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化但是新颖“可持续发展教育”
白云路小学致力于将“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日常的课堂教学和活动,希望能通过鲜活灵动的形式给孩子提供无痕式、浸润式、体验式的教育。目前,该校已经探索出两条路径。
一是通过举办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让孩子在亲身参与的基础上得到触及心灵的教育。举该校去年开展的“快乐小农夫”活动为例,老师们事先配好了几种水果的种子和培土,给每个班都分配了12盆,由两三个孩子共同呵护一盆植物。孩子们都开动脑筋,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植物长得最好。有一组学生照料的草莓长势喜人,一问原因才知道他们的窍门——把鸽子粪当做绿色无公害肥料来使用。等到收获的季节,孩子们聚在一起看谁的果实长得好,在分享果实的同时交流种植经验。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不仅培养了种植方面的技能,还得到了不少人生体悟。有的学生从植物的生长环境联想到了人的生长环境,意识到良好的环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有的学生通过照料植株,表达自己对植物的尊重的同时,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相互尊重;还有的学生由照顾植物的不易想到了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辛勤培育,从而学会感恩。
此外,,学校也尽可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带孩子们参观昌平区的养殖基地,请专人讲解环保养殖技术,给学生提供亲身观察体验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杨校长表示,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不一样,对事物的认识和体悟也不一样。因此,学校举办系列主题活动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就活动感受做“形式主义”的报告,而是希望孩子们在以后的日子中,每次回顾起在白云路小学参加的这些活动,都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收获,这样的活动才有意义,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圣地,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方式。因此,除了在课余时间举办活动,白云路小学也力图把“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落实到课堂上来,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比如在语文方面,学校对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要求比较高,在数学课上则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抓得比较紧。
杨校长说:“这些都是孩子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技能,小学阶段务必打好基础,为更高一级乃至整个人生的自主学习做好准备。”
而像体育、美术、音乐等科目则着重培养学生的素养,尽量提供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灵性,学会艺术欣赏的方法,培养对艺术创作的兴趣。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对科任老师提出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喜欢上你教授的学科。对此,学校有自己的一套考核机制,即在每学期末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老师们的授课情况,收集学生们对老师课堂教学的建议和意见,将结果统计整理之后反馈给各个老师。老师们在此基础上能比较清楚地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学校乃至西城区平均教学水平的差距,从而不断摸索,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廖青青)
小小养花人
走在教学楼道上,笔者被楼道里摆放的各式鲜艳的花朵吸引了。除了笔者能叫出名字的月季、矮牵牛、金盏花、蝴蝶花等常见花种,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在这明媚的春日里,每个班级窗台上摆放的花朵有的开得绚丽,有的含苞待放,为校园增添了浓厚春意。
原来,这是学校颇所有特色的“我是小小养花人”活动。该活动以“选班花——识班花——知花性——悟花品——学做人”为主要线索,以班花为载体,旨在培养该校学生对花和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品的素养,通过培养学生绿色道德观念和公民意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选班花”是班中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通过举手表决,选出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花朵。这就要求学生们学会留意身边的花,如校园花坛中的花、道路观光带里的花,并通过网络收集资料,选择自己一朵最喜欢或最想了解的花作为候选班花,集齐全班同学的选择后,大家投票选择一朵作为班级之花。大多数班级都会选择一些不常见但有种植条件的花种。通过这个环节,同学们发现了许多自己在身边,但以前未曾留意到的花,还通过网络了解了更多的花,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接下来就是“识班花’活动。全班学生会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共同了解一朵班花,包括花的特点、花的习性,花的类别、花的结构、花的用处以及花的栽培方式。、每个同学都详细、认真地了解了班花。只有识花,才能更好地栽花。
在“识班花”后,学生们开始亲手栽培班花。这则是用行动来知花性了。每个班级会买来花种,学生们从家中带来养花工具,开始亲手种花成,为“小小养花人”,包括施肥、浇水,补充光照。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查阅栽培资料,记录观察日记,分享栽培体会,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了劳动观念。学生亲自种花,看看自己亲手种下去的花朵茁壮成长,学生无比喜悦。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合作探究的能力。每个小组会在第一时间去观察自己种植的花朵,自己发现问题,分析、比较、研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为提高学习效能开辟途径。
据悉,这个创新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了该校小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非常细心、耐心、真心地照料班花。“小小养花人”活动不止于此,全班同学又会在班会上、在养花中领悟花品。这个活动启迪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通过实践活动,孩子们真正懂得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播下一粒种子,自己做一个勤劳智慧的农夫,收获果实,体验成功。学习也如此,脚踏实地的学习,就会收获成功的果实。做人也如此,在心里播下善良感恩的种子,并脚踏实地的前进,必定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学做“花”一样美好的孩子,争做祖国未来的“花朵”。
学校还有颇具特色的“爱生周”活动。“爱生周”顾名思义,就是关爱学生。学校每周都会有一个“爱生主题”,每个班级自主开展活动。其中,特别是开学第一周和教师节的一周,学校会集体组织大型活动。
(陈逸凡)
托起孩子们的白云
4月2日星期一下午人民大学记者团一行来到了位于西城区和宣武区交界处的白云路小学校,白云路小学位于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西城区月坛地区,走在横过天桥上,远远的看到一群孩子在油绿的操场上玩耍着,孩子们的笑声,远远的在马路上就能听到。
守门的大爷打开校门的时候,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学校10米长,2米高的围墙。围墙古色古香,有着长廊式的屋檐,朱红的柱子。墙面上的贴板画,画的是论语中,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见到了白云路小学的校长杨老师之后,记者特地提到了学校的这面墙,杨校长饶有兴致的带着记者们到操场上来参观这面文化墙。她介绍说,这面墙上的画是用电脑制作然后找人做的板子,板子贴在墙上是可拆卸的,所以每期都有不同的主题,这一期的主题是:“论语的故事”,下一期就可以做成“希腊神话”,柱子就可以粉刷成雅典的云柱。这是老师们一起想出的办法,杨校长是这样介绍的,为了利用好这一现成的资源,为孩子们提供教育,教育他们在学会尊重中西方文化的时候学会尊重世界的所有事物。她说:“孩子们和大人不一样,不能给他们说教,把教育具体化成故事,让孩子们自己去看,自然而然的,孩子们就学会了尊重中西方文化。”
校园文化墙的拐角处,有一面空白的墙,但是墙上贴着孩子们画的画,杨校长说,这面墙是特地为孩子们准备的,孩子们画的画,学校替他们压上塑料纸,然后就可以贴到墙上了,可以做到防雨防风,也同样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校长说:“我们希望尽量把孩子们的生活,反映给老师,也反映给孩子们自己。”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白云路小学设计的校徽:一只绿色的大手托起了一片白云,白云上承载着一株茁壮成长的幼苗。 “白云路小学校,希望每一位老师,不管他们的教学水平怎么样,他们都要像园丁一样,陪着孩子们茁壮成长,能够培养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这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也要求孩子们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杨校长指着操场上一位吹着哨子,让孩子们都围在身边的体育老师,这样说道。
进入学校的教学楼,在走廊、楼梯里就可以看到孩子们的一幅幅大幅照片,有孩子们学习的照片,有老师爱生护生的照片,有孩子们自己动手做科技动脑项目的照片,有孩子们参加校园活动的照片,有孩子们收拾卫生,学习环保的照片。“这样孩子们就知道了什么是环保,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尊重,如果是以前贴的那种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小孩子嘛,哪个会去看呢?”主管教务的副校长莫老师这样给我们解释道。
离开学校的时候正赶上一年级的孩子们提前放学,孩子们高高兴兴叽叽喳喳的收拾书包,个个蹦蹦跳跳的跑出教室,有的孩子把记者当成了老师,还有几个红领巾对着我们敬了个队礼。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孩子在白云路小学,都在快乐的成长着。
白云路小学目前有24个教学班,780名学生,近60名教师。他们给自己的评价是,能让身边的孩子们上的起,能让孩子们的家长认可的“家常”式的好学校。
(于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