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和《甘肃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方案》,甘肃省全面改薄工作在全国改薄办和甘肃省全面改薄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工作进展顺利,部分地区和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一、2015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
甘肃省政府于2014年全面启动实施“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省市县各级政府成立全面改薄领导小组,加强对全面改薄工作的组织领导。2015年是全面改薄项目实施的关键年,面临2014、2015两年任务一年实施的艰巨任务。甘肃省委省政府将全面改薄工作纳入2015年重点工作予以推进,将全面改薄项目任务列入“工作落实年”考核范围。全省14个市州、87个县市区将全面改薄作为2015年重点工作,4个市州、38个县市区将全面改薄工作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改薄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市县全面改薄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紧密配合,齐抓共管,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的实施。
(二)年度计划汇编
根据《甘肃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2014-2018年)》和各县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际需求,按照年度项目计划资金有来源的原则,结合2015年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实际落实资金额度,各县区编制了2015年年度项目计划。县区年度项目计划经市州全面改薄办审批并报省全面改薄办备案后由县区组织实施。2015年年度计划覆盖全省5787所义务教育学校,计划建设教学及辅助用房954179平方米,生活用房380300平方米,室外运动场1940395平方米,附属设施建设46211万元;购置图书1825712册,计算机 97126台,课桌凳318040套,学生用床61087张,实验实习设备值3898万元。
(三)资金筹措
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省市县各级教育、财政、发改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全面改薄投入。2014年、2015年四级财政共落实全面改薄资金103.17亿元,完成五年规划总投入的48.21%,确保了项目规划的完成。落实2015年全面改薄总资金47.4亿元,其中:中央改薄专项资金15.4亿元、省级统筹其他中央资金9.65亿元(长效机制等资金6.75亿元、农村初中校舍改造资金2.9亿元)、省级资金9亿元、市级资金3.04亿元、县级资金10.32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规划总资金的16%。
(四)项目管理
1.为规范和加强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管理,促进项目实施进度和提高项目效益,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制定了《甘肃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确立了项目进度定期通报制度、定期调度制度、项目公示制度、监督检查制度、项目评估制度、奖惩和问责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舆论和宣传机制等八项具体制度。
2.为规范和加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制定了《甘肃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资金管理办法》和《甘肃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工作与全面改薄工作紧密结合。
3.为加强项目实时监管,精准掌握各地项目进展信息及薄弱环节改善情况,甘肃省研发了网络版“甘肃省全面改薄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项目监管。系统由省级开发建设,省、市、县、学校四级管理应用,具备信息采集、计划审核、进度监测、统计分析、数据交换等多项功能。通过系统能实时掌握每一所项目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缺口及改善情况,实时监测各级项目资金去向和使用状态以及每个单体项目形象进度。系统通过项目招标合同、工程现场照片、质量验收报告、竣工审计报告进行项目精细化管理,促进项目规范实施。通过系统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督促各地项目工作,为管理部门决策和资金分配等提供依据。全面改薄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甘肃省全面改薄项目管理的主要平台和重要抓手。
4.严格建设程序,确保工程质量。在工程建设上,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认真执行政府性投资项目工程建设程序,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管理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法规制度,加强前期和施工阶段日常督促检查,严把“六关”(即:规划设计关、土建招标关、建材质量关、施工监理关、竣工验收关、审计监督关),坚决杜绝“三边”“六无”工程(即: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无报批手续、无资质设计、无图纸施工、无证照承包、无质量监理、无验收就使用),确保工程质量不出问题。在设备采购上,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同类设备购置项目,采取“并类、并招”的办法集中采购,降低购置成本,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5.实行项目进度月通报制和约谈制。依据“第三方”核查结果、全面改薄数据库监测结果,每月将各市县项目进度在全面改薄网站公布,并向市县全面改薄领导小组组长和改薄办通报各地项目进度,对发现的资金落实不到位、资金违规使用、项目实施不规范、项目进度慢的问题一一列举,要求各市县限期整改。对项目进度滞后的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和教育部门进行约谈,促进项目进度、规范项目实施。
(五)监督检查
1.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第三方专家团队全程参与项目监管。第三方专家团队已完成对全省88个县市区全面改薄五年规划的评审;对全省88个县市区2014年资金到位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全覆盖实地核查;对每月各市县的项目进度进行核查和统计分析;随机抽样18个县作为样本县全程监测改薄的成效。第三方独立地对项目进行评审、核查,为全面改薄项目的落实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为省改薄办对资金的分配、项目的绩效管理提供了客观、详实的依据。
2.实施凭证监管方式,跟踪每个项目的实施进度。一是采取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凭证、项目招标采购合同、项目施工现场照片、项目竣工验收报告等客观资料的实时报备制,据实掌握各市县财政的投入情况和各项目县的项目实施情况。二是实行项目进度分阶段核算办法,加强项目进度的过程管理。三是监控资金使用效益,将项目进度分阶段测算与每个项目占有资金量相结合,土建项目以审计决算价为依据、设备采购项目以招标采购合同价为依据,保证列入年度项目计划的各级资金全额用于项目,杜绝项目资金截留挪用。
3.加强项目跟踪审计监督。对全面改薄项目在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的基础上,每一个土建项目要求必须进行审计决算。在项目进度分阶段测算中,审计决算占有一定的比例,未进行审计决算的项目不能视为项目完成。同时积极配合、协调各级审计部门加大对全面改薄项目及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4.加强项目公开公示,接受社会全面监督。落实《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信息公开公示暂行办法》,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在门户网站、甘肃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专题网站、办公楼醒目位置公布全面改薄项目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定期公布项目实施进度;在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醒目位置张贴“甘肃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简介”和本学校的全面改薄五年规划。省改薄办将信息公开工作的时效和质量纳入项目绩效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全面改薄项目实施过程的公开、透明。
二、2015年工作成效
(一)项目完成情况
截至2015年12月底,全省共开工校舍建设类项目10016个,开工校舍面积274.8万平方米;完工校舍建设项目8328个,完工校舍建筑面积175.37万平方米;完成设施设备购置项目2970个(类),购置生活设施19.1万台件套、图书386万册、课桌凳69.5万套、计算机和教学仪器设备等13.44万台件套。已实施项目惠及7574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188万名学生。
2014年和2015年中央资金项目安排落实情况:全省全面改薄中央资金项目共开工项目2665个,开工校舍面积100万平方米,开工率86.28%;完工校舍建设项目1793个,完工校舍建筑面积54.32万平方米,完工率46.92%;完成设施设备购置项目402个(类),购置生活设施2.16万台件套、图书36.38万册、课桌凳17.08万套、计算机和教学仪器设备等2.36台件套。
按照《国家全面改薄底线要求》和《甘肃省全面改薄底线标准》测算,我省部分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得到了改善,部分指标已经全面达标。一是校舍建设方面:完成新建(维修)校舍175.37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了D级危房。二是设施设备方面:购置课桌凳69.5万套,达到学生1人1桌1椅(凳)的要求;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2.98万套,使信息化设备覆盖率大幅提升。三是生活设施方面:购置学生用床14.12万张,达到寄宿学生每人1床的要求,消除了“大通铺”现象;宿舍取暖设施、食堂设备、饮水设备等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
(二)工作亮点和经验做法
1.项目管理制度完善,项目实施过程规范。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全面改薄底线标准》、《甘肃省全面改薄项目管理办法》、《甘肃省全面改薄资金管理办法》和《甘肃省全面改薄项目年度计划审批权下放》等一系列制度,全面改薄工作的相关标准、制度已基本建立完备,对全面改薄项目的科学规范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结合“全面改薄”项目覆盖范围广、项目内容庞杂、项目规模小、数量多、监管难度大的特点,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研究建立了网络系统实时监管、第三方专家团队独立评估、行政管理部门实证监管的“三位一体”全方位项目监管机制。
3.加强沟通交流,促进项目实施成效。
(1)通过厅长向市县党政一把手写信的方式,与市县党政主要领导沟通全面改薄工作,争取市县党政领导对全面改薄工作的支持。
(2)召开“全省全面改薄现场推进会”,选择8个县现场观摩、6个市县大会交流发言;编印全省14个市州、87个县市区全面改薄工作交流材料;组织29个县区拍摄全面改薄专题片;组织教育社对部分县区全面改薄工作进行访谈,编印《甘肃省全面改薄工作纪实》,通过一系列的总结宣传,加强了市县交流,促进了项目实施成效。
(3)积极推荐宣传我省各地全面改薄的经验和做法,我省的全面改薄成效、经验和做法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信息交流》上多次刊登。
(4)积极利用“甘肃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专题网站”,加强政策宣传、信息公开、经验交流。
三、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项目审批环节多,前期手续繁杂、制约了项目的实施进度。受设计、评审、招投标等程序性环节的相关规定制约,以往项目实施中的“绿色通道”很难起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进度。据统计,一个新建土建项目从立项到投入使用有56个环节和手续,涉及14个部门和单位;一个新建土建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各个程序按规定办理时间约需150个工作日。这些审批程序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因此简化程序、开工“绿色通道”的难度很大。
(二)项目管理经费短缺,亟需明确必要的项目管理经费比例,保障项目的正常管理和运行。“全面改薄”项目覆盖范围广(覆盖甘肃省所有县市区的1200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项目内容庞杂(涵盖学校教学用房、生活用房、生活设施、教学设备等10大类40多个小类的内容)、项目规模小数量多(仅2014、2015两年就有土建项目11162个、设备购置项目3334个),项目管理监管的难度很大。在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形势下,全面改薄项目没有提取必要的项目管理经费,省市县三级教育部门要想做到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和监管面临很大的困难,尤其是项目管理经费紧缺的矛盾很突出。部分市县反映全面改薄项目需要经常下乡赴工地实地监管项目,最基本的汽车加油都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实际资金投入与全面改薄完成目标需求之间资金缺口较大。根据甘肃省全面改薄摸底排查和测算,全省完成全面改薄目标任务五年共需投入340亿元。但依据资金有来源编制的五年项目规划总资金投入才214亿元,资金缺口达100亿元以上。2014、2015年四级财政努力加大全面改薄投入,虽然比规划投入有所增加,但与目标需求之间的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四、有关意见及建议
(一)从国家层面出台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的意见,尤其是要从法律层面进一步规范。
(二)从国家层面参照校安工程的做法,出台全面改薄项目税费减免政策。
(三)结合工作实际需求,制定出台规范明确的项目管理经费标准,规范开支、合理开支必要的经费,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甘肃省全面改薄资金投入的倾斜支持力度。
五、2016年工作要点
(一)积极争取,统筹加大全面改薄资金投入。2016年四级财政规划投入全面改薄资金39.39亿元,在中央财政倾斜支持的同时,加大省级统筹投入力度,鼓励、督促市县财政加大投入比例。
(二)结合实际,精准实施年度项目计划。依据《甘肃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底线标准》,在五年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变化、学校布局调整及精准扶贫任务目标,聚焦薄弱学校,精准实施2016年全面改薄项目计划。加大省级集中采购覆盖范围,降低购置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帮助项目县努力完成信息化“班班通”设备、计算机、音体美器材、课桌椅、寄宿学生用床等设备全面达标。
(三)加强监管,规范实施项目。进一步完善全面改薄项目“三位一体”监管机制,规范项目实施、加快项目进度、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一是继续发挥“第三方”专家团队作用,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检测评估。二是完善“甘肃省全面改薄信息系统”功能,开发针对每个学校全面改薄底线标准达标检测功能、月报及双月报自动统计报表功能、综合统计分析功能、开通手机客户端等,满足各级管理人员对系统功能的需求,使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全面改薄项目监管的重要平台。三是在继续加强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的基础上,督促项目县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对完工项目进行质量验收和审计决算,强化对质量验收凭证和审计决算凭证的监测,确保项目建设程序合规、质量合格、资金使用规范。四是积极配合审计、财政等部门对各项目县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督查、审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
(四)强化措施,促进项目进度。坚持项目进度月通报制、季度调度制、约谈制度等,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按照全国改薄办“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到2016年底,校舍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设备购置任务的完成率分别达到五年规划的50%以上;2015年土建项目大部分完工、2016年土建项目大部分开工、2016年设备采购项目基本完成招标采购。
(五)总结经验,展示项目成效。加大全面改薄项目实施成效、经验做法的总结宣传,提高群众满意度。一是积极争取并筹备全国全面改薄现场会在甘肃省召开。二是通过拍摄专题片、采访录等方式宣传各市县全面改薄的成效和做法。三是及时总结宣传各市县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全面改薄工作,展示全面改薄实施成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