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4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成立组织领导机构。一是我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简称“全面改薄”)工作在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负责,以县为主,各部门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省成立了以省教育厅厅长为组长,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分管厅长任副组长,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贵州省“全面改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点问题,定期向省政府汇报。二是各市(州)、县(市、区、特区)相应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对工作实施情况定期调度,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发改、财政、住建等部门共同协作的工作组,调配懂业务、负责任、有实践经验的同志,组成精干班子,明确职责分工,集中时间和精力,摸清家底,遴选项目,编制规划,填报软件,组织项目实施,确保高标准完成目标任务。
(二)及时编制项目规划。一是编制“一校一图一本”。自2013年12月中旬起,全省凡布局调整规划保留的学校,以校为单位,逐校摸清底数,对照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明确需求,按照“一校一本一图”(即每所学校都要有建设计划书、平面规划图)要求,清查教育教学、学生生活用房、设施、设备及各类附属设施等方面的现状,组织专业队伍认真进行校园规划,制定功能分区合理的平面规划图(分现状图、规划图),分析确定每所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缺口,按照“保基本、兜网底、补短板”的原则,列出现状和需求清单并编制每校的建设计划书,做到县不漏校、校不缺项、一校一策。二是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我省组织专门力量,对各县编制的校舍建设和设备采购需求进行审查,并在各市(州)、县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贵州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黔府办发〔2014〕114号),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三是按时完成项目规划。按照全国改薄办编制项目规划要求,我省及时组织召开全省“全面改薄”办主任会暨项目管理软件培训会进行安排部署,在“一校一本一图”基础上,分类分校规划项目,确保了我省“全面改薄”项目规划(2014-2018年)以省人民政府名义按时报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我省规划突出三个方面重点,即村级小学(含教学点)重点配置可移动设备保障基本教学生活需要,乡镇(含片区)推进农村寄宿制标准化学校建设满足寄宿需求,县城新区(城乡结合部)新建、改扩建一批城镇义务教育学校缓解大班额和新市民子女入学难。纳入规划的项目学校共5287所,占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49.73%,其中小学3826所、初中1459所、特教学校2所。规划校舍建设1190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建设1293万平方米,围墙21.6万延米、护坎(坡)27万立方米;规划购置课桌凳64.5万单人套,学生用床71.7万单人张,食堂设备(含炊具、餐具和餐桌椅)47.3万台(件),饮水设施(含净化设备)1.2万台(件),图书2637.5万册,数字教育资源35981GB,计算机13.6万台,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含接收、播放、网络设备等)3.9万班(间)、7.3万台(件),教学实验设备167.2万台(件),音体美等器材61万台(件),其他配套设备2.2万台(件)。规划总投资2484218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394440万元,省级资金494308万元,市、县级及其他资金 595471万元。
(三)加强资金筹措监管。一是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努力争取中央支持、省级积极统筹调整、县级为主加大投入”的原则,建立各级财政共同投入分担机制。省级财政明确每年平均投入10亿元以上支持各地实施“全面改薄”。要求县级财政将所需资金分年度列入财政预算,多渠道筹措所需资金,推进项目顺利实施,早见成效。2014年,我省共下达资金35.3898亿元实施“全面改薄”工作,其中中央资金26.4648亿元、省级资金8.925亿元,同时积极拓展经费筹措路子,争取到香港言爱基金捐资2.1亿元建设21所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二是及时下达资金预算和项目批复。贵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集中商议大事要事,对项目资金安排方案现场沟通,达成共识,现场签发文件,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将资金预算和项目批复下达给各地,为项目建设提早准备、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为项目县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和项目加快上马实施赢取更多有效时间。三是切实强化资金管理。我省严格遵循国家各类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教育、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将监督检查贯穿于资金筹集、分配、拨付、使用、管理的全过程,严格财经纪律,专款专用,严格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确保投资安全、透明、高效。财政部驻贵州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派出检查组对我省近三年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联合组成督查组开展了全省教育专项资金尤其是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管理使用情况检查。同时,要求各地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严禁截留、挪用专项资金,严格按工程进度及合同要求拨付工程款,严格实行审计制度,切实推进工程廉政建设,保障资金使用安全。四是实施优惠政策节约建设成本。2005年12月省人民政府第91号令颁发《贵州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和2006年1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工程实行优惠政策的通知》(黔府办发〔2006〕9号)明确:“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楼)、体育场馆、办公楼、教师单身宿舍及学生宿舍、学生食堂设施”工程列入“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建设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场地建设费、建设质量监督费、工程定额测定费、劳保统筹等均应予以免收;涉及的工程质量监督费,对‘寄宿制工程’予以免收,其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工程按70%收取。投资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只收工本费。今后,针对建设工程新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对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建设工程均应予以免收。”我省继续实施该项优惠政策,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严格质量安全管理。一是强化工程质量管理。要求各地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建设程序进行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最新相关建设和抗震设防标准及质量安全要求,始终坚持“快速、安全、质量、节俭、特色、廉政”建校方针,建设项目质量实行县级负总责、施工单位终身负责制。土建项目要求县级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选择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杜绝“三边”工程,严把“六关”(立项审批关、项目规划设计关、工程招标关、施工质量关、竣工验收关、资金管理关),落实“十制”(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质量终身负责制、安全责任制、工程档案管理制、资金使用审计制、廉政责任制)。非土建项目要求县级严格执行国家、省的相关配置标准和要求,按有关采购规定组织统一采购。二是强化施工规范管理。要求各地定期组织项目学校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施工业务培训和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学校工程质量及安全监管,严格按照施工管理规范要求,加强工地安全管理,做到文明安全施工,确保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及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五)多措并举督导检查。一是党政重视督促落实。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全面改薄”工作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列为“民生实事”,将项目实施推进纳入各级目标管理,明确领导责任人、承办人狠抓落实。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省级教育部门领导适时深入实地调研,督促指导推进。市、县级党政领导通过召开调度会、亲临施工现场办公等方式,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实际困难。二是实行进度调度制度。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省“全面改薄”现场观摩推进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全省“全面改薄”视频调度会,适时召开约谈会,加快“全面改薄”项目建设推进。三是实行综合排名制度。贵州省教育厅制定了《教育工程争比进位综合排名办法》,由各地按时报送“全面改薄”进度月报,省每月进行一次综合排名,对排名前两位的市(州)、前十位的县通报表扬并进行奖励,对排名后两位的市(州)、后十位的县通报批评并致函党政主要领导要求督办。四是实行多形式督查制度。省级教育部门每年将“全面改薄”作为处长下基层“四帮四促”的重点内容。采取点面结合、专项与常规结合督查,组织2次大型的全覆盖式检查和市(州)交叉检查。定期不定期派出检查组对进度慢的县和未开工的项目进行重点督查。开展年终检查验收。五是各地积极建立推进机制。市、县级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全面改薄”调度、包保、督查、约谈、检讨、奖惩等工作推进机制,出台教育工程项目管理、考核办法,签订工程管理责任状,又好又快推进建设。通过以上有效举措,切实加强工程督查管理,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如期建成投用。
(六)大力推进宣传监督。一是自“全面改薄”工作启动以来,我省积极加大宣传力度,在贵州省教育厅政务网站开辟了“全面改薄”专题子网站,同时在贵州省教育网、《西部开发报》及市、县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网站等主流媒体上,宣传政策措施,报道工作进展,推广经验做法。二是要求县级将最终论证确定的“全面改薄”实施方案、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在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门户网站全文公开,努力营造全省上下共同支持、共同监督、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二、2014年工作成效
(一)实施进度。一是全省项目。2014年规划建设项目学校1906所、单体建筑2583个、面积446.7万平方米。其中:校舍建设类项目学校1880所,占规划建设项目学校总数的98.64%;规划已开工项目学校1732所、单体建筑2300个、面积368.8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面积总数的82.56%;竣工项目学校1053所、单体建筑1141个、面积117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面积总数的26.19%。设备采购类项目学校312所,采购设备种类为生活设备(学生宿舍、食堂、饮水、安保设备)、课桌椅、图书、教学实验仪器(小学科学教学仪器和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信息化装备(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规划采购总金额18435.7万元,目前尚在进行采购相关准备。二是中央资金项目。2014年中央资金安排项目学校1221所、单体建筑1749个、面积259.9万平方米。其中:校舍建设类项目学校1195所,开工项目学校1089所、单体建筑1539个、开工面积210万平方米,开工面积比例为80.80%;竣工项目学校557所、单体建筑627个、竣工面积2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比例为10.77%。设备采购类项目学校312所,采购设备种类为生活设备(学生宿舍、食堂、饮水、安保设备)、课桌椅、图书、教学实验仪器(小学科学教学仪器和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信息化装备(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规划采购总金额为14387.4万元,目前尚在进行采购相关准备。
(二)成效及体会。我省2014年共建成农村寄宿制中小学751所、学生宿舍115万平方米、学生食堂扩容改造900个,累计建成城镇义务教育学校90所,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511个,完成优美教室4万间,建成安全围墙34万米、堡坎40万立方米,为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和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环境,切实改善了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有效缓解了城镇大班额和新市民子女入学难问题,积极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市县案例
(一)超前谋划,突出重点,科学编制“全面改薄”项目规划。铜仁市印江县在省的统筹部署下,严格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赵克志“要结合我省实际,根据中央精神,制定具体的目标任务及工作措施,注意在‘细、实、争’上下功夫”的批示精神,做早做实做细,科学进行“全面改薄”项目规划编制。一是从“早”处立足,提前谋划。印江县根据有关信息,提前组织召开部门协调会,成立项目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并于2013年10月起提前启动调查摸底,早谋划、早部署。二是从“实”处着力,突出重点。印江县结合实际,确定以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为基础,以“一校一本一图一策”为路径,以学校“六化四园”(即规划、绿化、净化、文化、安全化、信息化,学园、花园、乐园、家园)和“十有”建设(即有功能齐全的教学及辅助用房、有完善齐备的教学设施、有标准够用的学生食堂、有干净充足的生活用水和开水、有满足需要的学生宿舍、有方便文明的厕所、有四季能用的浴室、有符合要求的卫生室、有标准规范的塑胶运动场、有温馨舒适的留守儿童之家)为目标,突出村小(教学点)保基本保运转、乡镇(片区)满足寄宿需要、县城(城乡结合部)解决大班额和新市民子女入学三个重点,迅速开展规划编制,及时修改完善规划方案。三是从“细”处入手,加强保障。印江县切实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教育、发改、财政等7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县政府督查室牵头、多部门参与的督查机制,将“全面改薄”工作列入县政府对工作部门的目标考核和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切实强化经费投入,通过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支持、积极优化调整县级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年初预算投入、从2014年起压缩各预算部门5%公用经费全额用于“全面改薄”、向社会广泛募集助学资金等举措,确保“全面改薄”项目顺利实施。
(二)精心安排,多管齐下,扎实推进“全面改薄”工程实施。黔南州荔波县秉承“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强教育”的理念,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大力实施“全面改薄”工程。一是领导重视强保障。荔波县实行县级、局级、校级三级领导项目推进服务和包保责任制。县主要领导亲自抓,亲临施工现场办公,召开专题会部署任务,适时研究解决推进困难。县委县政府舍得多出地、出好地新建学校,积极筹集资金在县城新开发区和乡镇中心开发地段新征教学建设用地,同时通过向上争、财政给、企业垫、社会融、资产换等方式,大力筹措建设资金,用明天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二是注重设计提品位。为打破建筑设计常规,创新设计理念,荔波县面向县外、省外聘请资历深、业务强、水平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工程设计,全力提升立面设计视觉美感效果和建筑体的实用性,力求设计新颖且具有民族特色与现代气息元素的中小学校舍,使校园成为荔波县城乡间亮丽的风景。三是强化管理保质量。县教育局与施工队和监理单位签订工程质量目标责任状,施工队与本单位工程管理员、施工技术人员分别签订责任状,把工程质量落实到人。坚持按设计和规范施工,杜绝出现工程质量通病,对违规施工或达不到规定标准要求的工程坚决推倒重做。严把材料进场检测关,对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准使用。每项工程由施工队自检合格后报监理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施工工序。四是千方百计推进度。荔波县采取制定优化工期安排、派专人蹲驻工地、明确管理员全程跟踪负责工程进度和质量、增强施工力量执行三班倒、制定奖惩激励机制等办法,赢取时间,抢抓工期,全力推进。
四、问题和建议
(一)扩大中央资金投向范畴。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初中工程、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中央基建资金使用范围均有硬性限制,而各地需求各异,中央资金投向与地方实际需求时有不对应。建议放宽中央资金投向,只要符合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要求的内容应均可使用,真正落实“缺什么、补什么”。
(二)增加资金分配基础因素。根据现实需要,我省“全面改薄”5年共需投入资金约250亿元,但除中央支持和省级有限补助资金外,市、县级财力根本无力投入补足资金缺口,致使建设资金缺口甚大。考虑中西部地区的财力困难,建议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占全省总数的比例、农村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生均仪器设备值、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寄宿生生均食堂面积等列入基础因素,同时减少地方投入因素的分配比重,保障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充分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确保贫困地区到2018年实现“全面改薄”工作目标。
五、2015年工作计划
(一)切实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强力推进2014年续建项目,力争早日竣工、早见成效,二是大力实施2015年项目,争取建成投用一批,切实受益于广大师生。
(二)建立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双月通报制、定向调度制、公开公示制、监督举报制、定期检查制和突发事件应急、责任追究等制度,切实推进项目实施监管。
(三)切实加强项目信息公开。充分利用贵州省教育厅政务网、“全面改薄”专题网页和各地主流媒体,加大项目建设信息公开力度,将“全面改薄”各有关环节全方位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
(四)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继续采取项目建设进度月报、季度视频会议调度、半年检查通报、年终考核验收等形式,加大对各地“全面改薄”规划执行、组织建设、质量保障、实施进度、规范管理、资金使用等督导检查力度,确保校舍、资金、人员三安全。
(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形式宣传“全面改薄”有关政策、经费投入、项目管理、建设成效等,及时提炼推广典型经验做法,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推进“全面改薄”乃至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