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改薄办的精心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以下简称“全面改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开局良好。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责任体系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改薄”工作,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2014年3月,谢广祥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在国家“全面改薄”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对我省的全面改薄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6月,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联合召开了我省“全面改薄”视频会议,对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全面改薄”电视电话会议后,我省成立了由教育、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参加的“全面改薄”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会商、协调,形成了教育、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工作运行机制。省教育厅成立“全面改薄”工作领导小组。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长程艺同志任组长,有关分管书记、厅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省教育厅副厅长金燕任办公室主任。
市、县(区)政府按省要求建立了政府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并落实“全面改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县区和学校层层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明确任务和要求,大力推进。
(二)坚持标准原则,编制项目规划
2014年上半年,各地认真学习国家三部委的文件精神,扎实开展了摸底排查,逐校测算了资金缺口。2014年8月,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安徽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2014-2018年)》,并上报国家3部委。
2014年12月初,根据国家要求,我们专门召开了“全面改薄”项目规划编制暨管理软件培训会,进一步明确原则、标准、范围、内容等,全面落实规划编制要求;依据国家有关标准,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安徽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标准》和《安徽省农村教学点办学基本标准》;进一步明确本次规划范围为80个农业县(市、区);在建设内容上与国家要求保持一致。在具体编制过程中,要求各地项目规划必须以实施方案为蓝本,规划项目在实施方案内筛选,资金需求不得超出实施方案额度,既要保证国家和省级资金全部落实到具体项目,又要保证整体规划软、硬件比例的协调,同时还要保证纳入规划的项目在2018年底完成,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各市、县(区)根据当地义务教育学校现状和标准,逐校核实办学条件缺口,制定项目规划,并由省辖市进行审核上报,省教育厅审核汇总后,形成全省“全面改薄”2014-2018年项目收口规划,做到可操作、可落实、可检查。
(三)积极落实资金,强化资金监管
我省综合考虑地区差异和财政能力,分档、分类划定项目县分担比例,合理确定地方财政应承担资金。同时,强化市县财政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改薄项目的投入。根据规划,我省总资金需求165.5亿元,所需资金由中央专项、省级和市县共同承担,其中:中央资金96.5亿元、省级资金29.3亿元、县级资金39.7亿元。地方资金占总资金的比例为41.7%。在中央资金中,统筹了中央改薄专项资金、中央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和初中工程项目资金;省级资金包括省级改薄专项资金和省级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市县资金由市县自筹解决。从规划资金的用途结构来看,用于校舍建设部分为98.8亿元,占59.7%;用于运动场地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33.9亿元,占20.5%;用于教学设备购置10.3亿元,占6.2%;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22.5亿元,占13.6%。
2014年度和2015年部分“全面改薄”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已于2014年11月份下达,各地已按上报的规划积极组织项目实施工作。
(四)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项目管理。坚持定期调度、月通报、巡查督办等工作机制,积极履行项目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确保建设进度有要求,工程质量有保障,安全生产有措施。继续沿用“校安工程”做法,减免建设前期收费,降低建设成本。强化部门协作,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 优化工作流程,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
二是规范基建程序,狠抓工程质量。严格履行“四制”,切实严把“五关”,继续实行以县为主“五统一”的项目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相关规定,达到国家抗震设防标准,并满足功能使用和综合防灾要求。明确县区教育局、项目学校、勘察设计单位和图纸审查机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质量检测站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的职责,建立项目学校全程监管、监理人员专业监督、质检站分部分项把关、项目办组织竣工验收“四位一体”的质量监督体系。
三是严格招标程序,规范设备购置。设备及资源购置坚持勤俭节约,把满足基本需要放在首位。严把招标、配送、安装、调试、验收关,引入比质量、比价格、比信誉、比实力的竞争机制,进一步降低成本。
(五)坚持阳光操作,加大监督力度
加强督查和绩效考评工作,及时发现和排除工程建设、设备采购过程中的问题。省及各县区成立“三人小组”,建立了“全面改薄”巡查制度,坚持定期巡查,如实填写巡查记录表,作为工作调度会的重要依据。增强项目透明度,所有项目的招投标、资金管理、预决算审计等均列入公开公示范围,主动接受政府效能督查、社会舆论监督、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并邀请监察局、审计局参与全过程监督,做到行为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同时,与项目学校签订责任状,全方位加强对各环节各部门的监督检查和考核。
二、2014年工作成效
(一)实施进度
2014年规划项目完成情况。规划校舍建设类项目学校数2277所、项目3333个、面积279.8万平方米,占规划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7%、14% 、14%。已开工学校数1320所、项目数1762个、面积142.3万平方米,占规划总数的比例分别为:9.8%、7.4%、7.1%。已竣工学校数915所、项目数1066个、面积95.6万平方米,占规划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8%、3.3%、4.8%。设备购置类项目包括生活设施、计算机、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和其他实验设备等共计474.4万台件,规划资金7.8亿元,占规划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3.7%和23.8%,已完成采购178万台件,2.3亿元,占规划总数的比例分别为:8.9%和7%。
2014年中央资金项目落实情况。校舍建设类项目学校数1121所、项目1693个、面积152.5万平方米,已开工学校数394所、项目数539个、面积51万平方米,占2014年项目安排的比例分别为:35.1%、31.8%、33.4%。已竣工学校数241所、项目数319个、面积22.8万平方米,占2014年项目安排的比例分别为:21.5%、18.8%、15%。设备购置类项目包括生活实施、计算机、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和其他实施设备等共计222.2万台件,安排资金3.8亿元,已完成采购26.9万台件,0.6亿元,占2014年中央资金安排情况的比例分别为:12.1%和15.8%。
(二)成效及体会
我省以“全面改薄”为契机,以教育项目和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薄弱学校硬件和办学内涵建设,农村中小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校容校貌,有了很大改善和全面提升。 各县区通过优化整合,促使项目效益最大化,改薄专项资金安排建设了教学楼、学生食堂和宿舍楼、利用县级承担资金解决了围墙大门和道路、并一次性建成,实现了建设一个项目、完善一所学校的目标。各地还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规划,发挥教育资源配置最大效益,在重点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同时,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各项目学校在基础建设的同时,注重配套设施建设,对原来陈旧的设施进行了更换,通过电路改造,安装避雷设施,按规范要求增加消防设施,学校安全得到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的教学器材的应用,既方便了教学,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与此同时,各校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全面开展了以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和人文校园为主题的“美丽校园”建设。
三、问题和建议
一是县级资金压力较大。“全面改薄”涵盖了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全部内容,范围广、任务重、资金需求量大。尽管加大了统筹资金的力度,但我省部分属于山区、老区、库区和贫困区等的县区,经济落后,可支配财力有限,财政压力较大。建议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缓解地方资金压力。
二是大班额问题成为影响“全面改薄”任务完成的瓶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产生的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解决起来难度较大。目前,县镇扩容是教育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解决县镇大班额问题的重要方式是通过新建学校扩大教育资源。建议实行总额控制,允许使用一定比例的“全面改薄”资金用于县镇新建学校。
三是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全面改薄”项目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建议国家及时出台“全面改薄”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成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权威性的办事机构,统一管理和推进“全面改薄”工作,统筹各类教育项目的横向联动,纵向承接,确保工作的连续性。
四、2015年工作计划
我省已将“全面改薄”列入2015年基础教育重点工作清单,切实加强对“全面改薄”项目的统筹和推进。
(一)构建责任体系。进一步建立省、市、县三级责任体系,突出强调县级政府的行动主体和责任主体作用,加强与发改、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着力构建推进“全面改薄”项目实施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对“全面改薄”质量保障、实施进度、规范管理、资金使用等督导检查力度,重点保障落实20项“底线要求”,同时将实施情况纳入对县区年度教育工作考核。
(二)加强制度建设。制定项目建设绩效评估办法,将项目建设的招投标、工程进度、规划完成率、设施设备管理与使用、对均衡发展的贡献度作为核心内容,评估结果作为“全面改薄”工作考核的依据。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全面改薄”资金的使用监管,建立激励奖惩机制。
(三)强化项目管理。重视进度与重视质量并重。制定项目实施“路线图”及时间表,建立通报制度,加强督察和调度,加大监管力度,召开现场推进会。
(四)落实信息公开。主动、及时向社会公示“全面改薄”所有关键环节的所有信息,实行全程监管,确保透明操作。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准确、深入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监督和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努力把“全面改薄”打造成人民满意的“阳光工程”、“民心工程”。
市县案例1: 合肥市奋力打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升级版
2013年底,出台了《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义务教育三大提升工程。全面改薄工作启动以来,该市把全面改薄工作作为全力打造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升级版的机遇和平台,实现了全面改薄工作与三大提升工程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成效。
为保障“全面改薄”规划任务的全面完成,该市提前谋划,提前部署,高标准、严要求。
一是召开工作推进会。分年度召开全市“全面改薄”工作推进会,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就本年度工程的招投标等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
二是狠抓项目进度等重点工作。围绕按时开工、如期竣工等目标,开展定期不定期督查,协助施工单位,督促监理部门,协调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督促各单位各学校认真做好工程的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资金使用的安全,并将监督检查结果与工程项目资金及年终目标考核挂钩。拓展资金筹措渠道,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对口支援及社会各界捐款。
三是结合工作实际,实行“六抓”。一抓机制,重视分类指导、抓好后进项目和重点项目。二抓信息,上报的各类信息要做到及时、准确和全面。三抓经验,总结和推广经验,调动工作积极性,借鉴好的做法,化为我用。四抓典型,包括先进典型和落后典型。五抓检查,有计划、有步骤地、选准时机地安排好工程各个阶段的监督检查工作,有效防止和杜绝弄虚作假行为。六抓宣传。通过各级媒体宣传全面改薄工作,创造更好的舆论氛围。
四是健全工程档案。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及时更新数据,做到动态管理与时点数据相结合,并确保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五是明确监管责任。在工程建设管理中抓好“建设主管部门、工程质量监理、教育系统内部”三条质量监管线,加强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管。
市县案例2:
金寨县全面实施教学点改造工程
金寨县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226个行政村、总人口68万人,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安徽省面积最大、山库区人口最多的县。该县学校点多面广,特别是教学点分布较多。2014年,全县有单班教学点112个,100人(含)以下的村级小学有196所。
为切实做好教学点改造工程建设,金寨县教育局成立农村义务教育教学点实施标准化建设领导组,各中心学校成立相应组织,明确职责、分工。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制定了《金寨县农村义务教育教学点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对教学点设置、校园校舍建设、装备条件、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办学经费、学校管理等均提出明确要求。
金寨县牢牢抓住“全面改薄”契机,按照《安徽省农村教学点办学基本标准》要求,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教学点改造工程,确保改造一所达标一所,实现教学点标准化建设目标。2014年选择33个农村教学点作为首批教学点改造试点项目,其中全面改薄实施10个,县级自建23个。项目建设总投资530万元,其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省级以上专项资金200万元,县级配套330万元。主要进行农村教学点房屋修缮、食堂改造、水冲式厕所建设、操场建设、围墙校门校园封闭建设等基础建设工程,同时配备图书、教育多媒体和“班班通”等教学设备。项目建设于2014年7月启动,8月完成招投标, 12月底全部完工。
在项目建设的同时,该县还重点抓好教学点师资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通过“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教学点的校园美丽了,薄弱学校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