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山东省2015年全面改薄工作总结

2016-03-08 来源:督导办收藏

  2015年以来,山东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全面改薄”工作的部署要求,全力破难攻坚,努力做好“四个强化、三项保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12月底,全省累计投入资金227.3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54.01%。其中,中央资金30.28亿元,占投入资金总额的13.32%;省级资金26.91亿元,占投入资金总额的11.84%;市级资金8.91亿元,占投入资金总额的3.91%;县(市、区)级资金161.25亿元,占投入资金总额的70.93%。全省校舍建设开工面积1194.04万平方米,开工率55.81%;竣工面积913.44万平方米,竣工率42.69%;完成设备购置42.13亿元,采购完成率52.62%。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政府责任,提高政策执行力。我省始终把推动各级政府履职尽责,作为抓好工作落实的首要任务。一是坚持以目标考核促落实。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郭树清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全面落实相关任务目标,在资金、政策、规划等方面予以切实保障。省委、省政府将“全面改薄”工作纳入督查重点工作内容,每季度调度工作进度;省政府将“全面改薄”工作列入对市级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考核,按照改薄规划任务完成情况量化赋分。目前,绝大多数项目市、县,都将“全面改薄”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年度工作重点考核。二是坚持以现场检查促落实。7月份,省教育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全面改薄”工作进行了实地督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8月份,在临沂召开全省“全面改薄”工作推进现场会,组织17市教育局长、改薄办主任考察现场,交流经验,推进工作落实。三是坚持以公开公示促落实。通过在山东省教育网站开辟“全面改薄”专栏、编发“全面改薄”工作简报等形式,宣传有关政策,公开改薄动态。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按进度、分市县进行排名,向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以及各市县书记、市(县)长通报进展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同时,要求各市县政府,严格依照有关要求,对“全面改薄”工作及时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强化政策保障,提高工作推动力。“全面改薄”工作面广量大,手续繁杂,涉及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等多个部门,我省积极加强省直各部门沟通协调,在政策上给予“全面改薄”最大支持。一是资金保障。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的形势,一方面,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最大限度统筹省级资金予以改薄;另一方面,创新融资模式,以省财金公司为平台,积极协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对“全面改薄”工作,给予大额长期信贷资金支持。同时,鼓励各地利用ppp、政府发债等模式筹措“全面改薄”资金。二是用地保障。省教育厅、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全面改薄”建设用地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每年从全省用地规划中单列土地指标专项用于“全面改薄”,要求市、县在编制年度用地供应计划时,新增用地指标、盘活的存量土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节余指标优先用于解决“全面改薄”建设用地。三是师资保障。为解决当前薄弱学校存在的师资队伍年龄老化、音体美等专任教师不足的问题,积极协调编制和人社部门出台政策,统一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按照退补相当的要求,及时补充乡村教师;利用精简压缩和事业单位改革等方式收回的编制,建立中小学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对满编超编的中小学确需补充专任教师的,使用临时专户编制予以补充。四是收费减免支持。积极协调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减免中小学校舍建设有关收费的通知》,对中小学校舍建设涉及的2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予以免收;对涉及的12项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按规定标准的30—50%收取;对属于市场定价的服务性收费,通过服务双方协商适当减收或免收。

  (三)强化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为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对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是研制开发“全面改薄”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省-市-县-校”四级管理网络,实现了项目进展实时填报、工程进度实时上传等功能,全省9763所学校建设进度实时、全程处于监控之中。二是把好项目建设“三关”。把好设计关,规划建设后不符合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的,规划设计方案不予通过;把好施工关,施工条件不具备、施工资质不达标的,不允许进行施工建设;把好验收关,严格按标准进行工程验收,对验收发现的问题,坚决予以整改。三是建立责任人制度,对项目进行全程责任监管,每个项目、每个环节都有责任人,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要求,守土有责、有案可查、有源可溯。部分县(市、区)建立了县、镇领导包保制度,每名县领导包保一个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各乡镇主要领导为辖区内项目建设第一责任人,强化了责任落实。

  (四)强化资金监管,提高资金效益。一是联合省财政厅印发了《“全面改薄”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全面改薄”资金的分配原则、使用范围、绩效评估和监督检查等内容。二是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度和检查,防止对改薄专项资金的截留、挤占和挪用。三是加强第三方监督。11月份,我们聘请了会计师事务所,对8个市16个项目县(市、区)的资金使用和财务规范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聘请第三方审计将成为我们对资金管理的新常态,覆盖所有的资金和项目,贯穿“改薄”的全过程。

  我省“全面改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各地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滑,“全面改薄”配套资金保障难度比较大,影响工作进度。建议对我省临沂、菏泽、德州、聊城、滨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按照中部地区政策予以资金扶持。

  二、2016年工作要点

  2016年是“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改薄”工作推进的关键之年,时间要求紧,目标任务重,标准要求高,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意识,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狠劲、韧劲,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一)搞好顶层设计。充分结合我省办学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分小学、初中、寄宿制、教学点等不同类型学校,完善《山东省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科学设定校舍、体育场地建设和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为“全面改薄”工程建设提供有力遵循。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项督导办法》,制定《山东省专项督导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组织实施、评估考核等内容,为开展省级专项督导提供保证。2月份之前召开贯彻落实《专项督导办法》动员部署会,传达全国“全面改薄”工作交流会精神,安排部署我省推进专项督导相关工作。

  (二)健全工作机制。“八项机制”是国家推进校安工程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推进“全面改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省将积极借鉴“八项机制”的有效做法,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推进机制,以各项制度机制落实推动“全面改薄”工作。一是建立双月通报制度。依托省“全面改薄”信息管理平台,对项目实施全程、动态监控,定期通报各地工程进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二是公开公示制度。依托山东省“全面改薄”专题网页、“全面改薄”工作简报,积极公示规划建设任务、责任主体、预算安排、校舍建设和设备采购进度、项目管理办法、实施成效等信息,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三是第三方评价机制。适时聘请第三方进行资金使用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资金分配与工程进展、督导考核相挂钩,加大奖补资金分配比例。四是责任追究机制。结合专项督导、定期检查等时机,全面检查各地工作进度,对项目资金落实不到位、工作进展缓慢的地区,要及时追究相关人的责任。同时,建立健全监督举报、定期检查、突发事件、定期调度等制度机制,为“全面改薄”工作提供制度保证。

  (三)狠抓工作落实。工作贵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全面改薄”工作量大、涉及环节多、覆盖面广。一是统筹落实项目资金,严格按照《山东省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改薄”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狠抓资金统筹落实,确保资金逐县、逐校、逐项落实到位。同时,加大资金使用管理力度,中央、省级改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中央、省级资金支持项目,坚决杜绝随意挤占或挪作改薄资金等问题。二是拓宽融资模式,在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持续加大省级资金投入基础上,积极借助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对我省给予大额长期信贷资金支持契机,指导各级政府做好项目整合和审批工作,争取最大资金支持。同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用,积极探索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等新模式,为“全面改薄”工作提供重要资金保障。三是加快工程进度。从山东省整体进度看,还有待进一步加快和提升。按照校舍建设竣工率和设备采购完成率均完成规划任务60%的目标,采取双月通报、定期调度等方式,督促各地按时高标准抓好工作落实。四是召开部分市全面改薄工作推进现场会,根据各地“全面改薄”工作进度,每季度召开一次部分市全面改薄工作推进现场会,介绍“全面改薄”工作经验,交流存在问题,研讨对策措施。

  (四)加强监督检查。始终把监督检查作为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抓手。一是开展专项督导。4月底前制定完善《山东省专项督导实施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全面改薄”专项督导,严格督导程序、明确督导重点、加大督导力度,并将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开展专项督查。由省政府督查室牵头,联合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等部门,成立联合督查组,每年组织2次专项督查,重点检查项目工程进展、资金拨付使用等情况,督促各地加快工程进度。三是定期组织检查。结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春秋季开学专项督导等时机,同步组织对“全面改薄”项目、设施设备采购等情况进行检查,抓好工程项目落实。

  (五)严格工程管理。“全面改薄”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是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兜底”工程,必须牢牢把好质量关。一是抓好工程质量。严格按照国家工程建设规范标准,从严控制勘探、设计、施工等单位准入门槛,切实把好项目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关口。对设施设备采购类项目,严格落实集中采购、项目档案管理等制度,切实守住质量底线,确保工程质量。二是简化审批程序。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打包”审批,缩减审批程序和流程,缩短审批时间,确保项目建设按计划高质量推进。三是加强安全管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安全责任,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指导各级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提高项目学校教师、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要求,实行全封闭施工,加强定期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