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谦六乡大习允小学的教学点。(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摄)
大山里的孩子在家门口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摄)
日前,记者来到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采访,汽车在一座不知名的大山山道上蜿蜒起伏攀爬了许久之后,山顶上一面鲜红的国旗映入眼帘,那里有一块不大的平地和一棵百年大榕树,一所没有围墙的小学建在上面。准确地说,那里是澜沧县谦六乡大习允小学的教学点。
澜沧县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数量到质量、从普及到优化的历程。20世纪70、80年代中期小学进寨子,初中到大队落户,90年代逐步进入了集中办学道路。1995年,全县共有中小学796所,到2012年全县中小学集中到了199所,17年间学校数量减少了597所。在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和调整中,当地教育部门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宜并则并的办法,有计划地推进集中办学进程。撤并校点充分听取当地群众、学生家长、村民委员会和乡(镇)党委政府意见。坚持“四个不撤”:一是群众意见大,工作做不通的不撤;二是距离远,交通条件不好的不撤;三是学校扩容不了,食、宿、学条件受限的不撤;四是生源较多的不撤。
澜沧县谦六乡大习允小学的教学点是陆续由周围3个教学点合并而成,澜沧县教育局局长李天宏介绍说,由于这里距离中心小学路程太远,路也不好走,县里从实际情况出发决定暂时保留这个教学点。该教学点有94名学生和4名男教师。作为校舍的平房已经成为D级危房,为了保证师生安全,在空地上新建了两座板房,分别作为教室和学生宿舍。
汉族教师李向京54岁,在这个教学点上已经工作了十多年。由于他会做饭,他就承担起为住校学生做饭的任务。由于教学点地处偏僻,与外界联系很少,28岁的拉祜族校长李和涛已成了大龄青年,至今还没有女朋友。虽然在老家找到女朋友的35岁拉祜族教师李永新,因为长期在山上工作,与女友也是聚少离多。33岁的拉祜族教师陈远斌总是调侃地说:“我是有媳妇了,可是有家不能回啊!”陈远斌的家距教学点有120多公里。
由于学校地处山顶,没有水源,日常师生的生活用水就是一个大问题。校长李和涛说:“学校要雇拖拉机从山下拉水上山,每车要支付100元的费用。我们的老师也有自己的妙招,在屋檐下自己动手制作雨水收集装置,收集到的雨水作洗漱使用。”为了贴补师生的生活,几名教师还在学校后面开垦了一片荒地,但由于缺水种不了蔬菜,只能种些玉米等抗干旱的作物。
上午下课后,孩子们三三两两回到宿舍拿着碗在食堂门口排队等待打饭。孩子们的午饭是一荤一素两菜一汤和米饭,所有饭菜随便盛,直到吃饱为止。校中的大榕树下聚集了众多的学生,枝繁叶茂的这棵百年大榕树下成了学校天然的餐厅和活动场所。四年级的拉祜族学生王扎母说:“学校的菜里每天都有肉。”
李向京介绍说:“由于‘两免一补’和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住校的学生一日三餐都是免费的,走读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一顿免费午餐。”
吃过饭后,老师催促学生到宿舍午休。宿舍用的都是高低床,每组上下床安排一个高年级和一个低年级的学生使用,这样便于高年级的学生照顾低年级的学生。老师们把每间宿舍都要检查一遍,把学生的鞋子整理好。李向京感慨地说:“在这样的教学点上,我们是既当‘爹’又当‘妈’呀!”
下午上课了,板房教室内传出学生们的琅琅读书声。在这些教师的默默坚守下,小小教学点承载了山民的希望和孩子们的未来。(记者 修伯明 摄影报道)
教学点条件虽然艰苦但教师治学依然严谨。(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摄)
对于从山下运来的生活用水师生们格外珍惜。(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摄)
榕树下,一根皮筋掀起孩子们阵阵欢声笑语。(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摄)
天地间,孩子们在享受阳光体育给予的快乐。(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摄)
新建的板房成为学生的宿舍。(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摄)
教学点前的一棵百年榕树成为学生休息纳凉的好地方。(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摄)
课余时间,学生们开垦校园周边荒地的劳动。(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摄)
会做饭的教师成为教学点的“伙夫”,不会做的也来搭把手。(中国教育报记者 修伯明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