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以下简称“全面改薄”)是贵州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基本民生的必然要求。我省高度重视“全面改薄”工作,省委书记赵克志5月5日专门批示:“要结合我省实际,根据中央精神,制定具体的目标任务及工作措施,注意在细、实、争上下功夫”。10月16日,我省在黔南州召开“全面改薄”工作推进会,省政府张玉广副秘书长受陈鸣明副省长委托作重要讲话。按照10月21日全国改薄办主任会议要求,现将我省工作推进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我省“全面改薄”工作在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负责,以县为主,各部门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省成立了以省教育厅厅长为组长,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分管厅长任副组长,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贵州省“全面改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点问题,定期向省政府汇报。各市(州)、县也相应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成立教育、发改、财政、住建等部门共同组成的规划工作组,调配懂业务、负责任、有实践经验的同志,组成精干班子,明确职责分工,集中时间和精力,摸清家底,遴选项目,编制规划,填报软件,确保高标准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二)编制一校一图一本。自2013年12月中旬起,我省凡布局调整规划保留的学校,以校为单位,逐校摸清底数,对照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明确需求,按照“一校一本一图”(即每所学校都要有建设计划书、平面规划图)的要求,清查教育教学、学生生活用房、设施、设备及各类附属设施等方面的现状,组织专业队伍认真进行校园规划,制定功能分区合理的平面规划图(分现状图、规划图),分析确定每所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缺口,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列出现状和需求清单并编制每校的建设计划书,做到县不漏校、校不缺项、一校一策。“一校一图一本”编制工作于4月底全面完成,并作为学校的发展规划分别在省教育厅、县教育局和学校保存,是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三)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我省组织专门力量,对各县编制的校舍建设和设备采购需求进行了审查。经论证,我省共需建设教学及辅助用房778.6万平方米、生活用房634万平方米、运动场1776.9万平方米,采购生活设备9.98亿元、教学设备8.6亿元、教学实验仪器5.5亿元、音体美器材10.5亿元、信息化设备27.3亿元,总合计300亿元。在各市(州)、县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贵州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黔府办发〔2014〕114号),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
(四)切实抓好三个重点。根据实际情况,我省明确要突出三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村级小学(含教学点)保障基本教学和生活需要,重点配置可移动设备,雪中送炭,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切实办好规划保留村小学和教学点的通知》(黔教计发〔2014〕284号),要求加强维修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决不让孩子在风雨飘摇的危房学习和生活,决不出现让学生自带课桌椅上学等“洋相”;二是乡镇及片区推进农村寄宿制标准化学校建设,重点解决吃饭、住宿、洗澡、饮水等条件不足的问题。我省2011-2013年统筹资金已建成222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14055个农村中小学食堂、28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5.7万套教师公租房,农村初中生、小学生寄宿率分别达62%、18%。规划到2018年乡镇及片区学校均要建成“十有”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即有功能齐全的教学用房、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有标准够用的卫生食堂、有干净的生活用水、有满足寄宿需要的宿舍、有方便的卫生厕所、有四季能用的浴室、有符合要求的校医室、有标准运动场和图书阅览室、有留守儿童之家),推进中小学“六化四园”(即“规划、硬化、绿化、净化、文化、信息化,学园、花园、乐园、家园”);三是在县城新区、城乡结合部新建、改扩建一批城镇义务教育学校,解决大班额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我省2011-2013年统筹资金已建设了95所,2014-2018年计划再建设100所左右。
(五)建立经费投入机制。按照“努力争取中央支持、省级积极统筹调整、县级为主加大投入”的原则,建立各级财政共同投入分担机制,原则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民族县按照中央省、县6: 4,其他县按照4:6编制投资计划。省级财政明确每年平均投入约11亿元支持各地实施“全面改薄”。2014年,我省已下达资金36.9亿元实施“全面改薄”工作,其中中央资金25.2亿元,省级资金11.7亿元。已开工建设学生宿舍面积120万平方米、扩容改造学生食堂900个,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511个,建设城镇义务教育学校58所、特殊教育学校6所。另有一批项目尚在编制建设计划。各地正抓紧施工,抓紧采购,确保2014年年底前就能看到成效。
二、工作建议
(一)加大中央资金统筹力度。一是建议中央对薄改计划资金不要设置太多使用范围硬性限制,各地需求各异,只要是符合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要求的内容应均可使用薄改计划资金,无论农村、城镇,无论初中、小学,无论新建、改扩建,无论校舍建设、设备采购,真正落实“缺什么、补什么”;二是建议协调国家发改委由教育、发改两部门联合行文下达初中工程建设计划(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发改部门下达),理顺关系,以便于初中工程资金真正纳入“全面改薄”。
(二)增加资金分配基础因素。考虑中西部地区的财力困难,建议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占全省总数的比例、农村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生均仪器设备值、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寄宿生生均食堂面积等列入基础因素,同时减少地方投入因素的分配比重,保障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充分享受国家扶持政策。
(三)加强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议不要出现一个项目多个司局、多套软件系统管理的情况,项目规划编制、项目申报、进度管理等建议尽可能信息化,并尽可能在顶层设计上早安排、早部署,避免工作先行一步的地方多次重复工作,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