上。曹玉洁坦言,之所以加入学校文学社,是想通过读书写字让在青春期心浮气躁的自己沉淀下来。

  曹玉洁还表示,自己在参与社团活动时收获颇丰,不仅能够与不同年龄的社员同学在思想上取长补短,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据曹妈妈说:“曹玉洁以前特别害怕回答问题,但在参加了文学社之后,曹玉洁变得敢开口了,发言时也不像以前那样畏畏缩缩了。” 曹玉洁笑着说:“透过文学来看待生活,就像看万花筒一样,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当被问到参加社团有否影响到她的学业时,曹玉洁说:“没有。我觉得14岁的花季,不能还没绽放出来就枯萎了!”爸爸妈妈也很支持曹玉洁参加学校的社团。曹妈妈认为孩子在社团中对文学作品的涉猎与讨论不仅有助于活跃思维,对孩子的成长也相当有益。在她看来,家里较为“民主”的氛围和卫国中学的以人为本的校风的契合让曹玉洁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

  曹妈妈告诉记者,虽然小学升初中时曹玉洁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但家里综合考虑了离家近、校风正等因素,还是决定把孩子送到卫国中学。卫国中学对每个学生的关心、老师的负责以及其出色的素质教育让她觉得自己的选择很明智。她说:“卫国中学挺符合我的心理预期的。”

  (尹航)

校风优良的卫国中学

  坐落于海淀区南部、 新兴桥西北角的卫国中学,是一所走读与寄宿并行的公立初中学校。这座中学周边环境幽静,且因临近玉渊潭、中华世纪坛、首都博物馆等自然人文胜地,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

  当问及当初选择这所中学的原因时,二年级(2)班的李凌同学回答道:“与其他学校相比,这里管理严格,学生不良习气少,校风极佳,学习氛围浓厚。”

  卫国中学良好校风的形成与其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

  首先,学校采取半封闭式教学管理模式。学生从早晨上学到晚上放学,在校期间未经老师许可不能离校,中午在学校就餐和午休,这样学生沾染上社会不良习气的机会便大大减少。

  其次,学校重视对学生开展规则制度方面的教育工作。初一新生开学前一周,便要到校参加新生入学训练,内容包括学习中学生行为守则、练习队列和广播操等,这强化了学生的规则意识,有效地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在学校内保持良好行为规范。,班主任也会在每次班会时将规则意识和规范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同学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卫国中学另一项特色教学管理制度便是实行“全员家访”制。一般在新生入学之前的暑假,班主任会对班上的每一位同学进行家访。这让老师与家长建立了亲密关系,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在家学习情况等,在校教学时也可以有的放矢。王老师说,有一次,她通过家访了解到班上有位同学失去了父母,她便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给予该生更多的关怀。

  据二年级(2)班曹玉洁同学的妈妈透露,卫国中学有一位学生的家长常年不在北京,为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校方十分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及时说明学生近期在学校里的表现以及孩子身上需要纠正的问题。曹妈妈认为,卫国中学的老师能够很好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这让家长很放心。

  良好校风和浓厚学习氛围的形成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卫国中学实行教师全员坐班制,所有任课老师在学生上课期间都会呆在学校里。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便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在学生午休期间,班主任也不会离开,通常会和同学们一起留在班里;在周末和假日,学生也都可以与老师电话沟通。

  二年级标兵班班主任王老师便是卫国中学敬业老师中的一员。她一天的在校生活是这样的:早晨6:45到校,从7:30开始带班上同学上早读;中午走读班同学午休,她便在班里陪同;其他上课时间都在办公室坐班……就这样日复一日,王老师默默地辛勤耕耘,呵护着祖国的花朵。

  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亲密互动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李凌同学给记者讲了一个温馨的小故事:上学期,她的语文老师过生日的时候,班里的同学拿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师举办了一个小小的生日聚会,老师在惊喜中感动得热泪盈眶。

  面对强大的升学压力,卫国中学却有自己的选择。记者了解到,卫国中学坚持所有年级周末不补课。学校认为,周末补课这一行为不仅是让学生被动地学习,而且容易让老师在平时上课时不全身心投入,这种违反常态的教育方式本身不可取。李凌同学说:“周末不补课保障了我们学生自由支配课余时间的权利。我们可以利用这宝贵的时间,重点学习自己的弱科,可以参加其他兴趣爱好班,如音乐、美术等,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

  学校支持同学们在正常的课程教学之外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鼓励他们“走出学校”,进行社会实践。学校每周的周一、周二下午第四节课是学生的社团活动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如文学社、棋社、摄影社等。兴趣广泛的李凌同学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田径队、朗诵社和物理实验社团。当被问及众多的社团活动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时,她回答道:“像物理实验这种学术类社团,不仅不会影响我的正常学习,反而会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习;而其他社团,像田径队可以锻炼自己的体魄。其他的因为是兴趣所在,所以会对放松身心有很大好处。”

  卫国中学自1960年建校起,就秉承着“办一所适合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使服务区域人民满意的、实施素质教育成果显著的优质初中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学生在校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并以其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德育工作,是一所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好学校。

  (孙敬一)

卫国中学——“平民成才”的学校

  北京市卫国中学,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一直以来秉承“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发展特长,学有所成”的办学宗旨,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据校长包振泽说,卫国中学就是要提供适合孩子成长发展的教育,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学有所成。相对于精英教育,这是一所“平民成才”的学校,以人为本,面向全体。

  在发展过程中,卫国中学不断探索如何给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并且在这条道路上一步步前进。目前学校实行平均30人一个班的小班制教学,尽可能增加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机会。与此同时,学校规定班主任在寒暑假期间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家访。据了解,初二(2)班的学生多数来自远郊区或外地,但班主任梁宁老师不辞辛苦,在暑假期间到每一个学生的家中与家长交流,了解家庭情况,以便于更好地进行针对性教育。除此,每学期家长都受邀到学校,与科任老师、班主任、学生一起交流。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针对性的校本课程,如几何画板、单片机和外国文学欣赏等。

  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每年进入卫国中学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在淡化个别生的理念指导下,学生都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都有机会实现个性发展。初二年级英语组的李珊老师说:“想学习的孩子,我们老师必然带着他学;不想学但是适合学的,我们引领他学;不适合学的,我们也帮他找出路。”在这样一个老师尽职尽责的学校,不少基础薄弱的孩子得到了适当的引导,从而实现了个性发展。比如,目前就读于初二年级的任跃鹏同学曾经是一个调皮不爱学习的孩子,学习基础较为薄弱,但在老师们的耐心引导下,如今已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尤为突出。

  近年来,卫国中学实行全员教师坐班制,在众多中学中可谓独树一帜。老师们早上7点到学校,一直到晚上8点40分才离开学校,初二年级的李珊老师认为“老师在,学生才有受教育的机会”。在卫国中学,即使是以前没有实行坐班制度的时候,主课老师也不会在下课后就离开学校。“我跟的年级组就是不论哪个班级的学生出了什么大大小小的问题,全年级组的老师有时候跨年级组都一起来解决。”李珊老师如是说。这样的环境无疑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更多成长的机会。

  学校校长和老师们强调卫国中学非常看重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不能单纯地将成绩优异与成才对等,无论孩子学习成绩如何,首先要学会做人。李珊老师说:“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师,他们或她们的课堂都是一节思想教育课,其他非课堂的情境下,依然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可能地点。”

  有一次上课时,李珊老师发现初二(2)班的窗台上放着一个装有四颗洋葱的矿泉水瓶,其中3颗没有发芽,一颗出了小芽。她回忆起养水仙的纪录片,于是将未发芽的洋葱从顶端扒开几个小口。当时同学们都不理解。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那3颗洋葱发芽了,长得很茂盛,而第四颗洋葱却没有什么动静。于是,李老师开始了“洋葱教育”。她告诉学生们,虽然有些同学学业上落后,但是在老师的帮助之下,也会像那三颗被扒开小口的洋葱发芽生长一样得到进步。因此,大家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应轻易放弃。李老师表示,或许短短8分钟的“洋葱教育”占去了学习几个新单词的时间,但是它带给孩子们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

  卫国中学的老师们除了在课堂上循循善诱,还通过一件又一件的生活小事,亲身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010届的张佳锡同学是一个随班就读的孩子,因有脑瘫而行动不便,初三的时候母亲不幸因医疗事故而去世。为了让像她一样行动有困难的孩子可以接受到正常的教育,学校在教学楼入口处增建了便于残疾人出行的斜坡,改建了学校的卫生间;校长批准让这一年级学生一直在一楼教室上课;学校的老师把她当自己孩子一样照顾,物理组的老师们亲自将二楼的物理实验器材搬到教室里,耐心教她完成实验……

  这一点一滴,不仅仅是对张同学的人文关怀,还是卫国人对“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理念的践行,更是在用行动教会孩子们怎样用一颗关怀的心对待他人、温暖他人。

  据初二年级的李梦妍同学说,学校不允许带零食到班上。有一次,老师发现了她带到班上的一大袋零食后非常生气,批评教育后将零食没收。但是放学的时候,老师不仅把零食还给她,而且给了她一个灿烂的微笑。她知道,老师当时的生气是想让她懂得遵守规范的重要性,但是最后又用一个微笑告诉她如何待人,如何宽恕。

  在卫国中学,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走进卫国,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个社区学校的和谐温馨。即便你只是一个参观者,纯真的孩子也会微笑着对你说“老师好”。

  在卫国中学,无论于教学中还是生活中,一群认真负责的老师正在尽心尽力地为孩子们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于快乐中成长、成才。

  (黄德莉)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