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取得显著进展

2013-06-26收藏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13年6月26日

  2010年7月,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必须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战线围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深化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办学面貌、办学条件、培养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2012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近1.4万所,年招生1076万人,在校生近3100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507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0%以上,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为构建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有力支撑。

  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主要进展有:

  一、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

  围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完善顶层设计和深化综合改革。

  1. 总体布局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按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印发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阶段目标和任务。筹备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规划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2020年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细化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各项部署。

  2. 大力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以实现中高职衔接为切入点,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三步走”战略。规划了中高职衔接的10项具体任务,即招生与考试制度、课程和教材体系、专业教学标准、教育教学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培养培训、不同层次校际间合作、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体系、实训条件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紧密衔接。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正在抓紧制订中。

  3.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通过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等六种途径,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2012年开展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试点的院校近500所、招生100余万人。同时,着力巩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4. 深入开展体制改革试点和试验区建设。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确定了52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探索推动办学模式改革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推进9个省部共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对职业教育重大政策进行先行先试。加强对试点项目和试验区工作的总结交流,指导试点和试验区聚焦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累典型经验和案例,形成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二、制度和标准建设取得阶段成果

  推动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和标准体系,提升职业教育依法治教、科学管理的能力。

  5. 加强基本制度建设。配合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法制办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抓紧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等多个文件,研究制订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开展五年制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等,不断完善覆盖职业教育各个环节的制度体系。在25个省(区、市)启动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产品),加强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切实维护学生权益,保障实习顺利开展。

  6. 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9年,国家开始逐步推行中职免学费政策。2012年秋季学期,中职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对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国家助学金补助。13个省区市(内蒙古、山西、江苏、浙江、福建、海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宁波、厦门、深圳)将免学费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助学金资助范围也有所扩大。学生就学成本明显降低,促进了教育公平。

  7. 推进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各省(区、市)落实《职业教育法》《教育规划纲要》相关责任,制订和实施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目前,完成此项工作的省(区、市)累计达到11个(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新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按规律办学得到保障。

  8. 加强职业院校管理工作。召开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会议,强调把加强管理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紧迫要求和重要内容,坚持两个“两手抓、两手硬”(示范引领和严肃规范,常规管理和方法手段),大力推进管理工作精细化,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展显著

  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各方面创造活力,增强职业教育内生动力。

  9. 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印发《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支持行业举办职业教育,并对本系统、本行业的职业教育发挥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作用。组建了59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基本覆盖各行业门类,汇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各方专家3100人,其中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占21%,形成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有力载体。

  10. 分类制订行业指导政策。与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分别召开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教育部关于提高职业教育支撑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能力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动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21条政策。与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支持供销行业开展集团化办学的10条政策。教育部联合有关行业连续3年举办了30次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覆盖一、二、三产业,2012年又向新的领域拓展,深化了产教对接与合作。

  11.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以集团化办学促进职业院校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推动政府建立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机制。全国已建职教集团约700个,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近2万家企业、700多个科研机构和70%以上的中职校、90%以上的高职校。

  12. 建立大赛引领改革创新机制。2008年以来,每年在天津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赛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所有赛项全部由行业牵头设计、企业深度参与实施。今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强调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赛模式,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动态调整竞赛项目,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水平确定赛项内容和裁判标准,体现了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性,有力引导了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改革。

  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引导职业院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教学工作上来,推动职业教育由比较注重规模扩大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

  13.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程,切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每年召开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会议,强化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每年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打造职业院校德育品牌。2012年,文明风采竞赛活动设置了征文、摄影、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五大类赛项,参赛学生达到55万人次,推动了德育的全员参与。

  14. 推进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印发了18个大类410个专业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实施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已立项建设28个专业类295门课程,其中11个专业类141门课程已通过国家验收上网运行。实施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目前已立项336门,首批42门已上线运行。印发《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18项具体措施。分两批公布了362种中职改革创新示范教材,体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和技能学习规律。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开发百首名诗、百幅名画、百首名曲等系列教材,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并公布了首批100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在上海、天津试点开发100个对接国际水平的专业标准,目前已完成25个专业。

  15. 加快信息化改造传统教学步伐。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17项政策。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部署了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8项任务。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立项86个共建共享课题,400多所中职示范校参与建设开发,首批79个课题成果已通过验收并正式公布。确定了179所职业院校为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探索通过信息化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每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2012年设置六个比赛项目,全国各省区市36个参赛队的1146名教师参赛,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持续扩大

  以中央财政投入为引导,带动地方以及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投入,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夯实事业发展基础。

  16. 强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完成1000所示范校的布点,即将开展首批项目学校验收;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完成最后两所示范校的验收工作,批复60所骨干建设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十二五”以来,通过实施中职基础能力建设(二期)项目、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累计支持1310所中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969所高职学校重点建设1897个专业,建设了1450个实训基地,开展骨干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10余万人次、出国培训500人次、中高职校长培训上万人次。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示范作用的骨干学校、专业、师资和课程,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打下了基础。

  17. 支持农村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召开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指导意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挥县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资源的重要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国家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创建标准,发文部署了示范县创建工作。2010、2011年分别启动了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加大对民族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几年来累计招生约1.5万人。

  18. 扩大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发布《上海共识》,117个国家和72个国际组织的800多名代表与会,同期举办中国职业教育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受到各国的高度赞誉。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论坛,建设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助力自由贸易区建设。建立了中德职教合作联盟,签署了中英职教合作备忘录,双方在政策对话、师资培训、合作培养等工作和项目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六、面向人人、服务人人取得突破

  广泛开展面向人人的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着力构建覆盖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网络。

  19. 完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成立教育部继续教育办公室,统筹管理继续教育相关工作。落实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制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性指导文件、普通高校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审批和管理办法、网络教育教学指导文件等政策文件,规范继续教育发展。

  20. 创新继续教育服务机制。推动北京大学等103所普通高等学校成立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建立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继续教育资源的新机制。推动清华大学等112所高校与用友集团等101家企业成立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建立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相结合的新机制。推动常州市等近20个城市组建继续教育城市联盟,建立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新机制。批复50所普通高校建设继续教育基地,建立高校服务行业的新机制。

  21. 推动学校优质资源向社会开放。103所普通高校向社会免费开放了1000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和1000门群众喜闻乐见的视频讲座,并为农民工群体建设了专门学习网站。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共建成109个分中心和10个典型应用示范点,整合了近2.5万门继续教育课程,资源总量达21.5万条、55.5TB。15个电大建设了15个城市或行业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聚集并开放了数万个数字化学习资源。

  22. 深入开展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连续九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旨在宣传终身学习理念、展示继续教育成果、搭建终身学习平台、提供教育培训服务。2012年活动周以“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主题,全国有24个省533个县(市、区)参与。

  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和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根本任务,以深化综合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推进中高职衔接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着力提高质量,着力促进公平,致力于面向现代产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生产服务一线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整体提升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