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不让每一位学生掉队

——访榆次区东长凝寄宿制小学教师范妹锁

2012-12-11 来源:《山西发展导报》收藏

  范妹锁,男,汉族,47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1985年师范毕业后,先后在榆次区最偏远的永红沟寄宿制学校、石圪塔寄宿制学校担任主任教师,现任长凝镇东长凝寄宿制学校主任教师。一位年过不惑、朴实无华的憨厚男人,一位把青春、爱心全部奉献给山区教育事业的乡村教师,他为山区教育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奉献之歌。他先后荣获山西省师德标兵、山西省模范教师、山西省十大道德模范人物、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近20项市级以上称号。

  近日,记者走进榆次区长凝镇东长凝寄宿制小学校采访了这位将青春、热情、真心奉献给了山区教育的范妹锁老师。

  坚守大山,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

  范妹锁于1985年师范毕业后,就选择了榆次区最偏僻、三县交界、四面环山、无公共汽车的永红沟寄宿制小学,承担起 11个自然村的 100多名孩子的教学任务。一批批教师因忍受不了深山的艰苦选择离开,而他多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忠诚地履行一名教师的神圣职责!

  永红沟100多个学生,离学校最近的5里,最远的15里,学生大的十一二岁,小的六七岁。由于路途遥远,学生们天色朦胧就要摸路到校,夜幕降临还得牵手返家,路上的安全叫人担心。为了改变学生不能食宿的现状,他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开荒地20余亩,搞起了西红柿种植业。另外,他还利用学校闲地,盖起了猪圈,干起了养猪行当。他请教咨询,查阅资料,亲自试验,他成了当地十里八村有名的西红柿“培植专家”和养猪的“专业户”。他用这些钱,维持着学校的正常运转,还供着学校9个教师的伙食。利用结余款加上自己的工资,在晋中市、榆次区领导的帮助下,为学生盖起了8间宿舍,让离家较远的56个孩子全部睡上了暖炕头。

  这些孩子们七八岁就离开了父母,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吃、喝、拉、撒等全都要照料。范妹锁带领学校的教师不厌其烦地教,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每一个学生。1987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孩子们正陆续到校,突然有同学报告,李三娃掉到他们后面地塄下边很深的雪洼里了。他迅速沿着被雪封盖的山路向洼地寻去,在离校一里地、有3米深的地塄下,他救上两个学生时手早已被荆条割伤了。这样的事件太多了,他也被冠以“男保姆”的绰号。

  他还是学校的“土医生”。学校坐落在孤山沟,缺医少药,孩子感冒、发热等这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经常让他犯难。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便利用闲空时间,阅读医药常识和防治知识,解决孩子们出现的常见小病。现在的他对一般小病小痛都能应付自如,能为学生及时地义务医疗服务,减少了教师负担,减轻了学生痛苦,避免了家长操心。

  挚爱教育,把青春和精力都献给了山区

  范妹锁在最偏远的永红沟小学一呆就是20年,把青春和精力都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照看学校、开垦荒地、养猪种菜、备课教学、照顾学生等事务,他根本没空回家。

  范妹锁上有五位姊姊,下有一弟,他也算得上是家中的“宝贝”。然而星期六、日不回家,父母可以接受,逢节过年不回家,作父母的肯定接受不了。但过年逢节更是学校设施的重点保护期,他更是半步不离学校。年迈的父母没办法,只能扛上吃喝、翻山越岭,到学校和他团圆。在遇到端午节、中秋节节假日,父母老远地带来的粽子和月饼,在等父母走后,便成为了寄宿学生的美餐。2001年,年迈的父亲突患脑血栓,母亲因为感冒没有及时医治导致引起了肺心病。那段时间恰巧学校事情繁杂,作为学校主任教师的他走不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没有及时地抽时间陪父母看病,让亲人失去了最宝贵的就诊时间。

  贫穷高寒的山区寄宿制学校,冬天生火早,开春熄火晚,开支远远超过收入。从1999年到2003年的5年间,由于连年干旱欠收,4个行政村没给过永红沟学校一分钱的教育附加费,学校的开支入不敷出。当时学校拉煤、办公费用只能靠范妹锁微薄的工资来垫付。妻子对此也抱怨过,但还是为有这样的老公而自豪。2009年,通过多方联系,争取到晋中市里一个公司25万元的爱心资助时,学校将这笔资金买成急需的图书、仪器、电教器材以及课桌椅。他儿子从上小学到高中,他都没有尽过心。临近高考,儿子咨询填报志愿的事,他脱口而出:选择教育学专业吧。高考后,他突然对儿子关爱有加,极力帮助儿子填报志愿,让儿子选择了教育学。拿到师范院校的通知,儿子哭闹着不上师范,不当教师。一番“斗争”后,他儿子还是踏上了师范院校的路。整整半年,没有接到儿子的一个电话。但范妹锁高兴,因为他为儿子选择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真情待人,赢得师生家长尊重

  “我是山里人,我的本色在山里,我爱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胜过爱我的生命。”这是范妹锁一次次放弃进城的理由,也是他的工作信条,更是教师、学生、家长对他最大的敬佩之处。

  一位教师身患重病住院,范妹锁不顾劳累前往医院探望,并多次安排学校行政人员、教师探望生病的老师,令生病的老师及其家人深受感动。全校师生知道范妹锁对他们是真心的、真诚的、真情的,他们用实际行动、工作业绩、对学生的爱来回报范老师的关照和厚爱,教学质量一直位于长凝镇前茅。

  范老师还资助过多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学生刘永辉的妈妈去世后,80多岁的奶奶既要照顾生病的儿子,又要抚养小孙子,无奈之下,刘永辉要辍学了。范老师对奶奶说:“永辉不能走,书费、伙食费我来出。”永辉3年的费用他全出了。他是学校的和事佬和心理健康教师。他对校长信箱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针对学生住宿问题及时解决,对留守儿童、单亲孩子等积极开展心理疏导,让孩子们安心读书,舒心生活。

  2004年,随着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上级部门将长凝镇最大的寄宿制学校——石圪塔寄宿制学校交给了范妹锁。他整整在工地58天,白天是工程队的泥水工,晚上是看守工地的看门人,一个人守着工地。石圪塔寄宿制学校成立 6年来,他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本校工作实际,在整顿、完善中逐渐形成了寄宿制学校的办学特色。2011年,长凝镇顺利平稳地又将4所小学整合为一所更大的寄宿制学校——东长凝寄宿制小学。学生人数由原来的60多名增加到360余名,现在学校寄宿人数达260多名,80%的家长情愿让孩子在学校食宿。

  痴心教学,换得教学全面提高

  该校通过专家引领、课堂比武、联片教研、对接帮扶、师徒结对等活动,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成长。目前,该校28名任教老师中已有 18名教师获得镇、区、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整合能手。全校开展的“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镇、区学校的认可,全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范妹锁注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展了七色活动。

  范妹锁和老师们积极构建走廊文化、围墙文化、校园宣传文化等校园文化体系,让浓郁快乐的校园文化充满学校,让学生耳濡目染;他带领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利用每周四下午,让孩子们在自己心仪的兴趣小组中放飞梦想;他和英语教师共同商讨从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英语长廊、班级英语角等一系列的活动点燃学生浓厚的语言兴趣;范妹锁计划实施“‘五前’国学文化,千首古诗工程”。利用两三分钟时间,诵读国学片段、古诗词文等。校本课程《东长凝国学读本》,让孩子们青出于蓝胜于蓝;孩子们一来学校就是10天,为打消孩子和家长们的顾虑,范妹锁执行“全天候管理”制度。从学生起床、上操、就餐等小事入手,教职工既当教师又当保育员,与孩子们交朋友,手把手教孩子叠被、洗衣、打饭,用温和细腻的方法,关怀孩子们的方方面面。每周亲情电话,每逢师生生日共唱生日歌,就寝前的少儿节目,临睡前值班老师的小故事,让孩子们消除了离家的恐惧,弥补了亲情的缺失,营造了家的温馨;学校团队精神是一所学校不可或缺的灵魂,这种灵魂可使整个团队具有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范妹锁希望他的教师和孩子们健康快乐,幸福成长。

  28年来,范妹锁把青春、热情、真心奉献给了山区教育;28年后,他依然不变,将用心血、汗水、真情继续耕耘在朴素而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培育朵朵山花,开遍三晋大地。(本报记者 程瑞金 柳彦林)

(责任编辑:王磊)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