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交 流 信 息

2015-05-27 来源:督导办收藏

第13期

建立通报制度 督促工作进展

  为及时掌握各地工作进展,加大推进和督促力度,近日,督导办印发《关于建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双月通报制度的通知》(全国改薄办函〔2015〕5号)。自今年5月份起,建立双月通报制度。督导办每两个月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公开晒出各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成绩单”:一是校舍、运动场所建设进度;二是图书、仪器设备等采购进度;三是资金到位使用进度等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对工作进展缓慢、连续“拖后腿”的省份将采取通报批评、约谈有关负责人和派出督查组等措施。

  建立双月通报制度,是进一步落实和加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开展定向调度和专项督导的重要基础,是推动项目按期完成的有力抓手,也将为考核各地工作成效、分配中央奖补资金提供了“一把尺子”。

山东“互联网+”创新管理模式 助推工作开展

  山东省着眼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涉及领域广、跨度时间长、标准要求高的实际,创造性发挥“互联网+”的助力作用,研发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建设项目的实时、动态监管,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实。

  一是搞好顶层设计,突出三个特性。突出智能性。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省-市-县-学校”四级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并实现与国家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实现过程数据和信息资料的一键上传,避免了人工填报出现错报、漏报等问题。突出便捷性。建立全面改薄移动客户端,同步信息管理平台的过程数据,实时查询统计各地工作进展,实现现场检查、进度确认和图片等数据的即时上传。突出全面性。通过整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标准化等基础数据,建立工作大数据平台,深入分析工作实际状况,为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二是把握关键环节,关注三个重点。合理安排配置资金。从系统设置上,将中央资金重点用于校舍类建设,限定单体项目中央资金与地方资金不交叉,设定资金使用最高资金限额等,使各项资金合理用于项目建设。科学设置校验关系。针对系统填报数据量大,易出现错报、漏报等问题,系统设置了100多条校验关系,对校舍建设类项目设定单体造价上下限,设备购置类设定最高浮动比例,防止出现单体造价过高、设备采购过多等问题。建立科学管理流程。依托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制定年度计划—明确绩效目标—加强过程监控—及时反馈整改的科学规范管理流程。

  三是注重工作实效,实现三个功能。实现了实时监控。通过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省、市、县三级管理部门可以随时随地监控改薄学校每一个项目的进展,查看启动项目进度和上传照片等信息,全面掌握工作进度。建立了月报制度。每月定期汇总各地改薄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反馈存在矛盾问题,督促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创新了管理模式。在管理上,强化了市、县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责,层层逐级审核把关,提高了工作实效。在工作方法上,通过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助力改薄工作,既降低了监控成本,又提升了管理水平和效率。

(责任编辑:柴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