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借力新技术 形成新效应 促进均衡化

2012-09-01 来源:教育部收藏

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局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广州市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报告。

  一、基本情况

  广州市有十个区、两个县级市,教育总量较大。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000多所,在校学生总数200多万人,在职教职工总数约15万人。

  “十五”以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螺旋式的发展态势。

  第一阶段(2002—2004年):基础建设与基本应用阶段。该阶段,全面构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环境,逐步普及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不断推进教育管理和教学手段信息化。

  第二阶段(2004—2009年):整体推进与整合应用阶段。该阶段,启动建设了广州“教育e时代”工程,整体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各环节的有机结合。

  第三阶段(2009年——):大网络大平台大服务阶段。该阶段,推进以广州市教育科研网为核心的多网融合,打造生态型的教育信息化公平服务平台——广州“数字教育城”,着力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服务力。

  三个阶段的发展基本实现三个突破:一是突破了以物为本,实现了以人为本;二是突破了各自为政,实现了整体发展;三是突破了城乡障碍,实现了协调发展。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统筹为基,推进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市注重从宏观、整体、系统层面研究和探索教育信息化的体制机制,努力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创新。目前,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推动、专业引领、应用支撑、社会参与、城乡同步”、全市“一盘棋”的大教育信息化格局。

  (二)均衡为重,促进公平成为发展主旋律

  我市农村区域面积广,农村地区学校数占全市学校总数的近50%,农村地区在校学生数达60多万。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广州教育的现代化。近几年,我市以促进均衡为目标,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是架起了通往城乡教育的信息桥梁。目前,广州市教育科研网光纤总长度超过了2万公里,成为通往城乡教育各个角落的信息桥梁,为教育公平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二是实施了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均衡化工程。全面优化全市教育技术装备环境,并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经过几年的建设,农村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城乡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差异”明显缩小。

  三是构建了共建共享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体系。根据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教育公平的需要,我市通过“引入国家资源、共享省的资源、共建合作资源、采购通用资源、开发本地特色资源”等多种途径,形成了总量超过80TB的资源库群,并打造了“同步教学资源包”、“师生多媒体创作天地”、 “广佛教育搜索引擎”、“3D仿真虚拟机器人” 、“天河部落”等一大批彰显本地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为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是实施了“资源下乡”行动计划。为使农村地区更好地共享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我市制定了《广州市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2010—2015)》,并采用“送教下乡、技术支持、结对帮扶、活动推进”等配套措施,全面扶持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改革为先,促进创新成为发展的原动力

  创新是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我市通过新技术应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模式研究、教育管理信息化推进策略研究等专题研究与实践,努力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创新。

  一是借力新技术、构建大平台、提升服务力。面对与日俱增的网络教育应用需求,我市提出以“一网一平台两库四中心”的建设为抓手,充分应用新技术,构建平等高效的教育信息网络环境、以人为本的数字教育应用体系、面向服务的“教育云”公共平台,探索“合作化、专业化、效能化”的教育信息化运行服务新机制,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服务力。

  二是科研引领、示范带动、服务课改。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被深深地烙上了课程改革的印记,成为“服务课改、助力公平、促进创新”的重要手段。按照“科研引领、实验先行、示范带动、活动推进”的工作方针,我市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大力开展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努力促进传统学与教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目前,形成了一批较有推广价值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应用典型案例,初步建构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特别是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如从化西宁小学和鳌头镇车头小学,原来分别是普通的农村学校和较薄弱的乡镇学校,近几年,学校依托信息技术实施全面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均连续几年获“从化市教学质量一等奖”。

  三是培训教师、构建联盟、提升水平。为有效破解教育信息化视野下师资均衡化的难题,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制定规划,系统地、多层次地开展教师教育,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二是构建“城乡教育网络联盟”,大力开展城乡区际、校际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三是搭设网络平台,组织开展“名优教师”与农村教师的平等对话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我市农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组织和教学研究的能力明显提高,并以师资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工作展望

  在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的关心、指导下,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下,我市教育信息化在促进公平、推动创新的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与一些先进城市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下一步,我市将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深入探索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创新发展的新体制、新途径、新方法,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师资水平的均衡发展、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并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一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通过构建基于广州市教育科研网的生态型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广州“数字教育城”,推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服务能力。

  二是实施“师资水平均衡化”工程。通过构建基于网络的无障碍的泛在学习支持环境,为城乡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促进城乡师资水平的均衡化。

  三是实施城乡教育管理一体化工程。全面提升城乡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以城乡教育管理一体化,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四是实施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启动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建设,依托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型的校园环境、智慧型的学校管理、智慧型的教师队伍、智慧型的教学系统、智慧型的教学模式,培养信息时代智慧型的学习者,推动广州教育的创新发展。

  五是实施教育信息化有效策略的行动研究。深入开展信息化教育及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的有效策略研究,研究制订一系列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估标准体系、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科学、有序地发展。

  以上是广州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些工作汇报,请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王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