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10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泰山脚下,积累起数千百姓的健康档案——

薛雅卓和她的健康义工团队

2012-04-0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本报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刘茹 杜宝萱

  10个年头,带出2000余人的健康义工团队,足迹遍布泰山脚下几十个社区和农村,积累起数千名百姓的健康档案……这就是第七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山东泰山医学院教授薛雅卓。

  薛雅卓的办公桌上有一摞群众来信,墙上悬挂着一面面锦旗。其中有一面锦旗很显眼,好像是用针线手工缝制的,红彤彤的老粗布,上面用黑绒线绣的字还有些歪斜——“热心肠,好心人,活雷锋”。

  骑车背包,走街串巷

  薛雅卓是泰山医学院护理学院基础护理学教研室的教授,2003年开始做健康义工。近10年来,她坚持下班就骑着自行车出去,走街串巷,给老百姓义务讲解医疗及营养保健知识,测血压、查体、解疑答惑。“看见这辆自行车,就知道俺薛大姐在村里。”一个村的妇女主任说。这不,薛雅卓又来村里给群众“上课”了。讲课的内容有健康问题、营养饮食知识等,都是群众迫切需要的科学知识。

  泰安郊区70多岁的赵大爷,患有脑血栓,去年5月摔倒引起脊椎骨折,在床上一躺就是两个月,骶尾部压出了一个大“窟窿”。老伴急得团团转,按照医生的要求又是给他热敷,又是喂消炎药,可是“窟窿”反而更大了,周围还流出黄水,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

  薛雅卓得知后,赶到赵大爷家里,从自己的包裹里拿出小药箱,蹲在大爷床边,正对着骶尾部的“窟窿”。“大爷,疼了就说一声。”“闺女,你带个口罩吧,太难闻了。”大爷忍着疼痛哽咽着说。“没事,大爷,你大口喘气,放松就不痛了。”薛雅卓安慰赵大爷。

  半个小时过去了,薛雅卓头上早已渗出了汗珠,赵大爷仍然没有吭声,只是喘着粗气,他的老伴看着这个似曾相识却从未见过面的“亲人”,转过身去悄悄地抹着眼泪。薛雅卓熟练地给大爷清理伤口、涂药、包扎。

  从此,薛雅卓抽空就会踏上这个让她牵挂的小村庄。经过8个月数十次的清创、换药,赵大爷骶尾部的“窟窿”终于愈合了。

  “住院治疗需要的时间长,花不起那么多钱。要不是薛教授,我可能就死在床上了。是她不怕脏和臭,给我治好了屁股上的疮!”赵大爷逢人就会说起他的救命恩人。他的老伴更是感激不尽,戴着老花镜连夜缝制了那个与众不同的锦旗。

  义工也有“尴尬事儿”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薛雅卓除了完成教学工作,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做义工上了。

  这天,难得抽出一个周末和家人一起坐公交车出去买东西。可是,还没到商店,薛雅卓就下了车。

  原来,在路边躺着一个中年妇女,腿上有一个大口子正流血,旁边还有一个哭哭啼啼的孩子,几个路过的行人正在围观。薛雅卓快步走过去,简单地为中年妇女做了一下检查,又急忙叫了一辆出租车,把中年妇女和孩子送进医院。

  面对急诊科医生,薛雅卓把事情经过说了一下,刚想转身回去。不料,担架上的中年妇女拽住她:“别让她走了,是她……”“伤了多久了,怎么不抓紧送来啊?血压这么低,再晚点就休克了!”带着口罩的医生白了薛雅卓一眼。薛雅卓抱着哭泣的孩子刚要解释,却被一位护士拉住:“请你在抢救室外等候!”等候时,又有护士递了张单子给她:“那个大姐说是您把她撞伤的,先去交费吧。”薛雅卓惊愕了:“啊!我在公交车上看见她躺在路边……”

  没有办法,病人说是薛雅卓撞伤的,哭泣的孩子又没人管。救人要紧!薛雅卓没多想,赶紧挂号、交费、办理住院手续,陪伴输液,给孩子买饭吃,不知不觉忙了大半夜。天快亮了,哭闹的孩子早已经在她的怀里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薛雅卓匆匆跟医院和交警说了几句就上班去了。晚上下班回到家,女儿娇嗔责怪着:“好几年才一起逛个街,还差点把妈妈丢了。”

  后来,受伤的中年妇女的家人经过了解,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来泰山医学院找到薛雅卓,表达了歉意和感激。

  一人领头,千人参与

  出生于1963年的薛雅卓说:“我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大的,做热心人、好心人是我们每个善良人的愿望。”薛雅卓的义工团队已经有2000余人,其中有她的同龄人,更多的是大学生志愿者。

  在薛雅卓的带动下,护理学院数百名师生组成了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与泰安市聋哑学校、泰安市儿童福利院、泰安市老年公寓等建立了联系,定期上门开展志愿服务;先后在十几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城的志愿服务网。

  还有很多其他单位的医护专家和群众,自发组成了浩浩荡荡的义工队伍。他们出入各个社区,走访各个乡村角落,不收取任何费用,不接受任何礼品,义务为群众讲解医改政策、合作医疗使用方法,解答疾病防治和营养保健等问题,还为一些疾病潜在人群建立了健康档案,便于以后随访和沟通。

  其实,薛雅卓一行人做义工并没有固定场合,在街道,在路上,在小区,在公园,在村庄,只要有人需要帮助,薛雅卓他们就会停下来“工作”。走了多少大街小巷和崎岖山路,磨破几双鞋,说了多少话,流过多少汗,她都记不清了。如果要说收获,那就是拥有一摞摞群众的健康档案,还有群众送她走出村口时那一道道感激的目光。

  这是一道流动的永不消失的风景线,更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轰轰烈烈的爱心接力赛!

(责任编辑: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