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创新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 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2-09-01 来源:教育部收藏

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市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将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从“十一五”期初推行以信息化实施薄弱学校改造以来,每年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1号文件中都将教育信息化重点建设应用项目列入其中,并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

  我市是全国14个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扬州经验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频频报道,教育部专家组、全国100多个省市代表团到我市考察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以信息化实现薄弱学校改造

  扬州文津中学原是扬州市城郊结合部的一所薄弱初中,教学设施陈旧,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教学质量不高,生源流失严重。“十一五”期间,扬州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启动了义务教育“改薄工程”。与以往实施薄弱学校改造不同的是,扬州市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把以信息化改薄作为该校改薄的基本思路,于“十一五”期初就将该校建成了市区第一所“班班通”的学校。2006年,该校率先开展数字化校园创建,将数字技术与学校教研进行有机整合,倾力构建网络教研空间,将网络教研空间变成教师集体备课的平台、在线评课的平台和专题研讨的平台,以网络教研空间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校教育质量节节攀升,从过去的薄弱学校迅速成长为扬州市区的一所生源拥挤的优质学校,在扬州市开展的学校素质教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该校已连续四年名列前茅。

  该校构建的网络教研空间,核心是对教学和教研进行流程再造,主要包括网上集体备课——外聘专家在线指导——校内外同行在线听评课——教后反思研讨等4个步骤。网络教研空间无时无处不在,该校先后有8名校领导、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外聘的专家也经常出差在外,但每天进入网络教研空间参与研讨却从未间断。2009年,该校校长远在加拿大进修,仍能保持每天参与备课组教学研讨,并定期参加网上评课活动。为了确保网络教研空间常态化高效运行,该校先后建立了教师参与网上集体备课专家审核评价机制、网上视频公开教学制度、网上每课一反思每周一专题研讨交流制度、校长点评课制度等,并将教师参加网络教研的频度、质态和实施教学改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筹,与绩效工资的发放以及评优评先晋升晋级挂钩,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质态的整体提升。在文津中学的示范引领下,全市先后有十多所学校通过这一方式实现改薄,成功走出了一条以信息化实现薄弱学校改造的学校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之路。

  二、以数字化校园创建促进区域教育运行质态整体提升

  在系统总结文津中学等一批学校实施信息化改薄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07年起,我市启动了区域性整体推进数字化校园创建,用数字技术改造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让信息化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师生发展服务,使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创新产生革命性影响,目前共建成“扬州市数字化校园”306所,占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76%。

  数字化校园创建促进了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目前,全市中小学均建成了宽带接入的校园网,实现了宽带网全覆盖,计算机总量比创建前增长了50%,平均每2个班级拥有1个“班班通”多媒体教室,约40%的学校拥有微格教室,拥有各类软件5000多套。数字化校园创建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沙口小学形成了集体研讨——主备人主备——个人复备——教后再备的网络四级备课体系,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开辟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超市,学生随时可以轻松自如地进入虚拟空间进行心理咨询,再无惧怕被人发现的后顾之忧,就连地处偏僻农村的江都宜陵小学倾心打造的“语文课堂网”日点击量都达到5万多次,每天引来数以万计的全国同行共同参与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交流等。数字化校园创建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全市拥有研究性学习网站3000多个,每年开展的研究性学习项目达3万余个,参加学生达20多万人;江都育才高级中学开通网上校本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修自己喜爱的课程;宝应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生手语在线学习,进一步丰富了残疾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组织全市300余名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一线名优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小学同步教学和初中同步课程辅导,提供目录式菜单点播,全市50余万中小学生共享名师资源。学生、家长亲切地称“同步课程”为“天天见面的好老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在视察农村学校时,对“同步课程”在促进优质资源城乡共享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数字化校园创建还促进了教育管理方式的改变,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能。

  三、以网上结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多数城乡学校都已建成数字化校园,为了将城乡数字化校园联为一体,构建基于网络的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从2009年起,我市深入开展了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全面实现城乡学校网上一体化备课、教研、教师培训、德育活动和学校管理,将城乡学校的办学过程融为一体。目前,全市农村学校与城市优质学校网上结对覆盖率达100%。

  一是深入开展城乡互动教学。2011年,扬州市政府为城区每一所公办初中都配备了外教,与城区初中结对的农村学校学生通过微格教室或视频会议系统与城区学校学生同步上课,一起参与课堂讨论,一起和外教老师进行会话交流。除了英语口语课,其他各学科、各年级的城乡互动教学均常态化开展,网络把城乡课堂联为了一体。二是实现城乡教师网上共同备课和教研。结对学校教师每周都要在约定的时间共同走进微格教室或视频会议室,通过视频交流平台共同开展集体备课或集体教研活动,活动结束后还通过QQ、博客、论坛等进行进一步研讨交流。三是倾力打造城乡学生发展共同体。以项目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纽带,构建城乡学生学习共同体和成长共同体,学生们通过网络共同研究、探索、交流,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深入实施以及本次大会的召开,对我市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要求,我市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全国各地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靠实工作举措,为办更加公平、更为多样、更高质量的扬州教育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王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