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3月5日
[编者按]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其报告中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学生营养、食品安全、卫生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空前关注,许多国家都将学生营养改善工作视为一项增进公平、缩小社会差距的重要举措,并逐步将其纳入国家的主流政策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取得的进展已成为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的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各项政策基本落实,工作推进平稳有序,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有效进展,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好评。然而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同一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拓宽视野,博采众长,我们搜集了部分国家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情况,并对一些经验和做法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期陆续刊登,供各地参考借鉴。
国外学生营养餐怎么做?(一)
——概述
从世界范围看,欧美国家实行学校供餐已有100多年历史,最初都从扶助贫困学生开始,由民间及私人团体发起和运作。20世纪初,英国有300多个私人慈善组织向学校中的贫困儿童供餐;在瑞士,由私人协会向大约8%的小学生提供午餐;其他国家早期学生供餐也大多由民间团体首先推行。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少国家的政府加强了对学校供餐的管理和支持,逐步将学校供餐纳入国家计划,使之稳定发展。日本于1889年开始在山形县一所私立小学向贫困儿童供餐,1932年政府首次对学校午餐提供财政补助;二战后,日本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全国推行学校午餐计划;到2009年,全国3.2万所学校提供午餐,占学校总数的94.3%。在美国,1934年由国会通过法令,推行学校午餐计划,此后又相继实行学校早餐、课余加餐等5项计划;目前,每天有3000多万名儿童食用学校提供的早餐及午餐;2005年美国儿童食品计划预算为120亿美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近50个国家实施了学校供餐计划,由于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其做法也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
一、宗旨和目标
在实施学校供餐的国家,都强调营养餐对改善学生营养和健康的重要性。学校供餐的免费或分类供应也是重要的转移支付手段(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此外,实施学校供餐计划通常具有教育功能,对促进消费、带动农业、食品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为此,日本、美国等国家很早就将学校供餐作为非盈利计划,列入中央(联邦)与地方政府的工作日程,并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扶持。
二、管理体制
经过长期发展,学校供餐在大多数国家已有稳固的社会基础,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模式。有的国家还为学校供餐专门立法,把这项计划纳入法制轨道,保证其持久稳定开展。在大部分国家,都是以中央政府统一部署,地方政府具体实施。在联邦制国家,各个联邦主体也有很大的自主性,例如俄罗斯教育科学部曾在各个联邦主体间开展学生餐竞赛,获奖者能得到中央政府的奖励资金,用于改善学校厨房条件。同时,很多国家都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学校供餐计划,对学校供餐进行监督或提供营养指导等。
三、经费保障
各国都把实施学校供餐计划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并将政府投入作为推行学校供餐计划最有力的措施。大多数国家除政府投入外,还需要家长支付一定比例,分担比例通常视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政府投入基本上都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例如,1994年日本全国午餐总支出12310亿日元,其中:家长支出5400亿日元,占总支出的43.9%;地方政府支出6110亿日元,占总支出的49.6%;中央政府支出801亿日元,占总支出的6.5%。
四、食品安全
各国均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很多国家以立法形式规定了原材料和饮用水的国家标准,对原料采购、食品加工、食品配送、餐饮服务等严格要求。各国的卫生保健机构和教育部门也都对学校供餐的食品卫生状况进行定期检查。
五、营养指导与饮食教育
许多国家政府主管部门都按照各国膳食指南提出了不同年龄学生早餐或午餐的能量及营养素需要量,并据此制定了标准食谱,作为供餐单位生产营养配餐的依据。有的国家还要求每个学校配备专门的营养师。例如日本几乎每一个学校和配餐中心都配有一个营养师(营养师是公务员);有的国家则请民间组织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烹饪。
有的国家如美国、日本还将饮食教育纳入学校供餐计划中,既促进学生合理饮食、增进健康,又将营养知识教授给学生。日本还结合了营养与健康知识、饮食观念、饮食文化甚至人生观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成效
很多国家或国际组织的研究都表明,实施学校供餐计划不仅大大降低了学龄儿童的营养不良率,促进了儿童的健康成长,还明显改善了儿童入学率、出勤率、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等教育指标,并让他们体会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有关国家通过将学校供餐计划纳入行政日程,通过立法、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等长期开展,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