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正式启动,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中央财政为此每年安排160多亿元专项资金,惠及全国699个国家试点县的农村学生。
改善农村学生营养每年投360亿
“农村学生吃上了营养餐!”2011年年底,这个喜讯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当年10月,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每年,中央财政安排160多亿元专项资金,惠及全国699个国家试点县的农村学生。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小学生从此告别了黄豆蒸饭;山东临邑两万多学生吃上安全放心饭;陕西秦岭深处宁陕县农村学生的干粮咸菜被热菜热饭取代……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农村学生伙食改善的好消息从四面八方不断传来。
今年3月1日,全国学生营养办公室通报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最新情况:全国699个国家试点县级单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个团场)已全部实施计划;试点县应实施计划的学校比例均达到100%,共96012所,其中,中学10509所、小学85503所;受益学生2288.21万人,其中,初中生703.05万人、小学生1585.16万人。
“营养膳食补助每生每天3元钱,国家一年投入160亿元,但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上,国家投入远不止这些。”在日前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学生营养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田祖荫表示,中央每年对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补助达80亿元;在试点之外,如果各省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地方试点,中央财政根据各地实施效果给予适当奖补,2012年,中央安排了15亿元奖补资金。此外,中央还设立了食堂建设专项资金,从2011年开始连续3年,中央财政安排300亿元,支持试点学校建食堂、添设备。
“这四笔钱加在一起,中央每年累计投入360亿元。”田祖荫说。
一年多来,各地在实施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地方试点工作。据全国学生营养办最新统计,截至2012年12月,福建、浙江、陕西、江苏、四川、云南、重庆、上海、贵州、广西、吉林、新疆、宁夏、广东、青海等15个省份481个县开展了地方试点,涉及农村学校35481所,受益学生870.19万人。(本报记者 张东)
村小变成了“香饽饽”
“以前,孩子们早晨上学来不及吃饭,每人带一个馒头一边走路一边吃。我看着都难受。”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最边缘的五库乡寺坝小学教师王琛告诉记者。而现在,20多个学生早晨到校后,先领一杯牛奶和一个鸡蛋。
“他们吃得可香了。”王琛说,当地家里平时都吃馒头、面条这样的主食,酸菜是每家饭桌上的主菜,“喝牛奶吃鸡蛋是很少有的事。”
五库乡距武都城区近100公里,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当地人大多靠种田来维持家用,农作物以土豆、小麦、玉米为主,收入很低。
“但在孩子的教育上,国家政策为他们减轻了很大负担。”王琛说,义务教育免费后,学生上学不花钱了;每年,国家还给村小学生发补助;现在,国家更是出台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孩子们的营养健康着想。家长也总是念叨国家的政策好。
但在施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之初,村小没有食堂,热个牛奶、煮个鸡蛋这些小事让教师们犯了难。
“好消息马上传来,要给学校建食堂了。”王琛笑着说,“国家真是想我们之所想,急我们之所急。”2012年的第一个学期,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不久,寺坝小学就有了给学生们煮饭的小食堂。
有了小食堂,给学生煮饭热奶的条件具备了。但究竟如何才能给学生提供好营养餐?如何让学生们吃得好吃得营养?这些又成了教师们琢磨的问题。
“在村里买,一个鸡蛋1.2元;在乡上买,一个鸡蛋才0.6元。”王琛乐呵呵地向记者解释,因为村里的是土鸡蛋,价格高。
为了节省鸡蛋采购成本,给学生采购更多食材。每个周末,教师们从乡上运回下一周学生需要的全部食物。如果资金有剩余,他们就买些大米、红枣、红豆,给学生们煮粥加餐。
“以前我们学校只十几个学生,这两年人数不断增加,将近30个学生了。”刚刚忙完春季报名工作的王琛谈起了他眼中的村小变化。
2008年之前,这个村小只有一名教师,校舍破旧,一些学生被父母转到乡镇学校读书。汶川地震,五库乡受灾严重。在灾后重建中,寺坝小学第一次出现了两层的教学楼。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孩子们的精神面貌改变了;加上篮球场、乒乓球场的建设,这个原本被冷落的村小又有了活力,有了生气。
“国家政策让村民们亲眼看到了国家对我们农村孩子的重视。”王琛说,“学校学生多了起来,也让我看到了农村教育的希望。”(本报记者 张东)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给孩子们的营养餐做“加法”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曾是中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汞都”。
但在2009年,万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属于国家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万山区,2011年财政总收入只有1.5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仅为7920万元。
“但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中,万山区一直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做‘加法’。”万山区教育局局长刘洪长告诉记者。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实施特殊政策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后,万山区71所农村中小学的“营养餐”全面铺开。
“全区共有12907名农村孩子享受到了国家这项惠民政策。”刘洪长清楚地记得这个数字。
据万山区政府统计,2011年,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780元。如何将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如何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吃上既可口又有营养的饭菜?如何让特困山区的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这些难题摆在了这个特困地区政府的面前。
在营养改善计划中,国家提供的营养膳食补助标准是每个学生每天3块钱。而万山区又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再给每个农村学生每天补助一块钱。
“这样,一名学生每天就有4块钱,完全足够一荤一素一个汤的用餐标准。”刘洪长说。
为了改善学生的就餐环境,在财力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万山区政府挤出资金,投入112万元全面完成了对外承包的学校食堂回收工作,并为没有食堂的农村学校新建村级标准化食堂。
“有了标准化的食堂,学生就不用在教室里用餐,而是统一到新食堂就餐,能够确保饭菜的温度和卫生。”刘洪长告诉记者。
在农村学生营养餐上,万山区做的“加法”远不止这些,学校食堂工作人员的配备更能体现万山区在实施国家政策中的用心程度。
万山区参与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试点学校共有71所,其中,小学64所、初中7所。对这些学校的食堂,万山区全部按照100名学生配3名工作人员,每增加100名学生增加1名工作人员的比例配备。
“区政府出资,以每月1000元的工资标准聘请具有健康资格的工作人员,聘请合同一年一签。”刘洪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试点学校(含教学点)的食堂工作人员共有250名,“每年两个学期按10个月计算,区财政每年投入资金250万元解决食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问题。”
正是万山区政府不断做“加法”的措施,特困地区的孩子们体会到了来自国家、地方、社会的呵护和温暖。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让孩子们的体质健康得到了保障,生活习惯得到了培养,更让在外打工的家长感到放心,减轻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刘洪长说。(本报记者 张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