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挺起乌蒙大山教育的“脊梁”

——记“山的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们”评选“特别奖”获得者、贵州省盘县响水中学教师左相平

2008-09-12 来源:贵州人民广播电台收藏

  9月7日,“大山的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们”颁奖典礼在贵阳举行,六盘水市盘县教师左相平获特别奖。“大山的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们”活动是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民盟中央、香港新世界集团联合发起,省内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的评选活动。

  今年50岁的左相平,已在三尺讲台上度过了36个春秋。36年来,无论是在贵州省西部山区盘县2300多米的高海拔山区,还是在破庙里的小学以及边远的中学教书、做校长,他都没有离开过教学一线。在这36年中,左相平从14岁起就献身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高山和深谷之间,不断弹唱着为山村教育奉献的绝唱!36年来,左相平一直高挺着贵州西部边远落后山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脊梁”。

  14岁时,他当了“童子老师”

  1973年7月,14岁的左相平从盘县盘南中学初中毕业后,成了一个 “童子老师”。他的任务是每天晚上为鹅毛寨村夜校的100多位学员扫盲。整整两年的700多个夜晚,除了节假日,左相平无论天晴下雨,每晚都要走三公里的夜路,给村里三十到四十岁的学员上夜教课。经过两年的辛勤努力,鹅毛寨村有103名青壮年学员,摘掉了文盲帽子。

  1975年,上寨村在破庙里办起了上寨小学,16岁的左相平被聘为月薪10元的民办教师。为了能更好地教好学生,左相平1979年参加高考,得以到盘县特区师范就读。1981年师范毕业后,左相平被分配到云贵两省交界的高山峡谷地区——距离盘县县城100多里的高山乡小学任教,这里不仅交通不便,而且靠天吃水。

  高山乡小学从小学到初中八个班,只有113名学生。一到农忙季节,学生的家长就经常到课堂上把学生拉走!左相平感觉到事态比较严重。为了能让学生继续上学,左相平主动开展了最远要步行上百公里路的家访。当他发现寨子里不是没 有适龄儿童、而是家长不让孩子读书的情况时,便主动利用晚上的时间到学生家给学生义务补课。可是尽管自己跑断腿、累弯腰,仍然不行。怎么办?他只好找村干部召开群众大会,动员适龄儿童入学。经过20多天夜间走村串寨的动员,最终有69个学生得以重返校园。学生们到学校后,左相平既当老师,又当家长。当年辍学后得以重返校园、现在已是大山镇人大副主席的龙伟朝满怀感激地说:“除了上课,左老师还要为我们这些住校的学生打柴烧火煮饭。学校一年有半年缺水,他还要帮年幼的学生到3公里远的小海子去洗衣服。”

  当了校长,他改变一所学校

  2001年,左相平被调到响水镇中学任校长。2万多人口的响水镇,竟然从1992年到1998年的6年中,中考没有一个学生被录取。此时的响水中学,人心极不稳定,学生们也纷纷外出求学。盘县响水镇党委书记吴忠幸回忆了左相平当时刚接任校长时的情景:“左相平到任后大胆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分组教学、分组管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对教师实行全面奖惩。”

  从2002年起到2008年的7年中,响水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直线上升,学校教学设施得以全面改善,邹华富、邓林秀等学生先后取得盘县考生总分第一的成绩,有的学生还被国家教育部录取到贵阳的“宏志班”就读。在盘县37个乡镇中,不仅有29个乡镇的学生慕名来这所学校就读,而且连县城里一些家长,也把子女送到了响水中学读书。谈起响水中学现在的状况,盘县教育局党组书记王德克如数家珍:“从2002年起,响水中学升入高级中学的人数分别是143人、213人、293人、466人,564人、568人、658人,创下了盘县教育史上连续7年中考上线录取人数居六盘水市乡镇中学第一的最高记录。”

  为了教育,没能为父母送终

  左相平是母亲近50岁时生下的“幺儿”。在老家鹅毛寨度过一生的父母,分别活到95岁、94岁离开人间。可左相平因为工作太忙,没能为父母送终。

  由于父母去世时左相平都不在身边,社会上很多人都对他产生误解,都认为他太不孝顺。其实不是左相平不孝!他是因为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学生。在上寨小学时,他上复试班;在高山小学任教时,他上四门主课;在民主中学,他每周有四个班的化学、生物课共24节;在大山中学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时,他上两个班的化学课。到了响水中学,左相平除了管好有2600多名学生的学校全面工作外,还任着三个班的化学课。

  为了学生,放弃从政的机会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左相平早在1984年就可以去当高山乡副乡长的,可是一想起哪些稍不留神就要辍学的学生,他就委婉的推掉了组织上的好意。1997年,组织上考虑到他长期扎根边远山区任教,长期不能照顾家里,便调他去离家较近的大山教辅站当领导,可刚当了不到一年,他就向组织上要求要回到课堂。记者请他讲为什么别人想尽一切办法都要去做官、而他却要放弃机会时,他却非常平静的笑了笑,随即又皱起眉头讲了他36年来的感触:“苦闷的时候,只要一看到学生,我就会心情舒畅。一离开学生,离开讲台,我就会浑身不自在。”

  自从与妻子梁成花结婚以后,左相平以校为家,以教为业,视学生胜子女,重教学质量如生命。妻子梁成花生儿子时,左相平还在离家40公里外的学校教书。本来,她可以随丈夫住校,但老家的农活没人做,公公婆婆都已70多岁,她要负责照顾两位老人。直到父母去世后,梁成花才得以完全与丈夫“团聚”,只是这来得太迟的团圆,已经等了近20年,等到了两人的鬓角华发早生。左相平的妻子梁成花说:“我们这里比较穷。学生们只有读好书才可以有好的出路。我怕他耽误学生们的课程,能做的事我就尽量不让他晓得了。”

  希望多关心贫困孩子

  左相平工资不高,既要养家糊口,又要供孩子们读书。可他却热心的资助保田镇鹅毛寨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李益文,让李益文顺利的从初中一直读到大学毕业。为了让孤儿肖美玲、家庭较为贫困的学生龙敏、刘小顺等四人能够得到继续读书,左相平四处寻找能够给他们资助的好心人。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广东顺德报社被左相平的精神打动,作出了每个学期各给肖美玲等四人400元资助的决定,让这四个人读完了初中。左相平向社会呼吁:“西部地区有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都不能得以正常上学,希望社会多关心和关注西部落后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扎根山乡,情倾教育,甘于清贫,无私奉献,左相平一家4口,如今还挤在一座不到40平方米的、简陋而矮小的石棉瓦房里。尽管风扫地,月照床,晴天刮风,雨天漏雨,而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左相平献身西部贫困山区教育的决心!放下碗筷,左相平依然在进行着自己的事业,依然在为西部山区的农村教育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