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要点

2017-03-09 来源:全国学生营养办收藏

  一、2016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新《食品安全法》落实情况

  为确保学生“舌尖上的安全”,针对学校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关于印发开展校园及其周边食品安全“春雨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同时,省学生营养办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管理的通知》(闽学生营养办〔2015〕7号)及《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查的通知》(闽学生营养办〔2016〕4号),对各地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招标采购和资金使用管理,以及健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监管机制等提出明确要求,并落实各市、县(区)加强新《食品安全法》培训情况。进一步部署了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检查及实名制管理系统应用等工作。

  (二)资金投入与使用管理

  2016年我省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目前已对1908所(不含厦门)农村寄宿制学校235440名义务教育学生实行营养餐补助,全省共投入营养改善资金24717.13万元,其中省级17301.99万元、市县7415.14万元。同时,按照每位寄宿生每年300元标准增加安排寄宿生公用经费,用于学生宿舍和食堂等水电费及学生生活设施设备维护支出,有效缓解寄宿制学校食堂日常运营经费不足问题。

  1.继续扩大补助范围。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营养改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1000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寄宿生年补助标准小学提高到2000元、初中提高到2250元,营养餐补助范围扩大到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寄宿制学校中非寄宿低保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元。

  2.积极推进实施营养午餐。2012年全省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营养改善工程以来,我省以实施免费营养早餐为主,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计划的实施。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我省提高寄宿生营养餐补助标准并扩大补助范围后,省学生营养办下发了《关于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通知》,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投入保障机制,组织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和非寄宿低保家庭学生的免费营养午餐提供工作,并让低保家庭寄宿生在校期间免费就餐。在2016年6月1日印发的《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省财政厅关于贯彻省政府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寄宿制学校中非寄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及城市义务教育公办寄宿制学校中非寄宿低保学生纳入到营养午餐实施对象中。

  (三)加强管理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1.开展食品安全检查。2016年我省结合教育督导、开学检查和秋季开学初督查,对各地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设施设备配置情况、学校食品安全隐患等进行督查指导,扎实推进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开展。各市、县(区)学生营养办及食品药品监管、卫计、物价等成员单位,均组织开展对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重点检查学校食堂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特别是食品采购、加工、留样等环节的食品卫生,确保学生在校的食品安全工作。

  2.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要求各地将营养改善工程信息公开纳入当地政府信息公开范畴,统一管理,主动在当地媒体上公开营养改善工程有关政策及实施情况、组织机构和职责、举报电话和信箱(电子邮箱)、大宗食品采购情况、热点难点问题处理情况及检查监督情况等信息;要求学校重点公开食堂内部管理制度、食堂采购、带量食谱、饭菜价格、受助学生信息、营养餐补助标准、资金收支情况和食堂财务管理情况等信息,主动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

  3.推进营养改善工程规范化管理。督促各设区市制定所属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规范化管理县创建时间表,加强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指导和监管,力争到2017年底各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均达到规范化管理要求,确保资金安全和食品安全。

  4.加强食堂工作人员配备和管理。按照国办发〔2011〕54号和省相关文件精神,大部分县(市、区)农村学校食堂均聘用合格的食堂工作人员,并按规定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多数县已将食堂聘用人员工资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例如,莆田市以市长专题会议纪要精神,预算安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服务人员工资;福州市、三明市、泉州市、宁德市的多个县(市),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由当地财政按寄宿生人数比例配备食堂工作人员,将食堂工作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连江县除了将食堂聘用人员工资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外,还对小学一至三年级寄宿生,按每15名寄宿生配1名保育员标准安排保育员经费,确保寄宿制学校正常运转。

  (四)食堂建设情况

  2012年以来,我省投入食堂建设资金总计7.83亿元,其中省级及以上资金5.1269亿元、地方财政安排2.48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全省673所项目学校食堂等项目建设,规划新建学生食堂等生活设施59.8万平方米。截止2016年10月底,已全部完工。

  在食堂规划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我省强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一是抓工程质量。要求各地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福建省校安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福建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监督检查办法》《校安工程竣工验收及备案注意事项》等相关管理制度要求,加强食堂建设项目实施管理,严把质量关。二是抓资金管理。要求各地严格按照《福建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资金到县(市、区)财政部门后,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将专项资金拨入校安工程资金专户,统一管理,专账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三是抓进度月报。按照全国学生营养办文件要求,建立了食堂专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月报制度,全面跟踪项目建设进度。

  (五)营养改善计划实名信息系统管理和应用

  我省积极探索运用学籍管理系统,强化营养改善工程专项补助资金的监管,防止营养改善资金被套取和冒领。2014年起,采取以学籍管理系统中学生数为基础,经核实后,作为安排省级营养餐补助资金依据的方式进行资金核拨,同时,组织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名制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提高营养改善计划信息化管理水平。随着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我省将逐步运用实名系统进行全省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核拨及监管。

  二、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省不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但仍存在市、县(区)营养办人员配备不齐、食堂聘用人员工资难落实、营养健康监测难开展、农村小规模食堂设施设备配备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

  1.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完善学生营养办人员配备规范要求,并督促各地加强营养办人员配备,确保各级学生营养办能有足够力量组织开展日常监管。

  2.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薄弱校改造计划,进一步完善学生食堂设施设备的配备,改善食堂卫生及学生用餐条件。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配齐合格的工作人员,并将聘用的食堂聘用人员的工资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确保营养改善工程顺利实施。

  3.针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如制定学生营养状况监测指标及办法、食堂收支核算及监管等,组织人员开展专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我省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管理水平。

  4.建议有关部门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中小学小规模食堂供餐条件规范标准,使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并能达到食品安全有关要求。建议出台食堂运营经费补助标准或建立对各地农村义务教育食堂运营经费落实情况奖励机制,促进各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食堂运营。

  三、2017年工作要点

  (一)认真部署全年营养改善计划工作

  拟召开全省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例会,认真部署全年工作,总结一些县(市、区)实施营养改善工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各地营养改善工程的全面实施。

  (二)加大营养改善工程实施情况督查力度

  会同省营养办各成员单位组织开展对各市、县(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食堂管理、用餐条件改善情况、食品采购管理、食品安全和营养改善资金管理等情况进行巡查,确保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

  (三)提高营养改善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

  借助学籍管理系统搭建学生综合信息管理台,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补助实名制管理等系统建设,加强对享受营养餐补助学生情况、资金收支及食品采购等情况的监管,严防套取、冒领资金现象出现。

  (四)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进一步完善营养改善信息公开相关制度和要求,促进各县(市、区)及相关学校按规范要求公开营养改善工程实施情况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保证营养改善工程各环节实现“阳光操作”。

  (五)建立健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通报制度

  建立对市、县(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通报制度,督促各市、县(区)规范营养改善工程的管理,切实把好事办好。

  (六)规范食堂的核算管理

  探索制定农村中小学学生食堂核算和监管规范,严格要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按照《中小学财务制度》要求,对学校食堂进行单独核算,进一步加强营养改善资金和学生伙食费收支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七)开展营养健康监测试点

  积极推广电子营养师等营养配餐工具应用,提高学生食堂营养配餐科学性,开展学生营养健康监测和评估工作试点,逐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状况监测制度。

  (八)试行学生课间营养餐项目

  2014年我省长汀县部分农村学校在原有营养改善计划的基础上增设学生课间营养餐项目,按每生每天4元的标准补助,即每天在课间为每个学生提供一杯奶、一个蛋、一块面包。实施两年来项目成效显著,获得了朱镕基实事助学基金会及省委领导的高度肯定。2017年,我省拟扩大试点范围,在部分县区进行试行推广。

(责任编辑:王芬)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