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雨,南海月,千山缥缈传神画;苗寨花,土家楼,一片缠绵摆手歌”。在逶迤绵延的武陵山腹地,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深山明珠——重庆市黔江区。这里有1800多年置县历史,2400平方公里锦绣河山,53万土家苗汉各族人民,是全国直辖市中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区,是国、市定位的武陵山区和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国家新一轮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区。
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如一湾春水为黔江教育民生带来了新的生机。尤其是黔江区自筹资金对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课间加餐,“提质扩面”,创新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基本情况:稳步提质扩范围
2012年,黔江区义务教育阶段131所农村中小学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农村学生41393人。同时,黔江区自筹资金,将城区14所义务教育学校也纳入了实施范围,使城区30131名学生也享受到政策利好。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天3元营养餐费,全年按学生实际在校天数计算。城区义务教育学生实行课间加餐,每周每生提供三盒牛奶。为农村村完小(补助1名)及农村中心校(补助2名)补助炊事员工资、体检及培训费用每人每年8100元。城区营养改善计划的全部经费由本级财政承担。
根据中小学生生长需求,结合当地饮食习惯,以学校为供餐主体,科学制定供餐食谱,做到合理搭配、营养均衡。农村小学实行包餐制,设立专门的营养餐窗口,提供统一饭莱;农村初中按营养菜谱提供价值3元的菜品。城区义务教育学生每周一、三、五提供牛奶。
二、主要工作:六大举措保运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
黔江区高度重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成立专门的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任组长,纪检、教育、财政、食药监、卫生等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及时研究、处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落实管理制度
黔江区第一时间印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加强监督管理。区教委制定出台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食品安全、学生实名制、原料采购和食品配送、招投标等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评机制、公示制度、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形成“教委统筹领导、学校齐抓共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工作格局。各学校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食品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落实食品原料采购、贮存、加工、销售,和查验、索证索票、台帐登记等制度;建立由各方代表组成的学校营养改善计划膳食委员会。
(三)规范从业人员
加强从业人员的审核、选拔,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和学校签订责任书,在指定地点进行体检并办理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学校每天对从业人员进行晨检,并记录在案;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建立从业人员培训档案,待聘人员必须参加岗前培训,考核合格方能上岗。
(四)保障专项经费
2012年,黔江区到位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3628.2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3296万元,区财政配套资金332.25万元;投入改善供餐条件资金370万元,为23所农村学校添置食堂设备及建临时厨房。
黔江区始终把规范管理计划资金放在首要位置,区教委根据农村学校实有学生人数向财政提交拨款申请,由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直接拨到学校;根据城区学校实际收到的食物及招标采购单价,向区财政申请拨款,财政将款项直接拨付给食物供应商。
(五)强化督促检查
黔江区严格执行“学校自查、乡镇督查、区级督查”的三级督查制度,强化社会和部门“两层监督”。将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内部监督与外部检查、社会评价与职能部门考核相结合,做到管理监督全过程、全方位、常态化,切实保证营养改善计划阳光运行。
(六)注重宣传引导
黔江区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宣传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义、政策、做法,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引导科学膳食;加强信息推送,及时公布计划实施的相关信息;做好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鼓励人人参与食品安全监督,争取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大力支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支持、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成效:健康成长促和谐
黔江“扩面提质”的营养改善计划,结束了农村学生饥肠辘辘急着赶路回家的历史,改变了城里孩子就着垃圾食品填充肚子的习惯,学生的营养状况日益改善,身体素质明显增强,思想品质显著提升,赢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成为黔江教育的一道民生大餐。
齐心共筑中国梦,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黔江区将积极稳妥地推进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使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阳光工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