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鼓楼下,僻静的胡同深处,有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
39年来,他们坚持不懈学雷锋,四五千名小学生续写了30多本1500余篇雷锋日记,雷锋精神在这里安了家、扎了根。
39年来,不管社会思潮如何变化,学雷锋的接力棒始终在每一任校长和辅导员手中传递,雷锋精神成为学校的育人特色和立校之本。
39年来,他们不断为雷锋精神注入新的元素。教师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学生像雷锋那样做人成才;每一名毕业生身上都有雷锋的影子,心中都有一个解不开的雷锋情结。
这所学校,就是北京雷锋小学——北京市唯一以雷锋名字命名、全国第一所雷锋没有来过的雷锋学校。
30多本日记记录学雷锋的点滴小事
雷锋小学身居闹市却远离喧嚣。小巧而精致的校园,青灰的四层教学楼,爬山虎的枝叶掩映着山墙上汉白玉的雷锋像,别有一番韵味。
“过去5年半时间里,老师们教会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我们将班级努力的目标定在了‘知感恩’上……”在这个新学期开学的升旗仪式上,六年级(1)班李晨阳宣读全班同学续写的雷锋日记。这是雷锋小学多年来的传统。
从1973年开始,雷锋小学的学生们一直坚持续写这本特殊的日记,每个中队每周轮换一次,全校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的成长感悟,周一升旗仪式上向大家宣讲自己学雷锋精神的行动与体会。
在雷锋小学的展室中,陈列着39年来学生续写的30多本1500余篇日记。32开的、16开的,缎面的、硬纸壳的、彩色包装的,带着不同时期的印记。从工工整整的格子纸,到剪贴画、手绘花边配上文字的手抄报……一茬又一茬学生用小手在各式各样的日记本上记录下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快乐助人的点滴小事,文字稚朴,童真可掬。
翻看不同年代的日记本,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的烙印。
1973年的第一本日记是系着红色的蝴蝶结的一摞方格纸。六年级(2)班的魏爱霞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要遵守纪律,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红小兵”。2004年,六年级(2)班的同学们叮嘱在利比亚维和的雷锋班叔叔要预防中暑。2009年,四年级(1)班的同学们向叔叔们讲述自己卖废品帮门头沟的小朋友订报纸的故事。小学生们在日记中记录生活的点滴,和雷锋叔叔对话。志愿者精神、公益服务、尊重生命等善和爱的种子,就在这样的对话中悄悄播种在孩子们的心中。
每年3月5日前后,雷锋班班长来京参加雷锋小学的学雷锋大会,已经成为惯例,每本《续写雷锋日记》也会由当年的雷锋班班长写下新一年的第一篇。2007年的日记本首页,工工整整地写着“用雷锋精神塑造完美人生”,这是时任雷锋班副班长黄帮维对孩子们的期待。
有一篇日记,当年的大队辅导员、续写雷锋日记活动的发起人卢锦华一直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彩色宽银幕电影还是个新事物,五年级(2)班的陈旭星期天冒着寒风赶到三里河工人俱乐部,正要走进电影院时,忽然看到有一位老奶奶站在门口,因丢了电影票,检票员不让进。陈旭毫不犹豫地把电影票塞给老奶奶,没等老奶奶掏钱给他,他就转身走了。
卢锦华说,孩子们助人为乐的表现,是我们多年坚持学雷锋活动的最大动力。孩子们在学校不可能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39年过去了,学校在点滴小事中学雷锋、学做人的故事,实在太多了。“送水小队”为鼓楼大街交通岗送水,“送爱小队”是敬老院的常客,“爱幼小队”每天替一年级的弟弟妹妹领饭,“雷锋中队”坚持20多年照顾孤寡老人……
39年来,学校把学雷锋融入晨会、班队会、特色活动中,通过学生可知、可感的小事,促进行为改变。
39年来,学校把学雷锋活动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品德教育和教学质量相互促进。
在学校当了近10年辅导员的杜志勇说,学雷锋活动只有常态化,才能使雷锋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实践主题与活动载体。
39年学雷锋源于对雷锋有着深厚的感情
今年2月26日,22位历任雷锋班的班长在人民大会堂向全国人民发出学雷锋宣言,并宣布出征“雷锋文化万里行”。下午,班长们的第一站就到了雷锋小学,第四任雷锋班班长曲建文已是古稀老人,他亲切地鼓励孩子们:“我们是老雷锋班的,你们是小雷锋班的,你们学雷锋学得比我们还好!”
雷锋小学和雷锋班结缘39年的人间佳话,起源于卢锦华1973年的一封信。
“文革”后期,教育战线遭受重创,交白卷,反师道尊严被鼓吹为反潮流先锋。那时还叫双寺小学的老师们忧虑重重,大队辅导员卢锦华决定借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10周年的东风,把雷锋叔叔“请回来”。于是,她带着孩子们给远在抚顺的雷锋班写了一封信。没想到很快就收到雷锋班第九任班长曾树林的回信,信中说他们全班8名战士围坐在雷锋当年用过的小油灯下写回信,还附上了一首长诗鼓励孩子们“沿着雷锋成长的道路,做雷锋式的接班人”。
鸿雁传书觅知音,千里结缘学雷锋。从这第一封通信开始,学校和雷锋班的联系就再没有中断过。每年都有学生给雷锋班的战士写信,雷锋班叔叔的回信也总是如约而至,就这样,学校和雷锋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雷锋班的历任班长都曾到过学校,他们把雷锋小学当作了在北京的家。
雷锋小学有两座雷锋塑像,两座都有感人的来历。
放在门厅的雷锋石膏雕像,是1989年时任辅导员韩力和教导主任张凤霞远赴抚顺请回来的。另一座雷锋像是军事博物馆著名雕塑家程允贤先生送的。程允贤是全国非常著名的雕塑家,作品价钱很高。但听说是雷锋小学需要,老先生说:“学雷锋我支持,我给你们做一个吧,一分钱都不要。”
从那一年开始,雷锋小学的孩子们每周都给雷锋像换洗红领巾,每学期最高的校级奖励,就是和雷锋叔叔合张影。
1990年3月5日,由于学校学雷锋活动扎扎实实,双寺小学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办、市教育局正式命名为北京雷锋小学,这一年适逢16位历任雷锋班的班长第一次集体齐聚到北京,韩力连夜赶去请他们来参加学校的命名仪式,但已经有很多家单位围在那儿“抢”雷锋班班长了。雷锋团政委一眼就看到了韩力,他激动地握住了韩力的双手,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和双寺小学是贫贱之交不可忘啊!”接着政委环视了一下人群,朗声道:“班长们在北京的时间有限,先尽着双寺小学!”
今年已67岁的卢锦华,一直关注着雷锋小学。她说:“39年坚持不懈学雷锋续写雷锋日记,发扬光大雷锋精神,这在全国也为数不多,实属不易。之所以能坚持下来,除了历任校长的支持,就是四任少先队辅导员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都对雷锋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的辅导员孟薇工作中有时也感到困惑。我经常鼓励她,咱们这条路绝对是正确的,一定要‘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学雷锋不放松’。”
把学雷锋融入课堂教学凝练办学特色
39年来,雷锋小学以学习雷锋精神为校魂,以“像雷锋那样做人成才”为校训,提出“教师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学生像雷锋那样做人成才”,被评为北京市西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学校”。
1974年师范毕业到雷锋小学教书的时候,韩力才18岁,走上讲台前的第一课就是在辅导员的带领下,重温她学生时代曾经耳熟能详的内容:雷锋的故事。这成为韩力人生旅途中最难忘最重要的一课。后来,重温雷锋的故事,成为雷锋小学所有新教师上岗的第一课。
雷锋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习雷锋好榜样”,讲雷锋少年时代的故事,组织参观雷锋活动展览,学习雷锋怎样热爱红领巾;二、三年级的孩子要初步了解雷锋,每个少先队小队要定期举办学雷锋故事会,每个队员要会讲学雷锋的几个小故事,要懂得雷锋精神就是一心为人民;四、五年级的队员要学习雷锋日记,懂得一些雷锋的光辉思想。
学校把学雷锋融入课堂教学中,编写了图文并茂的《雷锋精神代代相传》校本教材,低、中、高三册,由专人任课,每双周一课时。教材给雷锋精神注入不同时代的元素,像志愿者精神、公益意识等,以课程化、系列活动化的形式,实实在在地和国家课程结合起来。
现任校长刘淑银又提出了要用雷锋温暖人、关心人、带动人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领教师快乐工作,指导学生幸福成长。
在这所雷锋精神有着深厚积淀的学校里,人际关系和谐,教师乐于奉献,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办学理念,使这所普通的小学绽放出特别光彩。
在雷锋小学采访,听到很多发生在师生之间的感人的故事,老师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一颗颗爱的种子,一个个善举在孩子的行为中油然而生,影响着他们的家庭。
五年级(1)班学生张芷睿的妈妈,说起春节时发生的一件小事至今还很欣慰。春节期间妈妈带芷睿回江苏老家,女儿站在一个卖麦芽糖的老人面前要买,妈妈说家里还有好多呢。芷睿说:“老爷爷大冷天站在外面多可怜啊,我想让他卖完早点回家。”妈妈给了女儿20元钱说:“你给老爷爷送去吧,糖就不要了。”女儿却认真地说:“那可不行,这样不是把爷爷当成乞丐了?爷爷会难受的,爷爷是想用劳动换取报酬,我还是要把糖拿回来。”
采访雷锋小学毕业生时,他们都为自己曾经身为北京市雷锋小学的一员感到骄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的李桐说:“尽管搀扶跌倒的老人会有被讹诈的风险,但是如果我遇到了,我还是会伸出援手,要不我心里过不去。”
现任辅导员孟薇说:“爱本身就是教育,雷锋不就用他满腔的挚爱真情温暖了整个社会吗?人人需要爱,爱能永恒,雷锋精神也将永恒。我知道我永远成不了另一个雷锋,但我愿意用一生趋近雷锋这个极限。”
“用一生趋近雷锋”,不仅是孟薇的心愿,也是雷锋小学师生共同的心愿,是他们共同的骄傲。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