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前,教师再次帮助学生核对个人信息。
第一场考试结束,天全中学一名考生自信地走出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考点。
6月7日,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碧空如洗、阳光明媚,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在宝兴县中学考点如期举行。早晨8点过后,该校192名应届高考考生陆续来到考点,现场看不到学生家长前来送考生,只有老师们在给将要走进考场的学生加油。而考生们则以轻松、自信的心态迎接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挑战。8点30分,考生开始有序地进入考场,考场工作人员认真核对考生准考证,进行安全检查……8点45分,192名考生全部入场静候考试开始。
与此同时,距宝兴县数百里之外的成都同样是晴空万里,微风徐徐,位于成都市区西部的两个考点里,一群考生的入场尤为引人注目,他们就是在成都异地参加高考的芦山中学和天全中学的高三学生。
对这两地的考生而言,刚刚过去的40多天将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记忆。突如其来的“芦山地震”彻底打乱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复习计划。
地震过后第五天,地处重灾区的400多名芦山中学和1100多名天全中学的高三师生整体转移到了西南财经大学爱心学校和成都师范学院复课。学生们挥泪暂别家乡和亲人,在成都继续为梦想而努力。
“这是我带过的学生中,表现最坚强的一届。”天全中学高三(16)班班主任杨晓燕告诉记者,受地震影响,学生差不多有两周时间无法安心学习,“刚来成都那会儿,孩子们状态并不好,不适应新环境,思念家人,对未来感到迷茫。”她和教师们都特别担心学生的状态会影响即将到来的高考。令她高兴的是,在成都师范学院的悉心照顾和多次心理疏导后,学生们坚强地恢复了震前学习状态,“一个个变得更用功了。”
而宝兴县中学的高三师生则在经历了是否原地复课还是转移复课的曲折后,最终因灾区道路受阻原因,于4月24日率先在当地复课。修建于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宝兴县中学,在芦山地震中,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经受住了考验,震后被专家鉴定为“可以使用”。
“但刚开始那一周过得非常艰难。”回忆起刚复课的那段日子,高三(2)班班主任徐兴志十分感慨。他说:“地震刚过,一切都还处于混乱状态,学生虽然身在教室,心却浮着,加之余震频发,学生们的情绪时有变化。”
复课当天,来自成都军区总医院和西华大学的心理专家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辅导;而这一个多月来,宝兴县中学的老师们克服各自家中的困难,坚持陪在学生身边,许多老师就在办公室打地铺,日夜守着班上学生。
渐渐地,学生的心态平复下来,开始投入紧张的复习。6月4日下午,记者在宝兴县中学高三教室的黑板上,看到不少学生抄写的关于“梦想”的话语。“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梦想,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能经历坎坷,依然前行;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能经历沧桑,信心不改。”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考虑到今年四川高考的特殊性,为尽可能降低地震对考生的影响,四川省招考委以“生源地为主体组考”要求,决定芦山、天全两地考生采取“异地组考”的方式进行高考,考点分别设在西南财大和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宝兴县中学学生就地参加高考,在外就读的宝兴籍考生在雅安雨城区第七中学参加高考。
上午11点30分,第一场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学生陆续走出考场。“勇士们,到这里来集合!”等候在考场外面的教师在招呼自己的学生。师生们相互击掌或相拥,老师边走边叮嘱着:“上午开了个好头,相信你们一定能圆心中的梦想!”(本报记者 樊世刚 刘磊 摄影报道)
考生有序进入宝兴县中学考点。
宝兴县中学考务人员工作一丝不苟。
灾区考生沉着应考。
宝兴县中学考生神情轻松。
天全中学高三班主任在考场外等候考试结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