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陕西省“全面改薄”2014年实施情况工作总结

2015-03-04 来源:督导办收藏

  “全面改薄”启动实施以来,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实施工作进展顺利,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就我省2014年实施“全面改薄”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4年工作开展情况

  1.组织领导。“全面改薄”工作遵循国家统一部署,由省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市级人民政府指导协调、县级人民政府具体实施。省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适时研究全省规划方案、资金筹措、督导检查等重大事项。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省政府高度重视,先后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审议实施方案,并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推动“全面改薄”实施工作。2014年4月、8月和10月,庄长兴副省长先后三次进行批示,分别就管理机制、编制方案、推进落实提出明确要求。省教育厅成立“全面改薄”工作小组,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雄强任组长,财务处负责综合协调,有关处室共同参与。市、县高度重视实施工作,成立了“全面改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落实了机构、人员、职责、办公场所,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全面改薄”工作顺利实施。市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了解项目下达及建设情况,帮助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邀请同级人大、政协和有关单位进行专题视察,提出工作建议和意见。

  2.规划编制情况。根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教基一〔2013〕10号)精神,经省政府审定,2014年8月,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向国家三部委上报《陕西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并印发各市(区)贯彻落实。依据《实施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等,结合国家有关要求,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组织各地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利用项目管理软件审核、汇总形成了《陕西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2014—2018年)》(以下简称“项目规划”)。《项目规划》的实施范围、投资规模和实施步骤与《实施方案》保持一致。2014—2018年,规划建设改造教学及辅助用房378.8万平方米,购置更新、补充学生课桌凳106.3万套,保证一人一桌,配备图书1551.7万册。建设学生宿舍125.2万平方米,购置学生床38.7万单人套,保障寄宿学生每人1个床位。建设食堂(餐厅)或伙房27.4万平方米、食堂设备11.1万台、件套,满足学生就餐需要。建设锅炉房(开水房)5.8万平方米,安装饮水设施2.8万套。建设浴室面积9.4万平方米。建设厕所23.8万平方米,满足学生必要的生活需要。为全省确需保留的教学点,配备必要设施,满足正常的教学和生活需要。优先安排免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到教学点任教。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对县城以上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改造,合理分流学生,基本消除超大班额,满足进城务工学生入学的需求。加快配置“班班通”,购置计算机12.7万台,建设计算机教室18.3万平方米,购置1万 GB数字教育资源。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推动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积极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3.资金筹措。按照“中央奖补、省级统筹、市县共担”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分类安排使用。省级首先优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重点保障学校基本运行需要和校舍维修。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中央资金,重点用于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及教师周转宿舍的校舍建设。省级资金重点用于校舍改造和体育场地改造,支持县城以上城区中小学建设。市县切实落实主体责任,积极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完成中省资金未安排的校舍建设、教学设施设备和附属设施建设等,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市县工作努力程度和财政投入情况将作为安排中省专项资金和奖补资金的重要依据。2014年,中央共安排下达我省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专项资金12.6亿元,初中工程投资2.7亿元,省级统筹下达“全面改薄”资金15亿元。同时,我省加强和规范工程专项资金的管理,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和国库支付的要求,设立专户,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集中支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施工单位申请、监理单位和项目学校确认、县级教育部门审核、县级财政部门拨付的流程,按工程进度向施工单位和劳务供应商拨付专项资金,杜绝挤占、挪用、套取专项资金行为,确保资金安全运行。邀请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认真落实中小学建设项目收费减免政策,继续执行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减免我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部分收费的通知》(陕价行发〔2009〕119号)的有关规定,努力降低校舍建设成本。

  4.项目管理。一是做好项目管理顶层设计。项目实施以来,省级先后制定出台27份文件,覆盖了项目规划、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农村规模较小学校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县城以上学校建设、教师校长交流轮岗、信息化建设、项目日常管理等,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抓好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要求各地严把审批设计关,各项目由有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勘探和设计。严把招投标关,所有项目都必须依法委托招标公司,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公开招标,择定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企业。严把工程质量关,认真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实行项目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质量终身制。严把施工安全关,在狠抓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同时,严格施工安全管理,施工企业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安全施工,项目学校对师生加强安全防范教育。严把竣工验收关,所有项目均要按程序进行审计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后才交付使用。

  5.监督检查。我省高度重视项目监督检查工作。2014年11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组成3个检查督导组,随机抽取对12个县区共92所中小学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按照下达的投资计划执行、是否存在擅自变更建设内容和规模的情况、是否及时开工建设按期投入使用等。市县成立了由教育牵头,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参与的督查队伍,从规划、勘探、设计、施工管理和工程质量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督。宝鸡市教育局要求机关同志不论下县检查什么工作,均要查看项目现场,了解项目进度。铜川市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教育项目工程实施进度的紧急通知》和《全市“全面改薄”工程项目重点工作的通知》,抽调专人,不定期、不打招呼,直接深入到基层项目学校明察暗访。商洛市在2014年开展以“全面改薄”项目为重点的教育项目检查多达20次,检查面达到100%。项目学校按照有关规定,将工程进度计划和责任人在施工现场挂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为深入宣传报道“全面改薄”实施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取得的显著成效,我省把做好新闻宣传报道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求各地积极会同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协调各级新闻媒体,督促、指导和引导各县区集中宣传报道工程实施以来的好做法、好经验和显著成效。经过省市县各级的共同努力,宣传工作得到了有效加强,收到了明显成效。

  二、2014年工作成效

  1. 实施进度。

  ——2014年批复项目进展情况。累计批复安排“全面改薄”校舍建设类项目(含体育场地改造项目)学校2302所,校舍建设单体3667个,批复校舍建设面积320.7万平方米,改造体育场地面积168.7万平方米,安排投资54.3亿元(其中,中省专项30.3亿元,市县统筹24亿元)。截止目前,已开工学校1722所、占批复学校的74.8%,开工单体2815个、占批复数的76.8%;已开工校舍面积247.4万平方米、占批复数的77.1%,开工体育场面积120.6万平方米、占批复数的71.5%。竣工项目学校1001所、占批复数的43.5%,竣工单体数1718个、占批复数的46.9%,竣工校舍面积142.7万平方米、占批复总数的44%,竣工体育场地面积97.9万平方米、占批复数的58.1%。

  ——2014年中央资金项目进展情况。批复校舍建设类项目学校561所,建设单体902个,建设面积77.5万平方米,投资12.6亿元。截止目前,已开工学校365所、占批复学校的65.1%,开工单体611个、占批复数的67.7%;已开工校舍面积50.6万平方米、占批复数的65.2%。竣工项目学校117所、占批复数的20.9%,竣工单体数211个、占批复数的23.4%,竣工校舍面积15.2万平方米、占批复总数的20%。

  ——2014年设备采购类项目进展情况。市县投入10亿元,采购课桌凳29.9万单人套、学生用床7.6万单人套,购置图书资料319.6万册、小学数学教学仪器1412套、小学科学教学仪器1439套、物理教学实验仪器2746套、物理实验台凳2932套、化学教学实验仪器2740套、化学实验台凳2907套、生物教学实验仪器2686套、生物实验台凳2858套、地理实验教学仪器4197套、音乐教学器材3652套、体育教学器材3240套、美术教学器材3975套,装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班班通)1.1万套,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1345套(间),购置食堂设备7123套(台、间)、取暖设备1577套(台、件),安装饮水设备974套,安装照明器材2.96万套,购置电风扇2809台、空调6783台,安装安防设备2037套。

  2.成效和体会。

  “全面改薄”是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通过中省和地方的共同努力,新建了一大批教学用房、学生宿舍、食堂餐厅和生活设施,购置了一大批取暖、供(饮)水、床具、炊具等生活设备,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太弱、县城学校太挤、教学装备短缺”等迫切问题,项目学校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提高。工程新建校舍建筑结构均为砖混或框架结构,抗震设防能力增强,安全系数提高。新建教学楼、宿舍、餐厅外观简洁大方,功能齐全,教学条件和住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校舍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旧校舍基本消除。多数农村学校建起了学生开水房、浴室,配齐了灶具、消毒柜等食堂基本设施设备,符合卫生标准安全要求,餐厅宽敞明亮,餐位充足,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学校食堂硬件条件,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就餐需要。学校给教室配置了热水器,建成了茶炉房(开水房)、学生浴室,让学生随时能够喝上开水了,提上热水洗漱了,用上热水洗澡了。陕北、关中地区多数农村学校实行锅炉集中供暖,陕南多数农村学校为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新建学生宿舍房间内设置了卫生间,彻底告别了过去农村学校宿舍简易平瓦房、大通铺、过冬生炉子甚至不取暖的历史,广大农村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党的关爱,感受到了政府惠民政策的温暖,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

  二是办学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办学条件改善后,学生学习用心、生活安心,家长也放心,入学率、寄宿率、巩固率不断提高。“全面改薄”的实施,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建设,而且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之间教育差距,为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而且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提升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农村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遇到的双重困难,使更多的尤其是偏远村屯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解决了外出务工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达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三是有力地推进了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实施后,中小学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现代化教学设备由政府组织、实行集中采购,公开招标,统一验收配送,安装到校,培训到人。现在,学校实验教学设施充实了,图书馆(室)藏书丰富了,现代化教学设备走上讲台了,“有鞋没袜子”的尴尬局面得到有效解决,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校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市县案例

  1.宝鸡市千阳县在规范项目实施方面实行的“六项制度”、“五统一”、“八个关口”的做法较好,具体是:千阳县制定下发了《千阳县学校项目建设工作管理办法》、《千阳县教育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千阳县教育体育系统项目建设资料归档目录》等三个文件,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六项制度”,即:项目合同制、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和责任倒查制,执行学校工程建设“五统一”,即统一地探、统一设计、统一监理、统一招投标、统一竣工验收。按照省市四项准入制度要求,对工程地探、设计、施工和监理均进行公开招标,特别是施工企业的确定,我们采取在网上发布公告、报名、审查、公开招标的形式,确定了具备二级以上企业和项目经理资质的高信誉度施工企业,同时聘请县质检站,进行工程质量全程监督,在工程验漕、配筋、水泥比例搭配、浇筑等各个环节,严把工程质量,从而使项目程序更加规范,管理日趋合理,提高了工程建设标准。另外,还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要求,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法》等各项法律法规,规范操作程序,严把项目争取、施工单位确定、项目管理程序、工程建设质量、建设资金管理、工程变更审批、工程验收和工程竣工决算等“八个关口”,彻底杜绝了项目建设中的违规违纪问题。

  2.商洛市山阳县在实施改薄项目时,将教育强县创建、城区学校建设和县区实际情况充分结合,规划新建了山阳县城区第三初级中学,2014年8月投入使用,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在建设中,主要做法是:一是规划先行,构建教育园区。本着“高中进城、初中入镇、小学联片、教学点适当保留”的原则和“五年有超前,十年不落后”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全县校点布局,尤其对城区校点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规划实施了县中南校区扩建、城区三中、城区三小、第二幼儿园和体育中心新建五大工程,2014年城区三中建成后,新增学位4500个,满足了未来十年城区初中学生入学需求,解决了城区初中大班额问题;二是加强领导,推进工程建设。把校建工程与市政工程项目捆绑实施,采取“六个一”工作模式,即一个校建项目成立一个工程管理处、一名县级领导主抓、一套工作班子、一套实施方案、坚持一抓到底,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建设责任落到实处,全方位推进了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三是规范管理,确保建设质量。严格实行“六制”管理,严把“六关”,严格实行校建工程质量专业公司和建设学校“双线”监理制,对重点部位、关键工序一律实行“旁站式”监理,保障工程质量;四是多措并举,破解资金难题。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县情实际,用足用活政策,采取“向上争资、财政投资、BT模式融资”等渠道,多方筹措资金用于城区学校建设。分三年按“四三三”的付款方式,有效缓解了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确保了学校建设的资金需求;五是跟进采购,确保投入使用。为了确保附属设施、设施设备及时装备到位,采取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等形式,及时跟进项目建设,确保了校舍及时验收并投入使用。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1.存在问题和困难。一是项目建设成本上涨幅度较大,设计、施工等建筑标准提高,项目投资普遍扩大,建设资金出现缺口,后期工程进度受到影响。由于资金短缺,附属设施建设没有配套到位,学校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地方项目报建手续复杂,报批环节较多。个别市、县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不够,在项目的报建和报批等前期工作中大约需要3个月左右时间,有的时间更长,直接影响工程整体进度。近几年,每到施工黄金期,暴雨、洪涝等极端恶劣天气也影响了工程进度。三是项目建设规费减免政策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受地方、部门利益影响,规费减免政策在个别市县落实不到位,减免力度不大。

  2.有关建议。“全面改薄”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就,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中央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扩大覆盖面,使更多的学校能早日享受到国家政策的普惠和支持。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大班额和寄宿条件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建议将城镇新建学校纳入工程实施规划,进一步提高工程投资效益。

  五、2015年工作计划

  2015年,将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做好完工项目竣工、审计等后续工作,及早交付使用;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充分利用有效建设工期;启动后期项目的前期准备,做到项目一经下达,即可开工建设。

  (二)加强科学管理,抓好项目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标准、程序和规章制度,加强项目全程质量管理和施工安全管理,强化工作措施,进一步完善检查、月报通报、倒排工期、工程调度、督查督办和考核问责等制度措施,对少数建设进展较慢项目县区,加强督查指导,督促项目县区和学校切实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三)拓宽资金渠道,加大项目投入。进一步多渠道筹措资金,全面落实中省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市县财政为主的投入体制,实行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及时下达建设资金,早日发挥项目效益。

(责任编辑:耿道来(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