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仕敏
这里群山叠嶂,无法拉水管,村民只能饮用“天来水”。旱季来临,他们的生活水源便会被截断;雨季时,处处隐藏着塌方、泥石流的危险。这里是广西大瑶山深处的瑶寨,一片看似美丽却生活艰辛的地方。
有这么一名教师,七年如一日地为瑶寨人奔波:资助瑶寨贫困生近300人;为近百户瑶民新建水池25个,募集爱心衣物包裹5000多个,近8000人受益;为瑶寨学校募集建设资金118万元……
他,就是被当地瑶民称为“爱心天使”的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伶站瑶族乡中学教师杨可书。
2004年,23岁的杨可书从右江民族师专(百色学院前身)毕业,本有机会选择留在县城中学的他,却坚决要求到偏远的伶站乡中学任教。
杨可书任教的伶站乡有一所小学——弄新小学,学校全部为背陇瑶学生,全校146个学生中,竟有19名失依儿童。为了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情况,每个周末和假期,杨可书都在翻山越岭的家访中度过。
瑶民习惯住在山上,最远的瑶寨到学校要走10个小时。几个月下来,杨可书的足迹踏遍了学校附近的每个瑶寨。
瑶寨里,大冬天到处可以看到打着赤脚在山上干活的孩子。“为什么不上学,不穿鞋不冷吗?”他一问才知道,原来不是不愿意上学,而是家里没有钱供娃上学;不是不习惯穿鞋,而是没有钱买鞋。从这一刻起,杨可书决定,用自己的力量资助这些贫困孩子。
在帮一年级学生小河剪头发时,杨可书发现,他的头发里全是虱子。原来,在小河3岁时,突发的泥石流把他一家8口全淹没了,“树枝一撑就是一个家,饿了就找些野果充饥,4岁就自己在山上开地种菜”。杨可书说:“我会一直资助他,直到他毕业。”
为了让更多像小河这样的瑶寨孩子上学,杨可书通过公益网站向社会爱心人士寻求资助,发起“一对一”资助项目,为弄新小学学生募集到每人300元的生活补助。
每年3月,是瑶寨一年中最缺水的日子,学校和村子附近的水槽都干涸了,村民只有修建足够大的水窖存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经过杨可书多方联系,香港一家企业出资2万多元帮竹洞瑶寨建了第一个水窖。
就这样,在凌云团县委的支持下,杨可书在伶站各瑶寨发起了“甘露计划·爱心水窖”捐建项目,160多户瑶民受益。
在他的带动下,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瑶寨,百色学院除募捐衣物外,还多次组织“三下乡”活动团队来瑶寨希望小学教书、交流。在政府补贴及广东肇庆点对点扶贫的帮助下,瑶寨希望小学的学生不用花一分钱,便可以在学校学习、住宿、吃饭。
“我的职业是教师,但教学之外的全部时间,是在瑶寨里过的。”杨可书说,在与当地群众交往的几年中,自己学会了壮语、瑶语,与当地的村民打得火热。而当地的瑶民,只要远远见他,就会露出亲人般的笑脸,甚至有些村民遇到摩擦或纠纷,也把杨可书拉去主持公道。
从2008年开始,杨可书又创办了“瑶寨希望·公益户外网”,并设计了10多条旅游线路,推广凌云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帮助瑶山百姓脱贫致富。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