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产学研联动助推教育信息化发展

2012-09-01 来源:教育部收藏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从1998年初开始整合力量,专门从事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方法、支撑资源与软件等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工作。2001年3月发起成立了东北师大理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成立了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2002年6月成立了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2006年6月申请设立了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现有专职研究开发人员320多人,参与研究开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210多人,从英国、加拿大、美国聘请专家27人。研究开发所覆盖领域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高等师范教育和社区教育。主要业务包括:区域及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与设计、教育软件产品开发与推广、网络学习与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及运营、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推动。

  一、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思路和历程

  1.初步探索与方向定位

  在1998年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的定位是开发中小学教学软件,向全国中小学推广。主要思路是组织师大各学科教法专家、附中附小的教师与软件人员一起开发教学资源及课件。资源和软件的开发,主要依据教师的想法做,以教材为线索,更多的是针对教材的内容做通用资源和软件。经过3年多的努力,在2001年上半年,基本开发出来针对教材内容的资源库。在随后的推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当时,大多数学校信息化设备较少,但更大的问题是教师不会用,给他资源和软件,不知道该如何应用。这成了推广中的最大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工作思路和定位做了较大的调整。从单纯开发资源和软件,调整为开发、教师培训、应用指导与推动,并通过研究课题,将所有工作穿起来。为了能够适应业务的调整,我们在理想软件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并将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整合过来,同时借助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的研究力量,在全国通过建立东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实验校,系统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应用工作。

  2.应用引导与有效推动

  到了2003年,我们发现,按照教材做资源和软件,缺乏针对性。教师在应用的时候,尽管有指导,还是很茫然。一节课是否该用信息技术,用在哪,如何用成了最关键的问题。我们在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即信息技术是属于教学条件和手段范畴的,能否给学习和教学带来变化,关键看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过程是否需要,只有存在信息技术优于常规教学条件的步骤时才有必要引入技术。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了整合点概念及按照教学过程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对于理清教师应用思路、引导有针对性应用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到2004年,我们已经在全国建立了100多个教育信息化实验区,覆盖的实验学校达到了600多所。随着工作的逐步开展,我们遇到了新的问题,就是指导和成果共享滞后。为此,在2004年,我们组织召开了实验区、实验校教师研究成果展示及交流研讨会,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暨现代教育研讨会,每年一届。通过这样的活动,及时将各地的研究成果共享,同时能够开展集中指导工作。到了2007年,实验区扩大到了200来个、实验校扩大到了1000多所,参赛的教师不仅是实验区内的,已扩大到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为此,我们将小学、初中、高中分开,分别举办。比赛类别包括研讨课、模拟展示课及同题异构观摩课。

  3.软件创新与变革支撑

  到了2008年,随着各地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步伐的加快,我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实验教师在按照整合点应用的时候,尽管找到且找准了整合点,但是,很多时候觉得学生学习效果不够明显,是否还有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成了老师最大的疑惑。另一个问题是,实验教师研究和应用的越深入,就越觉得资源库不好用,教师经常需要找技术人员帮助开发资源,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的应用。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现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方法,是产生在常规教学条件下的,对于一些复杂、抽象的问题,按照现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是有困难的。如果依据这样的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再找整合点,效果不会明显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通过研究,提出了基于学科本体的理想教学过程设计方法,即突破时空限制,根据知识及能力的结构和特点构思学习过程,构思再找整合点应用技术。通过这一方法,实现了借助技术给学习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一目标。

  针对第二个问题,通过研究,我们提出了教学资源及软件建设的新思路。即为教师提供教学工具(平台)、资源及互动教学支撑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工具(平台),在理工科主要是虚拟化教学工具(包括仿真实验室),解决学科抽象复杂知识理解、动手能力培养及与生活联系的虚拟化软件开发问题,以每一课程内容学习软件、通用构建工具及图表编辑工具为主要功能。社科类主要是资料集成平台,将每一个整合点所涉及的各类资料以学生学习、教师引导学习的需求方式集成在整合点上,并支持对资源方便灵活的使用。在资源库建设方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主要建设文本、图片、音视频类的素材,以及好的教学案例。互动教学环境,应支持课堂互动、课后互动。未来的重点应是基于平板电脑的互动学习。

  二、这些年来所做的工作

  1.资源与软件研发

  到目前为止,我们资源与软件研发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中小学、幼儿、职业、高等师范及全民学习。针对学校、区域教育管理部门、社区和家庭的不同使用对象,分别研发了软件。软件种类包括教学工具(平台)、资源、评价、教研、教师教育、家校互动、管理、资源共建共享等。

  教学工具覆盖了中小学理科全部学科及地理学科,教学平台覆盖了文科全部学科。虚拟仿真实验室包括初高中理化生、小学科学以及职业学校的部分专业。网络教研及互动教学系统能够全方位支撑学科内容级的互动交流、集体备课以及互动教学,这是目前一般网络教研系统无法逾越的屏障。仿真实验室软件着重解决了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抽象疑难知识理解、能力培养实践操作环境及异常问题解答等。

  管理软件重点解决了学校及区域教育运行状态监测与管理、数据共享、统一门户以及个性化服务问题,对软件功能界定在什么层面更有利于实际操作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操作办法。

  教师培训资源重点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方法、变革教学方式如何做的问题,另一个是现代教育方法如何及时学习和更新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将各个实验区教师通过研究所形成的优质课选送到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上,从中再选出引领性的案例。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将我们每年为全国各地所研究并举办的多种类别的培训套餐整理到网络上,实时更新。

  在十余年从事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公司连续9年被评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被国家工信部评为“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获得国家发改委颁发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证书。所研发的成果有三项获“国家级火炬计划证书”,有6项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有51项获“软件著作权证书”。

  2.应用推动

  在全国范围内,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地(市)、县(区)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参加实验的中小学及职业学校学校有4200余所,其中700余所已成为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校基地。

  软件产品推广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43700余所中小学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起到了推动和引领作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先后培养了2名博士后,26名博士,600多名硕士(全日制400多名,教育硕士100多名,工程硕士100多名),1200多名本科生。这些优秀的高素质人才,现在许多都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信息化的中坚力量与技术骨干。

  在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方面,通过面授和网络,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名师培养工程、现代型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近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00多期,网络培训覆盖中小学教师超过100多万人。

  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交流研讨平台搭建方面,我们已经连续9年举办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学校、区域教育局逐级比赛,覆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累计参与人数10余万人次,有效引领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方向,引领了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学方法创新的方向。

  三、我们的体会和建议

  回顾走过的十余年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

  (1)教育信息化必须走产学研联动这条道路

  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觉得要使信息技术真正的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只有好的教学资源和软件是不行的,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进行指导,必须要对教师进行信息化能力培训。反之,必须要有一线教师的参与才能做出符合一线教师教育教学需求的好的软件产品。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产学研联动。因此,教育信息化必须走产学研联动这条道路。

  (2)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是实施产学研联动的保障

  在十余年的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各项工作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大力支持,我们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各级领导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推动教育信息化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把这项工作深入开展下去。

  我们立足教育,服务教育,力争做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者、引领者。

(责任编辑:王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