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沪
钱老晚年曾列出自幼对他影响最深的17个人:父母,12位教师和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其中有7位是师大附中老师,可见中学教育对他的影响巨大。这首先归功于教育家林砺儒先生。钱老说:“我从1923年至1929年在北京师大附中念书,当时的旧中国和旧北京是个什么样子。在那样一种艰难困苦的年代,办学真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北京师大附中当时的校长(那时称主任)林砺儒确实把师大附中办成了一流的学校,真是了不起。”
林砺儒先生解放后曾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上世纪20年代,林砺儒先生带领北京师大附中在国内率先进行学制改革,实行“三三”学制,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开路先锋。钱学森在师大附中上学的6年,正处于林砺儒担任师大附中校长的8年之中。回顾钱老的成长之路可以看出,除了他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的改革以及优秀教师的教育,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纪念钱学森先生,首先是学习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也要学习他对教师的尊重和对教育的重视与思考。通过钱老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与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应当强调的是,中学是杰出人才成长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不仅在于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而是因为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等很多重要素质是在中学阶段基本形成的。
作为钱老的母校,回答“钱学森之问”我们责无旁贷。总结历史上师大附中的办学经验,我们提出了“全人格,高素质”的育人目标,坚持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全人格教育为办学特色。我们把“人人成为本职工作的专家”作为教职工队伍建设的目标,教师发展,师德为先,新一代的教师要学习钱老中学时代师大附中的老师们,朝着大师培养大师、教育家培养大科学家的方向努力。在面向全体学生、搞好全校教育的基础上,经北京市教委批准,我校高中举办了钱学森班。钱学森班实行小班授课、多导师制。在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对培养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研发改造,试图重现当年钱老中学时代师大附中的教育情景,结合当今世界科学与教育发展的新成果再创新,为培养一代代杰出人才奠定基础。
2010年北京师大附中有5名学生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追随从事钱老的科学技术事业。今年,我们实名推荐两名学生就读清华、北大,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理论物理和航天专业,立志奉献我国的航天事业。钱学森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钱学森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