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春催桃李香万家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

2013-12-27收藏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东临福建,南接广东,是赣粤闽三省通衢之地,自公元982年北宋太平兴国7年建县以来,至今有1031年历史。全县共辖19个乡镇,人口51.16万,国土面积2722平方公里。

  会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从事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七位元帅在这里浴血战斗过。1932年5月至1933年3月,邓小平在这里先后担任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

  1934年7月23日,毛泽东健步登上会昌城外高峰——会昌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清平乐?会昌》,盛赞会昌“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县现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233所(其中初中20所,小学21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共有学生62888人,占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的8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学生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2011年,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会昌县是江西省17个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试点县之一。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组织下,通过各成员单位通力协作和试点学校的实践探索,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进展顺利,党的阳光雨露沐浴在每一个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身上,实现了全覆盖。

  一、资金投入情况

  为顺利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我县共获得试点县专项资金5728.6万元,食堂改造资金6506.5万元,两年来,县财政先后共投入专项资金1989.05万元,全部用于学校食堂、伙房的修建和改造,厨具炊具的添置和炊事人员的工资支出等。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稳步推进  财政资金优先支持

  会昌县自定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以来,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成立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营养办,负责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县里优先安排配套资金,同时要求各协作部门全力以赴抓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要求人员到位、工作到位、监管到位和责任到位;各部门协调配合,确保工作稳步推进。

  按照省营养办、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到2014年秋季,要让90%的农村学生吃上“营养午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会昌县建立了“政府统筹、部门履职、齐抓共管、全程推进”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学校伙房、食堂的建设和改造。已建设和改造了14所初中、中心小学的食堂,正在新建食堂的初中、中心小学有4所;已建好12所村完小、改造完成23所村教学点的伙房食堂。

  到目前为止,会昌县共有35所学校(4所初中、5所中心小学和26个村学点)的17913名学生,享受学校食堂提供营养午餐,占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28.5%;有198所学校的44975名学生享受蛋奶课间餐,占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71.5%。

  (二)部门协作齐抓共管 确保资金食品安全

  为了让每一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都能享受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确保每一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信息无误,防止申冒骗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现象的发生。县营养办按照上级营养办的要求,在每学期开学时,首先做好学生实名制信息采集系统的统计、更新和维护,对增、减的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实行每月一报,防止漏报、虚报和错报。各学校都成立了膳食管理委员会,挑选有责任心的老师对营养计划实施进行有序管理;设立了专门的监督举报电话,让学生营养计划在阳光下运行,在全社会的监管下运行。

  (三)探索创新供餐模式 建立制度强化监管

  学校食堂供应的营养午餐有营养餐和基础餐两部分组成,学生支付基础餐的费用1.2-1.5元不等,学校提供价值3元钱的营养午餐,2012年4月在珠兰示范学校开始试点,江西电视台还播出了珠兰示范学校试点学生营养午餐运行情况的专题片,取得经验后在全县有条件的学校逐步推行。为了探索村小(教学点)的供餐模式,会昌县于2012年4月首先在珠兰乡11个村教学点试行家庭托餐,即委托符合供餐条件的家庭为学生提供热饭和3元钱等值的“两荤一素”,但经运行一段时间后的实践证明,家庭托餐不便于监管,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从2012年暑假开始,我们在原家庭托餐的11个教学点各安排了3-5万元资金,用于改造伙房、食堂和添置厨具炊具,聘请当地身体健康的炊事员参加烹饪技术培训,凭健康证和上岗证上岗,为学生烹饪营养午餐。按每100名学生配一位炊事员的比例,炊事员的工资纳入财政预算,由县财政支付。

  建立日常监管制度。无论是学校食堂供餐,还是“蛋奶课间餐”,都有着一整套严密有序的规范化日常管理制度。从食品采购、验收、储存、留样、加工、分餐、组织就餐、台账档案、食品安全、废料回收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严密的制度,运作起来才能有章可循。县营养办还不定时地到各供餐点明查暗访,注重监管。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学生使用食品信息反馈制度,建立安全制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坚决防止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实行食堂供餐模式的学校,对大宗食品采取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其他食品原料采购采取索票、索证、分人验收、付款审核的程序,采购人员不接触现金;对蛋奶课间餐配送企业,资金拨付实行对账制,经学校经办人验收签单、分管领导、校长审核无误后,报县营养办审核,县营养办审核无误后,报县财政拨付给供餐企业。

  蛋奶课间餐的配送工作,2012年6月份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了会昌县九龙山食品有限公司和会昌县喜洋洋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学生蛋奶课间餐的配送企业。配送企业根据县营养办提供的营养餐食谱(牛奶+面包、牛奶+蛋糕、牛奶+火腿肠、牛奶+饼干),将蛋奶课间餐配送到试点学校。所有试点学校都按要求设立和装修了营养餐食品的贮藏室,配备了专门的分餐人员。确保了学生课间营养餐的安全、有序、稳步推进。

  三、实施成效

  启动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对于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孩子营养健康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一份份香甜的牛奶、面包送到孩子们手上时,一张张笑脸如花般绽放。孩子们再也不用饿着肚子上课了,再也不用一颗糖含在嘴里大半天不舍得咽下,再也不会在小摊上买一毛钱的“三无产品”解馋了。孩子长高了,孩子长的结实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了……

  四、工作经验

  学生营养计划运行两年来的经验证明,只要我们工作上心,就能做到让学生放心;只要我们始终把安全监管工作放到第一位,就能够把学生营养餐工作做到社会满意、学校满意和学生满意;只要我们始终绷紧了食品安全这根弦,人人都有了高度的责任和爱心,就一定能够杜绝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吃得安全、放心。

  我们下一步的计划,是强力推进食堂建设和改造。加快实施学校厨房、食堂新建和改扩建的“三年行动计划”。后三年还需新建食堂71794㎡,改造伙房6800㎡,改扩建食堂19958㎡。围绕加快推进学校食堂供餐的目标,把学校厨房、食堂建设作为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的重点,优先安排建设;充分利用村小、教学点的闲置校舍,将闲置校舍改建为学校食堂或伙房、餐厅,逐步实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由企业供餐为主向食堂供餐为主转变。

  学校食堂供餐从采购-储存-加工-分餐-食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食品原材料采购是关键的环节,尤其是农村学校面临着圩场集市日少,食品原材料的供应数量、质量、时间都非常有限,普通存在着“采购难”的问题。我县着手准备在县城、中心乡镇建立“学生营养午餐食品原材料配送中心”,解决农村学校食堂营养餐食品原材料采购难的问题。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供餐机制,优化营养餐食品、原料供应、食品卫生等各个环节,做到因校制宜、规范运作。

  我们将紧紧围绕让学生“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吃得满意”为目标,努力推进、扎实工作、积极探索,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将我县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做到更加安全和稳妥,为农村的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责任编辑:李冰洁)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