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按照国家要求,从2014起在全省98个农村县(市、区)启动实施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2015年,全省继续高度重视“全面改薄”工作,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要求,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5年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改薄”工作作为2015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李小鹏省长提出明确要求,并于4月8日亲自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全面改薄”工作。分管副省长张复明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听取“全面改薄”工作汇报,并就完善政策制度、加快项目实施作出一系列明确指示。全省省、市、县均建立了教育、发改、财政等部门的工作协作机制,成立了各级全面改薄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导本地“全面改薄”工作。一年来,山西省“全面改薄”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组织召开了部门工作协调会、工作部署会、规划编制安排会、数据会审会、双月报培训会、项目计划填报培训会等一系列会议,将“全面改薄”靠前指挥,及时部署。同时,建立了公告公示制度,依托山西省教育厅网站主页开设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栏,对国家和我省相关政策要求、领导重要讲话、工作动态、办学标准、典型经验等进行全面公布;建立了双月通报制度,每两个月对各项目县校舍建设进度和设施设备采购完成情况进行排名、通报;建立了定向调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今年12月18日,省改薄办组织召开约谈会议,对校舍建设项目或设施设备购置项目进度相对滞后的17个县(市、区)分管副县长、教育局局长及所在地市教育局分管局长进行了约谈,提出了克服困难、加快进度、限期整改要求。
2.编制项目规划,确定年度目标。为规范项目实施,山西省改薄办在组织各项目县调查研究、依据省定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核定缺口的基础上,于2015年组织编制了《山西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2014—2018年)》,项目规划在经山西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的基础上,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5年5月正式印发。按照规划,2014至2018年,全省拟利用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专项资金85.07亿元在98个农村县(市、区)实施“全面改薄”项目,使所有学校教学基本设施、运动场等全面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学校宿舍、床位、厕所、食堂(伙房)、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项目规划还明确制定了分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其中2015年计划投入120459万元(其中:中央薄改计划专项资金34150万元,其他中央专项资金1199万元,省级支持资金22369万元,市级支持资金4886万元,县级支持资金57815万元,其他资金41万元)为项目学校建设校舍325118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190329平方米,生活用房12159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13199平方米);购置图书1904498册;购置计算机40938台;购置价值约34444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课桌凳110613套和学生用床21596张。
3.严格资金管理,及时下达资金。山西省财政厅、教育厅于2015年8月制定印发了《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中央和省级“全面改薄”专项资金的支持对象、使用范围、分配原则、拨付程序、管理评价及监督检查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并特别提出资金下拨与各项目县规划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时间挂钩。截至2015年7月,山西省财政足额向各项目县按时下达了2015年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13.2348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1亿元),2016年度全部省级专项资金及部分中央资金也已于2015年10月由省财政提前下达至相关项目县(市)。各项目县克服经济下行压力,积极筹措并合理统筹各类资金用于“全面改薄”项目,并按照项目规划全力推进项目实施。
4.规范项目管理,强化督导检查。2015年,我省将“全面改薄”实施情况列为省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点工作内容。全省各项目县积极完善制度,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建设程序,认真落实工程建设管理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职等,在设施设备采购中,严格执行招投标制,降低成本,并严把工程验收关,确保采购产品质量。一年来,省教育厅厅长张文栋、分管厅长张卓玉先后多次赴部分项目县对义务教育相关工作开展调研,并将“全面改薄”实施情况列入必看的重点内容。今年5月19日至6月19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深入全省32个县(市、区)对“全面改薄”进行了督导检查,为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如期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提供了保障。
二、2015年工作成效
1.实施进度
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底,山西全省各地已开工2070所项目学校,校舍建筑面积89.65万平方米;竣工1736所项目学校,校舍建筑面积70.38万平方米;共为4163所项目学校购置图书3962134册,数字教育资源162335GB,课桌凳669000套,计算机等教学仪器设备3896520台件套,其他生活设施113679台件套。其中,利用2014年度中央专项资金批复校舍33.81万平方米,开工校舍31.72万平方米,竣工校舍24.63万平方米;批复购置图书2294098册,数字教育资源16280GB,课桌凳181741套,计算机等教学仪器设备2117731台件套,其他生活设施40632台件套;完成购置图书1812145册,数字教育资源13895GB,课桌凳180933套,计算机等教学仪器设备2077174台件套,其他生活设施32516台件套。利用2015年度中央专项资金批复校舍41.65万平方米,开工校舍16.02万平方米,竣工校舍10.36万平方米;批复购置图书660711册,数字教育资源139735GB,课桌凳114587套,计算机等教学仪器设备682862台件套,其他生活设施67205台件套;完成购置图书445996册,数字教育资源134980GB,课桌凳113987套,计算机等教学仪器设备664156台件套,其他生活设施30475台件套。
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119个县(市、区)中,已有103个县(市、区)通过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市级验收,其中88个县(市、区)经过省级督查,达到标准化要求。全省已有52个县(市、区)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
2.成效及亮点
我省“全面改薄”项目实行了“中央补助、省级统筹、市级指导、县级实施”的管理方式,并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统筹实施。项目的启动,各级专项资金的支持,降低了基层各级财政的投入压力,使各县对均衡发展的信心大增。各县级政府把均衡验收摆上重要位置,积极行动,加快步伐,对照标准,查找差距,下大决心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各项指标。通过实施“全面改薄”,我省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环境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一是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政府投入巨资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整体改善城乡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在需求摸底时,坚持“保基本、补短板”的原则,农村薄弱学校、村小、教学点、寄宿制学校作为重点予以倾斜,在搞好学校基础建设的同时,全面加强配套,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校设备配套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差距。
二是提升了教育整体水平。实施“全面改薄”计划,将基础建设、教学设施配套、生活设备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校容校貌建设统筹实施,全面加强了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学校育人环境明显优化,教育装备水平整体提高,后勤保障更加完备,农村教师待遇逐步提高,学校育人功能和办学品位全面提升。加强校园环境卫生建设,加强学区(联合体)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创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规范办学行为等多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增强了教育社会效益。通过广泛宣传,“全面改薄”工作引起了全社会关注,特别是实施后,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了明显提升,学生流失现象得到遏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经过努力,我省2015年有30个县(市、区)顺利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在推进“全面改薄”的过程中,我省各地也深深体会到:
政府统筹是基础。省、市、县各级政府确立了“政府主导、统筹规划、部门协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思路,政府切实承担起了全面改薄的责任,把改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紧紧抓在手上,在组织领导、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教育督查等方面都予以了全力保障。
部门联动是关键。在设备采购方面,市、县采购中心、工商质监局、纪检委和教育局协同作战,严格规范了采购程序,有效确保了采购设备的质量;在工程建设方面,县级建设局、财政局、发改局和教育部门和学校齐抓共管,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投标、统一质量监督监理,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三、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工作建议
受经济发展水平、学校办学基础等因素影响,我省“全面改薄”还存在和面临着一定困难:
一是由于国家层面没有出台统一的校舍建设类项目优惠政策,而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后期各种程序繁多、手续复杂、费用较多,影响各地项目实施进度。建议国家层面由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对学校改薄建设项目进行政策优惠。
二是受煤价等能源价格连续下跌影响,山西省很多地区财政运转出现困难,特别是山西省21个市辖区目前没有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地方对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支持力度有限。建议国家在对中央级“全面改薄”专项资金安排中,对山西等财政薄弱省予以倾斜。
四、2016年工作要点
根据项目规划,我省2016年计划投入159290万元(其中:中央薄改计划专项资金106001万元,其他中央专项资金641万元,省级支持资金21627万元,市级支持资金5171万元,县级支持资金25850万元)为项目学校建设校舍394552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212026平方米,生活用房155241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27285平方米);购置图书2323571册;购置计算机48814台;购置价值约43267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课桌凳146967套和学生用床41473张。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任务如期完成,我省根据2015年12月底全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交流会议精神和全国改薄办要求拟定2016年工作要点为:
1、及早安排部署。计划在1月份召开2016年项目县工作安排会议;3月份召开2014、2015年项目县督导工作部署会,确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高标准接受国家督导检查。
2、完善办学标准。在既定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并报省政府审定,使各地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学校应该建成什么样子,做到心中有数。
3、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借鉴以往寄宿制工程、校安工程等项目的成功做法,探索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积极研究制订校舍建设类项目优惠政策,本着“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的原则给予减免优惠。
4、加大信息公开。利用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各种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将“全面改薄”有关政策、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项目规划、实施进度、督导督查督办情况、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等各种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5、强化督查力度。继续坚持双月通报、定向调度和约谈等制度,对各地项目实施进度定期通报,并对进展滞后的项目县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试行包干到县、责任到人机制,不定期深入项目县实地指导工作。抓好国家《专项督导办法》具体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做好省级督导,将“全面改薄”列入年度专项督导重要内容认真部署,研究制定专项督导具体实施方案,逐级建立健全督导体系,定期开展实地督导,确保在2016年年底校舍建设竣工率和设备采购率均完成规划任务的50%以上。
6、进一步完善制度。适时推进第三方评价工作;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五、地方先进经验及典型做法
我省一些市县在组织领导、经费筹措、项目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
古交市“全面改薄”项目办公室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定期组织责任督学对在建工程进行督查,并将“全面改薄”的规划和进展情况等通过政府网站、市电视台、媒体等方式向教育系统及社会公示,将国家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教育公平的好政策广泛宣传,深入人心。
和顺县聘请园林、文化等部门专业人士组成专家队伍对辖区内学校校容校貌建设工作逐校规划、设计,做到“一校一案”。
昔阳县在原先规划投入基础上,县级财政在校舍建设项目及设施设备项目分别追加资金1043万元和354万元,有力保障了办学条件的改善。
浑源县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基础数据管理等措施,对每所学校的建设内容和项目实行动态监控和全程管理,并建立了工程质量目标责任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控制了工程造价,提高了投资效益。
在设备采购项目中,永济市制定了货物验收报告单制度,由分片领导,局包校人员,校长,保管人共同签字,有效保证了购置设备的质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