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厅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我省坚持定制度、抓规范,强保障、抓落实,在切实保证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强化试点县区政府责任,加大力度,推进学校食堂供餐,食堂供餐比例由原来60%左右,提升到98%以上。我们的做法主要是“三个强化、三个推进”。
一、强化体系保障,推进责任落实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层层传导压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分管省长多次深入试点学校开展调研,多次主持召开由试点县区政府一把手参加的推进会、现场会,并将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列入脱贫攻坚工作,作为省政府33项民生工程之一,加以重点推进。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省政府牵头,教育、财政、卫生、食药监等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了近20个配套政策,各试点市县均成立了以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强化工作调度,在具体执行和操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三是压实责任担当,强化经费保障。试点县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和政府主体责任,县级财政纳入当地财政预算,足额落实运转经费,全省生均190.3元,其中最高的试点县生均达726元。制定食堂从业人员配备标准、任职标准和操作标准,优先从富余教师中转岗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每100名学生至少配备1名食堂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推进食堂供餐,强化提质增效
为保证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我们着力改善供餐条件,着力推进食堂供餐,着力提升供餐品质。
一是加快食堂建设。近年来,统筹各级专项资金14.5亿元,建设食堂3456个,建设面积102.4万平方米,购置实施设备2.2万套,国家试点县实现了“校校有厨房、校校可供餐”的目标。地方试点县也加快食堂建设,80%左右的学校新建或改造了现有食堂。
二是加大推进力度。省政府召开试点县主要领导参加的现场推进会,省教育厅加大推进和督查力度,对食堂供餐比例偏低的6个县区政府下发督办函。按食堂供餐比例排序列表,直接寄试点县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努力推动扩大食堂供餐比例。
三是多措并举,创新供餐模式。在推进过程中,积极探索,多钟供餐形式并存。绝大多数县实行学校食堂供餐;少数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设“中央厨房”,采取“统一配送、分校烹饪”的方式;个别县采用集中配送方式,将做好的饭菜送到学校,逐步过渡到学校食堂供餐。
四是加强食堂管理。食堂供餐“严把十关”,实行“五长”负责制(县长、局长、乡镇长、校长、村长)和“五组”工作制(食品安全、资金安全、宣传教育、体质监测、食堂建设等工作小组),实施明厨亮灶工程、坚持业务培训、监督检查、综合评议、风险评估、应急演练、食育教育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层层签订责任书,膳食委员会不做摆设,食品留样不走形式,校长陪餐不作秀,筑牢食品安全“防火墙”。各试点县编印了《学校食堂供餐手册》,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财务管理的意见》,将食堂财务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推行“日记、周核、月结”制度,并主动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五是优化供餐内容。坚持做“加法”,与学生家长共同努力,改善学生营养,采取“4+X”供餐模式,并保证全部吃到孩子嘴里。不断健全学生营养专家指导制度,科学制定带量供餐食谱,做到搭配合理、营养均衡,保证学生充足的能量和营养摄入。
三、强化监督检查,推进考核问责
一是落实“双随机、一公开”。以食堂供餐推进和实施情况为重点,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立体监督检查网络。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采取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的“双随机”和检查结果“公开”的模式对建成食堂的使用、食堂运营、大宗食品集中采购等关键环节的工作进行抽检。同时,将监督检查落实到省政府“三查三单”制度上,每年组织开展1-2次专项督导,督导检查试点县21个,“三人小组”暗访近80次,下发“问题清单”20余份,各地及时制定整改清单和责任清单,并对照清单,逐一整改。
二是开展绩效考核。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安徽省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办法》,从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等方面提炼了4个一级、4个二级和10个三级指标,将食堂供餐情况纳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供餐比例作为核心指标,实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省委省政府考核指标体系,省教育厅也将营养改善计划作为基础教育年度重点工作的考核内容。同时,建立健全工作问责机制,对未能切实履行责任,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套取、截留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是规范资金使用。针对学校食堂管理难度大的特点,我省先行先试,加大监管力度,找准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资金管理使用县级自查、市级互查和省级重点抽查。每年抽取2个试点县开展专项资金审计,委托事务所深入学校进行审计和重点检查,针对发现问题,强化整改落实,限时整改到位。
通过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生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得到了改善,不少地方学生开始“回流”,实施成效逐步显现。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补助切实减轻了家庭负担。营养改善计划使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力支持了扶贫攻坚。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