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春风化雨润桃李

——山西省大同县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

2014-02-21 来源:营养办收藏

  大同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大同盆地中间地带,县城地处大同市东郊,距市中心28公里,属于近郊县。全县国土面积1497平方公里,辖7个乡、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175个行政村、16个居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18万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

  大同县现有农村中小学校73所,其中小学60所,初中13所。农村中小学在校生14059人,其中小学9310人,初中4749人。农村寄宿制学校30所,其中小学17所,初中13所。寄宿学生3870人,其中小学1360人,初中2510人。

  2011年底,国办发〔2011〕54号文件下发后,大同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专门会议,对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做了安排部署。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教育副县长为副组长,教育、财政、纪检、卫生、发改、食药监、审计、农业、工商、质监、广电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大同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计划”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建立月报、简报、例会、包干制度,出台了《大同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

  2012年3月30日,全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会召开后,县科教局向县主要领导作了具体情况汇报,根据县领导指示,县科教局组织相关人员成立了督查组,深入各乡镇中小学校,对全县在校学生、现有食堂、寄宿学生人数、走读学生人数,逐校逐人进行摸底调查,对各学校“计划”的前期准备情况进行了督查。并将“计划”的执行情况上报县政府。政府常务会就“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认真研究,对全县农村义务教育状况、学校食堂现状、寄宿生在校膳食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出台了《大同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办法》,并对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

  根据全国会议精神,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简称营养办)负责日常工作,并先后成立了学生营养计划健康监测工作领导组、工作推进组和专家指导组。各联校、学校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各项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各学校成立由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的膳食委员会,具体参与配餐食谱、食堂管理和检查评议等方面工作。对食堂、伙房进行了初步改造。抽调得力人员组建起计划实施和管理的专门队伍,保证计划实施各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具体管理和操作。建立了校长负责制、专人具体负责的责任体系,确保了营养改善计划的及时启动和顺利实施。

  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制定了《大同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管理办法》、《大同县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大同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名制学籍管理办法》、《大同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公开公示暂行办法》、《大同县关于进一步规范寄宿制学校营养改善计划食堂管理的意见》等规章制度。各有关部门、各乡镇和学校建立健全了学校企业供餐的验收、储存、加工、发放、组织学生就餐、台帐档案、食用安全、食品留样、保鲜、宣传教育、废料回收等专项管理制度,制定食品储藏、加工、分发和食用等操作规程,保证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做到按制度管理、按制度办事。

  为了进一步加大公示力度,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根据全国学生营养办函〔2012〕51号文件要求,我县对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全部中小学校设置标志牌,由县营养办统一制作,并设立省、县两级营养改善计划监督举报电话,于2012年12月25日前标志牌全部设置完成。

  2012年4月27日,县科教局委托大同县政府采购中心就大同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所需学生专用奶组织国内网上招标事宜。5月7日,正式开标,报名的供应商共有4家。经资格预审,合格企业的投标人共3家。在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下,评标委员会5位评委对3家供应商近三年的经营业绩、账务状况、企业生产能力、技术装备条件、经营实力、以及投标人的信誉和业绩、投标企业的商务总报价、售后服务承诺等内容进行了评比打分,中标供应商为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有限公司,经公示后,无异议。5月13日,正式签订了供货合同。5月16日,供应商按照合同要求和县科教局提供的数量将牛奶配送至各学校。

  2012年5月17日,大同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正式启动。

  全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采取企业供餐和食堂供餐两种模式。企业供餐由县政府采购中心负责对提供食品的企业进行招标,确定供餐企业,签订相关合同。供餐企业负责按时、保质保量将食品配送至各基层学校;食堂供餐主要是寄宿制学校的寄宿生在学校食堂进行营养加餐。

  寄宿制学校的走读生和非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采用企业供餐模式供餐,统一每天两袋学生奶,在上午课间操后和下午活动课进行课间加餐。每周县营养办向供餐企业提供各基层学校在校生人数。供餐企业按时、保质保量将食品配送至各基层学校,并与学校做好交接手续。营养餐配送到学校后,由学校库管员逐一验收,并在配送单上签字,再经校长审核后方可接收。最后库管员填写入库单,将实物入库,会计记入食物帐。每天又由食堂管理员将填好的出库单(一式两份)经分管校长签字,交由库管员提取实物,库管将出库单记账联交予会计支取。安排食品加热,在规定时间里,组织学生集体加餐。学生加餐后均由本人逐一签字。若因病有事请假而误餐的学生,食堂根据学校政教处提供的请假学生名单,待请假学生返校后进行补餐,确保学生生足额享受营养餐。

  2012年9月24日,全县30所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采用食堂供餐模式供餐,各学校在学生餐原有食谱的基础上实行营养加餐,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要求各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加强对学生营养餐食品的卫生安全检测。学校营养餐工作领导组,提前一周制订采购计划。拟定采购计划时,首先考虑营养的搭配以及营养量的加减,其次还要结合季节性特点和价格因素,既要物美,还要价廉。之后将制订好的采购计划交由食堂管理人员及厨师,食堂管理员将安排一周的带量食谱呈报给营养餐办公室负责人,营养餐办公室负责人再将一周食谱提前公示。采购员根据采购计划及时采购,采购营养餐原料及成品时,除保鲜时间较长的品种外,一般原料均要求当日采购,并由供货方提供所有证件包括许可证、产品合格证、资质证明、供货清单及正式发票,严禁到无营业资质的小摊小贩处采购物品。当天用的营养餐食材经由食堂管理员签收后入账,对于大宗易保鲜食物经由营养餐办公室负责人验收后,移交库管员储存,同时需出据相关凭证。经办人要在入库清单中如实填写食品名称、数量、规格、供货商、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食品加工前,食堂管理员填好出库单,交由分管副校长签字到库房向库管员提取食材,之后食堂炊事人员分类置放、清洗、加工。食堂工人根据菜谱加工成品后,置于备餐间,并逐一留样,每个品种不低于400克,留样时间为48小时。学生就餐前,各年级学生以班为单位,由管理员组织用餐学生逐一签名,值班教师组织学生有序进餐。陪餐领导同学生一起就餐。凡因病因事请假的住校学生,返校后,学校营养餐办公室根据情况适时进行补餐,补餐食材均为保鲜期较长的一些成品,补餐后由库管进行登记入册。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每餐签字,学校每月结算,定期公示。

  我县被确定为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以来,中央从2011年到2013年累计划拨学生营养改善补助资金达2090.83万元(其中2011年秋季学期补助资金258.83万元, 2012年补助资金1018万, 2013年补助资金(第一批)814万元)。

  县财政局和县科教局对学校营养供餐实行分账核算,集中支付。制定了“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确保经费全部用于在校学生,杜绝了以金代物,将经费直接发放给学生家长等现象的发生。确保专款专用,严禁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截留、滞留、挤占和挪用。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中央经费下达后,县财政局将经费划拨至县科教局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户。供货企业出具的配货明细单一式五联,作为学校、联校、营养办、配货中心、供货商的凭证。供餐企业每2-3周持有效票据和配货明细单到县科教局营养办结算货款。结算货款时先由县营养办主任细审,分管局长校审,报局长核审准支后,到财政局办理拨款手续,县财政局将专项资金直接拨付至供餐企业账户。对于食堂供餐的学校,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户每学期按学生就餐人数直接划拨专款。学校对学生伙食费和营养餐经费实行分帐管理,存档备查。

  为了更好地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把这项暖民心、惠民生的德政工程做实做好,县营养办于8月7日至8日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与食品安全工作培训班。县直中小学校长、乡镇联校长、农村中小学校长、食堂管理人员、食堂操作人员以及50名学生家长代表共计220余人参加了培训。通过这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配餐的营养化、科学化水平,提高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监管水平和工作质量,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应急机制建设,建立了食品留样监测制度,留样食品必须保留48小时。坚持食堂从业人员体检制度,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确保健康安全。制定了《大同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机制,把保障学生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的首要任务,有效预防、积极应对食品安全事故,高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

  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学期开学督导时都要深入各基层学校,对学校数、在校生人数寄宿生人数进行认真核实。每学期末组织一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督导,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倍加造中学按照“好事办好、责任到人、确保安全”的工作原则,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中细致严谨,做到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倍加造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目前在校学生2003名,全校设三个年级,八轨制,共24个教学班,其中住校生1745名,走读生258人,教职工98人,专任教师82人。学校按年级分设三个餐厅,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食堂、餐厅设备齐全,管理规范,安全卫生。学校严格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组建了由校长牵头,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膳食委员会”,积极依靠地方政府、相关组织、社会团体的力量,改善就餐条件,创新供餐模式,加强社会监督。学校结合实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项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等。及时配置和完善了食堂、餐厅的设施。同时,还利用节假日,对食堂管理及其它工作人员不间断地进行岗位轮训,建立了一支操作规范、爱岗敬业的专业队伍,保证了学校营养餐工作有序开展,高质量运行。照章办事、依制履职是确保食堂、餐厅安全营运的前提。学校根据炊管人员的岗位及上级文件要求,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有《食堂供餐制度》、《营养餐原料采购制度》、《营养餐原料验收制度》、《营养餐原料储存制度》、《食堂工作人员体检制度》、《食品加工制度》、《食堂、餐厅消毒制度》、《食品留样制度》、《食堂、餐厅卫生管理制度》等。严格食品储藏加工、分发和食用等操作规程,保证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为了加大监管力度,接受用餐者的监督,学校专门印制了《倍加造中学学生营养餐监督卡》,每生下发一份。每餐后学生都要在卡上做记录,并发表自己对学校营养餐安排的意见和想法。学校每天抽查一定比例的监督卡,及时了解营养餐的落实情况,并根据学生建议和提出的想法,不断完善营养餐的安排,力争让更多的学生满意。学校配备了专职财务人员,把食堂财务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实行专帐核算,对营养改善资金收支情况设立专门台账,明细核算(每餐都有采购清单、出入库单、就餐学生签字)。每日一小结,每月一大结,每结必公示,次次均在阳光下操作,确保营养改善专项补助资金足额用于为学生营养改善。学校定期如实公开学生营养餐改善经费账目,自觉接受学生,家长社会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责任编辑:赵亚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