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千里赣江而上,在客家文化摇篮宋城赣州上游,有一座年轻而又古老的城市——南康市。南康,因“地接岭南,人安物阜”而得名。公元280年置县,1995年撤县设市,是原中央苏区县和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市),国土面积1722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辖18个乡镇、2个街道。现有学校348所,在校中小学生146449人,教师7224人。2012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为赣南苏区教育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将给苏区教育事业发展开启新的春天、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1年10月,国务院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南康市有幸成为全国680个试点县之一。2012年春季学期,南康市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启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近8万人。鉴于学校食堂就餐条件及中小学布局现状,南康市采用企业供课间餐和学校食堂供餐两种模式,企业供课间餐内容是牛奶加食品,就是用不同口味的牛奶搭配面包、蛋黄派、火腿肠、饼干等食品,每天轮换;学校食堂供餐内容是由学校食堂提供价值3元的营养午餐。目前,南康市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326所,享受学生76805人;其中采用食堂供餐模式学校4所,学生1186人;采用课间餐供餐模式学校322所,学生75619人。截止2013年10月,国家拨付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总额6618.29万元。
自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南康市始终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严格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规范操作、完善设施”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民生工程的实施,切实把营养改善计划做成惠民工程、阳光工程和放心工程,确保学生“吃得安全、吃得舒心、吃得营养”。
政府主导
南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实施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相关工作情况,分管领导定期不定期主持召开工作调度会,研究部署“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深入各农村学校就营养餐食堂建设、学生用餐等进行调研或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教育、财政、工商、卫生、食药监等16个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长、街办主任为成员的南康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计划”的组织实施与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局,由教育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财政、工商、卫生、食药监相关负责人为副主任,具体负责“计划”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及学校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合作、教育牵头、学校执行的工作体系。
根据国办发【2011】54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南康结合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南康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南康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课间餐食品采购实施方案》、《南康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和《南康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方案》,制订了《南康市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管理流程图》、《南康市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流程图》和《南康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暂行办法》,修订完善了《南康市学校食品仓储管理制度》和《南康市学校用餐实名制签名制度》等9项制度。同时,南康市营养办与学校、供应商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从制度层面规范了人员权责、工作流程和责任追究等,确保营养改善计划各个环节不出漏洞。
部门配合
南康市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为“营养改善计划”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一,把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与部门工作实际相结合。教育部门把“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实施方案、督查督办等工作。第二,把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与部门履行职责相结合。财政部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落实了80万食品安全检测专项资金。同时,南康财政安排15万元专项经费,包干用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工作经费。等学校学生营养食堂建成交付使用后,在按学校学生比例确定并下拨食堂聘用人员经费。工商、卫生、食品安全监管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能,加强食品安全的过程监管,并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第三,把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与营造良好氛围相结合。及时召开校长会、学生会、家长会,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宣传栏、主题班会、《致家长信》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使这一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每个学校都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并成立膳食委员会,在全社会营造了共同支持、共同监督、共同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程的良好氛围。
2013年5月20日,南康市营养办、南康市疾控中心在市体育场开展了第二十四个“全国学生营养日”主题宣传活动。本次活动,教育局领导同志亲临现场指导,疾控中心专家为市民、学生进行了营养状况评价,提供了营养健康咨询服务,市营养办工作人员发放了营养改善计划宣传资料800多份,《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100多份。
规范操作
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我市严把“四关”,边行边试,不断总结,切实提高“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水平。第一,严把“准入关”。建立健全供餐准入制度,按照招标采购相关规定,对课间餐食品采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所供食品全部是中国驰名商标;严格落实索证索票、查验记录、购销台账、留样备查等制度,做到源头可控、流向可查。第二,严把“培训关”。对学校营养餐管理人员、实名制信息管理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提高了相关人员卫生意识和操作水平;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培训,特别是正确饮用牛奶等知识的培训,培养了学生的良好饮食习惯。第三,严把“发放食用关”。发放前,摸清学生身体状况,确定发放对象,检查食品包装等;发放时,再次询问学生身体状况,强调正确的饮用方法;食用后,指导学生正确处理食品垃圾,关注学生餐后反应;第四,严把“监管关”。教育、财政、卫生、食药监、工商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督查“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工作;学校每月公布经费账目、食品数量、食品价格等信息,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完善设施
近年来,南康市积极向上争取资金6153万元,本级投入资金347万元,新建农村学校食堂项目21个。但还有324所农村中小学校食堂亟需新建和改建。为此,我们加大了学校食堂建设力度。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江西省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我市现已争取营养餐食堂建设资金1.01亿元,其中中央资金6760.3万元,本级财政配套资金3377.3万元,规划新建食堂项目324个。目前,有12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余204个项目已上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待批复后即可实施。同时,各试点学校积极筹集资金100余万元,完善食品储藏室,购置食品储藏柜及食品留样冷藏冰箱等设施设备。
主要成效
南康市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两年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学生受益、家长满意、政府放心,取得良好成效。第一,社会效应已经形成。近8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吃上了“营养、卫生、安全、可口”的营养餐,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第二,学生体质明显增强。在我市偏远山区,许多学生住得离学校较远,每天上学要步行1个多小时,消耗体力大。据市营养办调查:以前,每到第三、四节课,大部分学生有饥饿感,无心听课。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后,第三、四节课的课堂效果好多了;学生体质明显增强,身高、体重均有不同变化。第三,学生行为习惯得到规范。我市以营养改善计划为抓手,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在学生就餐过程中渗透“励志、文明、勤俭、感恩”等思想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爱家、爱校意识,改变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有了新突破。
尾声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营养状况,不仅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全面发展,也关系着整个民族素质的养成和提升。今后,我们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实现所有学校食堂供餐,让农村孩子健康成长。我们相信,我们洒下的每一滴晶莹汗水,迈出的每一个坚实脚印,必将镌刻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雄伟征程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