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基础教育信息化成果丰富

2012-09-01 来源:教育部收藏

  国家始终把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配合教育部一系列的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努力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普及应用的升级转变。

  1.充分发挥传统媒体资源建设优势,带动资源繁荣发展

  在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初期,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地方电化教育馆共同编制、出版录像教材1100多种,灌制、发行教学唱片50多万张,摄制、发行教学电影拷贝8700多个。全国电教系统存储投影、幻灯片20多亿框,录音教材800多万小时,录像教材2000多万小时。这些精心组织编制的大量多种媒体教材和教学节目填补了教学媒体资源的空白,基本满足了当时教学和学习需求,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教与学的兴趣,促进了电化交易的普及和发展。

  近年来,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动在适应素质教育推进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积极组织开发、出版电子音像教材近千个品种,长度达6000多个小时,覆盖了中小学各主要学科,形成了与学校教学相匹配的完整系列。其中《身边的科学》和《告诉我为什么》分获由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举办的代表国家教育音像制品最高水平的“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奖”一等奖和优秀选题奖,赢得了这项评奖的最高奖项。《做文明礼貌的大学生》、《初中生物电视教材》、《初中化学实验》等9个教育音像制品先后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组织的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评奖活动三等奖;《初中地理教材(中国地理)》、《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专题片》、《预防青少年犯罪》和《可持续发展系列片》分别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组织的第四、五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评奖活动二等奖。这些电子音像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适应时代发展整合开发网络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为了满足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要求,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资源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加强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建设和推广应用。为加强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于2004年底经中编办正式批准成立。按照“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通过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采购、整合及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建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含7类资源,36个学科,4129学时学科知识点教学资源,2869小时的学习辅导、专题教育和教师培训视频资源,12507条多媒体教学素材资源,覆盖1-9年级的多种版本教材的教育教学内容。

  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充分发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引领、示范和服务作用,将汇聚的各种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和卫星两种方式源源不断地发送到农村地区中小学,实现了所有农村中小学利用远程接收系统方便地获得每周更新的、由教育部通过卫星播放的教育资源,丰富了教师备课、上课和学生学习、课外活动的内容,使农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缓解,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地区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资源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三种模式”教学应用的广泛深入走进农村中小学课堂。进入农村教学点、完全小学和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中,面向学生、进入课堂的资源约占资源总量的70%,资源受到教师的欢迎,尤其是示范课、同步的课程资源和新课程改革的培训资料。教师们通过观看优秀教师讲课和对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到启发,有效地运用所接受的资源组织教学过程。

  3.积极开展培训应用,提升师生信息技术水平

  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工作稳步推进。国家启动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以及企业公司、国际公益组织,如“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等累计培训教师近4百万人次。

(责任编辑:王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