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地处六盘山西麓,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佛道文化历史悠久,伊斯兰文化灿烂夺目,红色文化享誉华夏。全县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辖3镇16乡,4个居委会,总人口5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8万人,回族29.4万人。西吉是宁夏农业人口第一大县、回族聚居县、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扶贫开发县、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大县。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94所,其中普通中学25所(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2所),九年制学校2所,小学364所,职业中学1所、幼儿园2所(其中民办1所)。在校学生86599人,其中小学生51135人,初中生21041人,普通高中学生8367人,职业高中学生3807人。
一、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的投入
1、膳食补助资金全面落实。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宁南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营养早餐工程,,我县6万多名中小学生每人每天一个熟鸡蛋。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县财政每年投入资金 260多万元,实现了营养早餐在我县全覆盖。2011年秋季学期免费午餐在我县三所学校进行了试点。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农村小学全部实施,并在将台中学进行了农村中学试点。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营养改善计划在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实施。目前,我县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农村中小学校353所,其中中学22所,小学331所;享受学生51642名,其中初中12441名,小学39169名。享受国家试点投资3718.22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 1032.84万元。
2、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保障。为将这一工程实施好,西吉县先后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的新建、改(扩)建工作,实现了全县校校有食堂,并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政府招标采购,投入1900余万元为全县各小学、初中基本配齐厨房所需的设施设备,为“计划”顺利实施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通过电力部门对农村乡(镇)中小学校用电专线进行了改造,确保了学校食堂安全用电;累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积极做好农村学校井窖工程的改造,安装学校净水设施,确保学校食堂用水质量和安全。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全县353所学校食堂高标准通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验收后全部运营。
3、食堂从业人员工资和教师陪餐补贴保障有力。在做好食堂管理员、从业人员各级业务培训的基础之上,西吉县委、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筹措资金1000万元,用于解决近1000名从业人员的工资,确保了“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实行校长、班主任陪餐制,一年来区、市、县财政累计下拨校长、班主任专项陪餐费285.48万元。
二、工作开展情况
1、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宣传,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和区、市党委政府有关精神,西吉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纪检监察、教育、财政、食品药监等15个部门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强化工作措施和责任分工,制定《西吉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方案》,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任组长的“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西吉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系列文件40余种,并编印《西吉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文件汇编》,从组织上、政策上、制度上确保“计划”顺利实施。
为使“计划”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我们及时制定《西吉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宣传方案》,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通过《中国教育报》、《固原日报》、宁夏教育电视台、西吉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向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及时召开了县、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动员大会,在县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编发简讯,印发宣传材料,制作国策宣传牌,刷写永久性和半永久性标语,组织宗教人士宣讲等多种形式,号召全社会广泛参与,通力协作。
2、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学校食堂供餐模式,努力打造营养改善计划示范学校。由于我县山大沟深,地域广阔,学校分散,学生分布广,教育部门果断决策,全县353所农村中小学全部实行学校食堂供餐模式,同时,对规模较大的学校由教育部门负责高标准食堂建设、现代化设施配备,努力打造优质高效、服务一流的学校食堂,使之成为全县乃至全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窗口和示范学校,也成为全县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管理和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的实训基地。对于10人以下的初小、教学点,教师能合理调节作息时间,亲自为学生做饭,师生共餐,创建了家庭式食堂供餐模式,既保证了安全又确保了质量。
3、成立膳食委员会,加强监督,确保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为确保“计划”实施的透明度与公信力,我县对“计划”实施的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监督,一是各乡(镇)、各学校都成立了营养改善计划膳食委员会,村委会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及社区有一定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等“五老”人员直接参与营养改善计划的执行与监督,在营养改善计划日常监管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同时,在学校醒目的地方张挂营养改善计划监督公示牌,向全社会公布区、市、县教育部门及县纪委监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报电话,形成学校食堂日常管理监督网络,确保“计划”阳光运行。二是建立并完善的督查考核评价系统。聘请有相关人员组成“计划”监督领导小组,坚持实施过程中的“五个公开”(米、面、油、盐采购公开、财务管理公开、监督管理人员公开、从业人员招聘公开、每周食谱公开)。开展督查形式的“五个结合”(行政督查和社会监管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定点和不定点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和常规检查相结合,集中与分散检查相结合)。成立由县纪检委、教育主管部门、政府教育督导室以及各乡(镇)牵头,各成员单位部门及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四级督查领导机构”,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过程性督查,确保稳步实施。
4、精细管理,规范操作,确保营养改善计划“两个安全”
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是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高压线,不得有半点儿马虎,西吉县为了把这一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不断加强食品原料的采购、入库、储存、出库、加工、分餐、清洗、消毒等相关环节的监管措施,严把“十关”,强化学校饮食服务管理,确保学生午餐安全;设立西吉县食品安全检测管理中心,定期对各学校采购的蔬菜等食品原料进行检测,确保各类食品原料各类元素不要超过指标要求。建立健全了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留样备查等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学校食堂供餐安全,真正做到食品安全源头可控,流向可查;二是制定《西吉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运行和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对全县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的安排、拨付、使用、管理和监督等做了明确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依法健全财务机构。充分发挥行政专项督查和社会定期监督等作用,建全公开公示等相关制度和信息,主动联系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加强资金监管,建立“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5、创新形式,加强管理,培育浓郁的校园餐饮文化。西吉县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感恩教育、文明就餐和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教育,多次组织各学校积极开展以“营养、健康、文明、卫生、感恩”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广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多元化的对学生进行“感恩励志、文明健康、提高素养、提升质量”教育,改变学生饮食中的不良习惯,激励学生更加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今年年初,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实施学校“文明餐桌”行动、评选示范食堂、优秀食堂管理员、炊事员等系列活动,通过评先选优,倡导学习,形成“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打造了高雅、文明、和谐的校园餐饮文化。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一年多来的探索和总结,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西吉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已迈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良好社会效应已经形成。全县早餐工程实现全覆盖,8万多名在校中小学生每人每天一枚鸡蛋。51642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吃上了“营养、卫生、热乎、可口”的午餐,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农村千家万户。二是“计划”的实施,结束了往日学生中午不能回家吃饭而在学校啃干馍的历史,改善了学生的生活质量,学生每天所需基本能量有了保障,体质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上学生精力明显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升。三是农村学生励志、节约、文明就餐等行为习惯得到规范,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四是受益学生及家长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提升。通过对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多数学校学生认为学校的饭菜质量越来越好,喜欢学校饭菜的口味,“计划”的实施使他们有了自己的“铁饭碗”。家长普遍认为“计划”的实施减轻了家庭负担,为他们安心劳作创造了条件。学生和家长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满意度都达到90%以上。五是“计划”的实施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政府集中采购和学校定点采购食品原料,尤其是肉类和蔬菜类,有效惠及学校周边农户,刺激了当地生产,增加了我县农民的收入。同时,“计划”的实施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全县共聘用食堂从业人员914名,从业人员与所覆盖的学生比例为1:56.5。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1126.9元/月,以一年工作10个月计算,人均全年可获得现金收入11269元。
扬帆正是风静时,我们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和大力支持下,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昂扬的斗志,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而不懈努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