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重庆市2015年全面改薄工作总结

2016-03-08 来源:督导办收藏

  2015年是“全面改薄”推进之年,根据国家和重庆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认真筹划部署,严密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全国“改薄办”《关于报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5年工作总结的通知》(全国改薄办函〔2015〕13号)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进展情况

  (一)总体进展

  自2014年全面改薄工程实施以来,截至2015年12月底,累计统筹安排各项资金36.4亿元(其中中央专项14.5亿元、市级专项9.5亿元,区县财政资金12.4亿元)。新改扩建校舍类项目面积111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地项目面积211.6万平方米,购置图书项目598万册、课桌凳46.5万套、计算机6.77万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912套、教学设备项目2354个、仪器设备67.7万台件套、六大功能室器材71.4万台件套、宿舍设备62.7万台件套、饮水设备3832台套等,建设网络多媒体教室建设1270间、达标实验室建设1361间,累计完成义务教育教育薄弱学校校舍改造规划任务的30.14%,完成教学仪器和生活设施配置任务的53.08%。

  (二)中央专项资金项目进展情况

  1.2014年中央专项资金。

  下达我市2014年中央专项资金7亿元,计划新改扩建系校舍面积16.56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地45.69万平方米,购置生活设施21.7万台件套、图书119.3万册、课桌凳24万单人套、计算机及教学仪器设备13.55万台件套。截至2015年12月底,校舍开工面积为16.56万平方米,完工16.31万平方米,完工率为98.49%;室外运动场已全部完工;设备采购项目已全部完成。

  2.2015年中央专项资金。

  下达我市2015年中央专项资金7.5亿元,计划新改扩建系校舍面积22.93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地49.61万平方米,购置生活设施4.8万台件套、图书103.3万册、课桌凳2.75万单人套、计算机及教学仪器设备93.06万台件套。截至2015年12月底,校舍开工面积20.36万平方米,完工12.61万平方米,完工率为55.01%;室外运动场开工面积45.34万平方米,完工28.15万平方米,完工率为56.74%;设备采购项目, 生活设施完成4.56万台件套、完成率94.66%,图书完成91.63万册、完成率88.73%,课桌凳完成2.75万单人套、完成率100%,计算机及教学仪器设备完成77万台件套、完成率82.74%。

  二、工作举措

  (一)建立健全推进机制

  “全面改薄”建设内容多,涉及的部门多、环节多,必须加强各级政府的统筹,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我市建立了“全面改薄”三项工作机制。

  一是统筹协调机制。市和区县均成立了“改薄工程”领导小组或协调小组,建立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教育部门牵头,负责协调管理工作,提出有关政策措施建议,安排年度实施计划;财政部门负责资金保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及时为相关项目立项;国土部门负责落实中小学校建设用地;建设部门负责基建项目质量安全监管。

  各区县出实招,办事实事,如云阳县教育、发改、财政协调统一,提前半年安排项目前期手续;巴南区政府主要领导8次现场办公指导加快学校建设进度,区人大、区政协5次组织代表委员现场调研,区发改、财政、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协调解决学校建设问题178个,区监察和审计部门提前介入,对项目申报、工程进展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永川区政府回购学校周边的14宗92余亩闲置粮站土地划拨为教育用地,区教委审计室配合区审计局定期对项目学校工程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杜绝与工程建设无关的费用列入项目支出的现象发生;万州区由区教委牵头,联合各部门,对手续办理实行统一打捆办理。

  二是“绿色通道”机制。各区县将“全面改薄”作为重点项目优先保障,制定并落实“全面改薄”相关保障政策,积极减免中小学校舍建设有关收费,实行“一站式办公”、“并联式审批”等工作机制,加快行政审批和项目推进速度。

  长寿区将“全面改薄”校舍类项目全部实行代建制管理;巫山县为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彭水县采取县教委统一办理前期手续;涪陵区采取“一站式”审批,严格执行学校建设的优惠政策;巴南区、石柱县、秀山县等区县减免教育专项工程建设的相关费用;永川区学校所有建设项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城市建设配套费全免;荣昌区采用“并联审批”、“分类打捆”方式,高效推进项目建设手续办理;云阳县将审批环节由16个减少到6个,县国土、规划、建设、环保、消防等部门对教育项目实行并联审批。

  三是考核评价机制。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全面改薄”工作,几年来坚持把“全面改薄”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办好的25件民生实事,分年度下达项目实施任务,并将项目实施情况作为对区县和相关市级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涪陵区将“全面改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区级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的年终目标考核内容。长寿区将“全面改薄”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定期督查,专项考核,结果与学校年度考核、评优评先、干部任免等挂钩。铜梁区建立督查通报制度,与项目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督查结果纳入项目学校年度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与学校评优评先指标分配挂钩,与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分配挂钩。璧山区抽调专职督学组成督查组,对所有建设项目不定期的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

  (二)切实规范项目实施

  全面改薄”工作量大面广、头绪复杂,必须在加强资金保障的基础上,严格制度要求,明确操作规范,强化分类指导,确保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完成。

  一是加强统筹资金。保障资金投入是完成“全面改薄”任务的前提,重庆积极统筹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农村初中、重点民生寄宿制学校建设、市县两级财政等,并积极争取社会资金,确保规划库内每个项目都能有相对确定的资金来源。项目实施2年来,全市“全面改薄”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6.4亿元(占总规划88亿元的41.36%),其中中央资金16.2亿元,市级投入9.9亿元,区县投入10.3亿元。

  二是严格实施规范。市级出台了校舍建设管理办法,土建项目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出台了设备采购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国家、市级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和纪律要求;出台了资金管理办法,细化招投标活动廉政风险防控措施,所有招投标工作都要公开公正地进行,保证有资质的单位公平参与,严格资金支付程序,减少中间环节和现金交易,严防“暗箱操作”。建立了市级项目信息库,清单明确到每个区县、每个学校、每个项目,确保项目建设、设备采购和资金使用情况可检查、可监控、可考核。

  三是加强分类指导。在“聚焦薄弱,保障基本”的基础上,结合 “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调动各区县的积极性,确定各区域改善办学条件的标准和重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坚持“兜底线”原则,实现所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城市发展新区坚持“标准化”原则,实现所有学校办学条件全面达标;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以率先实现“现代化”为目标,高标准推进办学条件改善。在“全面改薄”工程推进过程中,分城市圈、渝东北、渝东南3个片区组织召开现场会,树立同类别区域的标杆,认真总结、及时宣传推广各地的好做法,加强同类别区县的经验交流和工作指导。

  项目实施2年来,各项建设按进度计划推进,已销号规划库内的校舍建设面积111万平方米、运动场地197万平方米、图书598万册、计算机6.77万台、多媒体网络教室1.27万间、达标实验室1361间、课桌凳19.3万套、数字教育资源779套、饮水设备2236台(套)、学生生活设备62.7万台件套、教学仪器设备116万台件套、六大功能室器材71.4万台件套。此外,建成教师周转宿舍12768套,为10.4万名乡村教师发放岗位生活补助,市级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6万人,为4万名中小学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三)全面加强管理监督

  健全“全面改薄”监管机制,加强督导检查,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常态化的监督,是“全面改薄”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一是加强过程管理。坚持“全面改薄”实施进度月报制,每季度全市通报一次建设进度,并发至区县党委、政府;按照工程实施时间节点,召开调度会、推进会。在2015年4月2日,市政府召开了2015年全面改薄推进工作视频会议,总结2014年工作,布置2015年工作;2015年5月15日,召开“全面改薄”工作布置会,明确2015年建设任务;加强督查督导力度,将形象进度和资金拨付进度纳入义务教育均衡评估过程督导,作为开学检查的重要项目;主动协调审计部门介入,跟踪审计“全面改薄”实施情况。

  各区县也积极举措,云阳县建立领导干部包片和项目进度每周跟踪,纳入县人民政府定期督查,对进度滞后的校长约谈;开县落实项目倒排工期制、月报制和项目通报制,每月13日和27日报建设进度,县教委每月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通报;永川区成立以区教委纪检监察室、计财科和区技装中心人员组成的项目设备验收小组,进行全过程跟踪;秀山县实行建设项目手续周报制度;石柱县采取教委领导、科室干部分校联系督察项目进度质量,建立全面改薄工作旬报制度,设置档案资料专柜;合川区建立教育建设项目每周现场督查、双周工作例会、每月通报进度等工作机制;綦江区教委纪检监察室每个月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对推进不力的相关科室及学校进行通报约谈。

  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管理。建立了“全面改薄”数据报表系统,不仅高效完成数据填报、审核、汇总等工作,也实现对各个项目建设情况的动态管理;建立了设备采购“二维码”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采购设备管理“全覆盖”。截止2015年12月20日,全市通过二维码管理平台录入 2706 条采购信息,2558条采购审核通过;录入设备采购额度8.35亿元,其中中央5.23亿元、市级2.41亿元,区县级财政资金0.71亿元。

  三是加强信息公开。通过全市“全面改薄”信息网,公开公示市和区县建设规划、年度资金安排情况、工程建设进度、集中采购、公开电话等信息;各区县也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监督,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暖民心、顺民意,营造了全社会共同监督、共同关心支持“全面改薄”工作的良好氛围。截至12月底,我市“全面改薄”信息网登载市和区县工作信息336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渝北区在当地教育部门网站及主流媒体公开项目建设的任务内容、进度安排、责任主体、监督方式等信息;荣昌区邀请区电视台、区报社加大“全面改薄”项目宣传报道力度;梁平县在县公共资源交易网、梁平手机报、梁平报、梁平电视台、梁平教育网等各种媒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报道工程建设的相关信息;酉阳县为加大宣传力度,出台奖励政策,将学校在重庆市“全面改薄”工作信息网上刊发的改薄工作的信息,按市级媒体对待,给予1-5分积分,并纳入年底乡镇学校年终宣传考评和县教育系统优秀信息宣传先进集体和个人评定。

  四是开展绩效评价。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要求,我们委托市教育评估院对“全面改薄”工作开展绩效评价,2014年度现场评估共抽样学校242所、项目1238项、资金43697万元,分别占实施总数的7.14%、10.73%、39.72%。通过评估,总结经验,找准差距,提出建议,促进了工作。为“全面改薄”工作管理和决策提供主要依据;我们也将绩效评价结果为中央和市级专项资金的分配依据(占总额度的10%,1.3亿元),促使区县、学校重视配置设备设施的使用,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相关工作情况在《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12日刊载。

  (四)着力提高使用效益

  各级政府投入大量“改薄工程”经费,花钱必须问效,发挥“全面改薄”项目最大的使用效益。在此方面,重庆重点抓了三件事。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音体美、信息技术、实验课、综合实践课等学科为重点,近几年每年新补充全市中小学教师8000名左右;同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强教师操作技能全员培训,保证新添置的设施设备教师会用、爱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云阳县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新进教师551人、518人,补充到缺编薄弱学校,加大艺体教师配备,广泛开展支教、走教和学校艺术节活动,农村教师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问题得到缓解。

  二是加强课程建设。全面开齐开足课程,加强实验课、综合实践活动课、音乐、美术、体育、健康教育等课程建设,大力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功能室等设施设备课外向学生开放,让学生用起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彭水县坚持硬件与软件同步建设,为全县中小学配备优秀教育软件和其他基础性教学软件,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满足教学及学习过程的多样化、社会化和主体化,有力地支持和保证师生的创造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三是加强配备仪器设备培训和应用。荣昌区技装中心多次开展计算机、功能室应用培训会议,并组织对各学校的功能室、计算机室使用、记录情况进行检查。忠县在各功能室和信息技术设备安装到位后,先组织学校分管领导和设备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回校后要求进行校本培训,保证相关教学人员人人会用;通过安装的信息技术班班通使用监控软件,每月统计使用情况通报全县,其结果作为学校年终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

  三、实施成效

  (一)极大缩小了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在2015年,我市重要解决薄弱学校住宿、食堂及厕所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农村薄弱学校、村小、教学点、寄宿制学校重点予以倾斜。20项底线要求中, D级危房消除率、课桌椅配齐率、寄宿学生床位率、旗杆旗台设置率等4项达到100%;教室和宿舍内外墙面平整、教室采光照明、黑板配备、新增图书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正版图书、消防和应急照明设备配置、校园摄像头和报警装置安装等6项基本完成。根据2105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初中和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为11.58平方米、9.01平方米,分别较2014年增加0.61平方米、0.04平方米,增长5.56%、0.45%;初中和小学生均图书册数为16.92册、14.53册,分别较2014年增加2.54册、1.74册,分别增长17.66%、13.60%;初中和小学教育教学设备值分别为1267.08元、1077.12元,分别较2014年增长202.89元、211.08元,分别增长19.07%、24.37%。在2015年,涪陵区、北碚区长寿区、大足区、璧山区等5个区通过国家督导认定,全市累计有15个区县达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县标准,全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完成率达到38%。

  (二)提升了教育整体水平。通过改善薄弱学校教学环境,统筹实施基础建设、教学设施配套、生活设备保障、教育信息化、校容校貌等建设,全面提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学校育人环境明显优化,教育装备水平整体提高,后勤保障更加完备,农村教师待遇逐步提高,学校育人功能和办学品位全面提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创建特色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成就感和愉快感,提供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学条件,让学生和家长满意、放心。

  (三)增强了社会效益。通过广泛宣传,深入实施,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了明显提升,学生想上学、读好学,家长、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全面改薄”工作取得的成效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项目进展不平衡。因土地征用困难(特别是县镇扩容学校),前期手续办理慢或前期工作不充分,部分山区学校地质复杂,多次地勘、设计等,造成部分土建项目迟迟无法动工。个别区县对设备采购设置歧视性条款,投诉多,多次流标;部分教学设备缺乏权威部门标准的参数,容易形成唯一性和指向性强,质疑或投诉多等。

  二是城镇学校扩容压力大。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区、中心场镇面积逐年扩大,人口迅速集聚,而县城及场镇所在地学校发展却比较滞后,尤其是中心场镇所在地小学和县城初中、小学就读矛盾十分突出。部分学校生均占地和建筑面积指标不达标,征地扩容困难,区县大班额现象难解。

  三是师资结构仍不够均衡。教师总额不足,缺编严重;乡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断层形势严峻;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音体美等专职教师紧缺;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

  五、2016年工作要点

  (一)守住底线扎实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一是坚守规划进度底线。将项目目标按照“一县一策”“一校一案”的标准,细化到各规划学校和年度,切实保障工程进度。在2016年计划统筹资金18.8亿元,计划累计完成全市义务教育教育薄弱学校校舍改造规划任务的50%,完成教学仪器和生活设施配置任务的60%。

  二是坚守项目管理底线。继续做好全面改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所有项目学校建设进度的实时、全程、动态监控。坚持项目月报、季度通报、现场推进会等形式,督促工程进度;通过开展专项资金审计加强资金管理;按照国家《专项督导办法》认真开展自评工作,发现问题促进整改;通过绩效评价检验完成的效果;通过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坚守项目质量底线。项目质量是“底线”,更是“红线”。始终将质量放在监管的重要位置,围绕涉及、施工和验收等关键环节,强化过程管理,扩大审计范围,规范工程质量。制定全程质量监管责任制度,从严管、从头管,让每个项目、每个环节都有责任人和监护人,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要求,做到有案可查、有溯可追。严格落实分段式验收制度,工程完工一段、验收一段,切实保障工程各阶段质量,有效杜绝隐患的存在和发生。

  四是坚守纪录要求底线。全面改薄的项目,少则几万元、多则过千万元,资金量大,监管措施务必要严格到位。要按照阳光透明、公开公正的原则,切实落实“三个坚持”,第一坚持程序合规,严格按程序进行招投标建设,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徇私乱纪。第二坚持监管有力,主动接受工程监管、财务审计,保障资金的精准投入和高效使用。广泛接收社会监督,通过报刊、网络、广播电视进行公开公示,确保工程干干净净。第三坚持财经纪律,财支出、款项支付坚决完善财务手续,特别是项目专项资金不得挪用、截留。

  (二)坚持分类指导,进一步提高针对性。

  立足基本实现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手段现代化的目标,探索整体推进标准化建设。一是对尚未达到基本办学条件底线要求的地区和学校,特别是教学、生活设施条件不能满足基本需求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重点是“补短板”,切实把全面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这项工作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抓紧消除存在的基本办学条件突出问题。二是对已经达到基本办学条件底线要求的地区和学校,重点是“达标准、上水平”,不仅办学条件“硬实力”要提升,办学条件“软实力”也要加强。把妥善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保障师生安全作为重点,在办学条件方面提升一个档次,上升一个水平。

  (三)抓重点任务,进一步提高有效性。

  一是要督促按照项目规划落实资金,严格经费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二是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督促各地和学校配齐配足基本教学设备设施,全面改善学校生活条件,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同时实现学校布局科学合理,超大班额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学校宽带网络、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稳步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师生共享;乡村教师资源配置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能力稳步提高,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正常开展等。

  (四)注重关键环节,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全面改薄工作涉及诸多环节,有些环节对全面改薄工作的成效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是督促各区县(自治县)进一步完善项目规划,进一步明确项目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实事求是地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保每年都有清晰的阶段性成果,使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积极统筹中央、市已经安排的相关项目和资金,不得将资金、资源向少数优质学校集中,打造“豪华校”、“重点校”。

  二是充分发挥“全面改薄”协调小组的作用,就改薄中遇到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开展调研,加强协作,寻求解决的办法,为基层的工作排除政策障碍。督促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把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列入各级政府民生工程推进实施。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打包”审批,缩短审批时间。积极争取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对项目建设涉及的政府性基金和经营服务性收费,本着“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的原则给予减免优惠。

  三是充分发挥效益,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花钱必须问效,要发挥最大的效益。校舍竣工了,仪器设备入库了,要及时投入使用,不能让功能室闲置,不能让仪器设备躺在库房里睡觉。在加强音、体、美、信息技术、实验课、综合实践课等学科教师配备和进行操作技能全员培训的同时,继续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功能室等设施设备课外要向学生开放,让学生用起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演示分组实验课、综合实践活动课、音乐、美术、体育、健康教育等课程的开设,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体质健康水平。

  四是强化督查力度,建立起定期督查制度,采取监察、审计、督导等部门联合检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明察暗访,通过政府聘请具备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监督检查等方式,对工作实施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常态化的监督,形成公正、合理、高效的监管机制,保障工作进度和成效。同时强化督查整改,对督查发现的问题不遮不掩,及时整改到位,对贪污、挪用、截留资金以及举债建设等违规违纪问题要“零容忍”,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五是将绩效评价工作贯穿于我市“全面改薄”工作始终,运用科学、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开展项目管理、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效益等多种因素进行客观绩效评价;对2015年度实施绩效评价的重点在实施进度、建设规范、资金拨付等;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分配因素之一,让工作开展得好的区县真正得到实惠。

  六是督促各地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要督促施工单位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定期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施工现场要将教学区和施工区相隔离,实行全封闭施工,并设立隔离警示带,画出警示线。要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提高项目学校教室、学生的安全防范意思和自我保护意识。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