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紧密围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大局 扎实推进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

――陈小娅副部长在第二次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上的讲话

2006年6月24日

《教育部通报》第20期

  教育部这次在贵阳市召开第二次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这次会议的任务是:进一步适应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学习参观贵阳市开展“三小”工程、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问题的经验,推动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更好地为促进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服务。昨天,我们现场参观考察了贵阳市在全市农村中小学开展的小伙房建设、小基地创业、小厕所改造的“三小”工程情况。刚才,贵州省副省长刘鸿庥同志、贵阳市市长袁周同志分别介绍了贵州省和贵阳市大力推进“两基”攻坚,加强农村教育的做法,贵阳市副市长王保建、清镇市市长以及新箩小学校长就他们推进“三小”工程建设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了大会交流。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次会议,是在去年云南会议之后召开的又一次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会议。教育部专门就这一工作连续两年召开现场会,充分表明了教育部党组对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高度重视,说明了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在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下,勤工俭学仍然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而必须??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大力开展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生活困难问题,对促进“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要求。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农村教育,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确立和巩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免一补”等重大工程和政策的实施,一些长期困扰农村义务教育的突出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决策已经显现出显著成效,为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差距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务院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明年这个政策要推广到全国农村,两年推行,三年巩固。这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乃至整个农村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新的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迎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好时期。我们还要看到,尽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突出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但是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中西部边远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依然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还远未得到根本解决。从农村学校层面来看,广大农村学生上学难,有两个较为实际的困难:一是农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很多农村孩子每天要步行十几里路才能到校,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孩子,上学路途更艰难;二是孩子在校期间面临着很多生活困难,由于学校离家太远,中午无法回家吃饭,不少孩子的午餐往往是冰冷的饭菜和难以下咽的干粮,有的甚至就是一个土豆,一块红薯。路途远、吃饭难,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完成学业的信心。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了一大批寄宿制学校,农村学生上学路远的问题有望得到基本解决,孩子们不用再每天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去上学。但孩子能否在进了学校之后得到基本的营养保证,能否健康成长,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建立,为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减轻农民教育负担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但解决农村学生在校生活困难、保证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的任务,在目前阶段还必须依靠我们教育部门和学校更多地承担起责任,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因地制宜地逐步加以解决。解决这个问题离不开中国国情,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开展因地制宜的勤工俭学,充分激发起农村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办好食堂、建好基地,为孩子们吃饭提供条件,切实降低他们在学校里的生活开支,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促进农村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关系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带着深厚的感情,扎扎实实地推进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

  二、认真学习贵阳市开展“三小”工程的经验

  贵州省委、省政府对教育事业十分重视,下了很大决心加快推进“两基”攻坚。贵阳市200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基”达标,为解决好农村学生在校期间吃饭、喝水等生活困难,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下,从2004年开始,贵阳市广大农村学校因陋就简、不等不靠、白手起家,实施了小伙房建设、小基地创业、小厕所改造的“三小”工程,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建成了656个小伙房、677个小基地,664个卫生厕所。全市农村学校通过创办小伙房,解决了离家较远学生中午“无热饭吃,无热汤喝,无热水饮”的困难,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小基地创收,补充了学校小伙房经费,减免了困难学生书杂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并使农村学校办公条件和教师待遇有所改善;通过小厕所改造,培养了农村孩子文明、卫生、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推进了农村学校文明建设。“三小”工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贵阳农村教育发展实际、有效解决农村学校和学生实际困难的新路子。贵阳市开展 “三小”工程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重视,真抓实干。贵阳市委、市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布局出发,把“三小”工程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将全面实施“三小”工程纳入了市委、市政府为全市人民所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并通过现场工作会的方式,对全市各区(市、县)“三小”工程进行了全面部署,落实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抓“三小”工程,亲历亲为,经常到农村中小学调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强化责任意识。如果没有贵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三小”工程是难以保证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

  二是在工作指导思想上注重“小、广、实”。在“三小”工程实施之初,贵阳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先行试点、典型引路、因地制宜、全面实施”的工作策略,在工作指导思想上注重了“小、广、实”。“小”就是结合农村学校基础薄弱的实际,在小字上下工夫,不贪大求全;“广”就是“三小”工程要遍及全市所有农村村级以上小学,做到一个不缺、一个不漏;“实”就是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把“三小工程”做实,做成让农村孩子受益、农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三是组织有力,多方扶持。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支持“三小”工程成为贵阳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识,形成了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实事求是地说,这件事情仅仅靠教育部门一家是做不好的,必须有党委、政府的协调支持和其他部门的联手协作。贵阳市农村学校的“三小”工程,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如:农业和水利部门积极帮助学校建设沼气池、小水窖,帮助培训管理人员;其他技术服务部门主动为学校开展“三小”工程提供信息资料,加强卫生防疫管理,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市、县、乡(镇)在工程建设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到2005年全市共投入资金900多万元,有效保证了“三小”工程的推开和运转。今年,市级财政还将安排200万元,各区(县、市)配套安排20―4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巩固和完善“三小”工程成果。

  四是有一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学校带头人。搞好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有一个能干肯干的校长是关键。学校办得好不好,学生生活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校长起决定作用。从云南和贵州的经验来看,那些勤工俭学开展得红红火火的农村学校,都有一位政治素质高、管理能力强、对农村教育事业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校长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学校领导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等不靠,带领广大师生养鸡养猪、种菜种树,办好食堂,改善办学条件,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才能使勤工俭学保持永久活力。

  贵阳市“三小”工程给予我们的启迪有这样几点:

  一是从细微之处抓落实,精心实施。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就是要狠抓落实。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远程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等,都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所??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我们就是要把这些重大决策落到实处,不贪大,不求全,实事求是,把工作做实,让老百姓满意。基础教育是大事,但基础教育工作却是由每一件小事组成的。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实,并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就是大事。贵阳市“三小”工程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三小”工程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具体,就是解决学生无热饭吃、无热汤喝、无热水饮,然后是文明卫生。这些事情都不大,都非常具体,但我觉得这些事情对于农村义务教育来说,就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是在贯彻教育方针。几年的功夫,600多个小伙房、600多个小基地、600多个卫生厕所,都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一个区一个乡抓起来的,最后解决了大问题。如果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后,全国各地都能像贵阳这样开展“三小”工程或其他形式的勤工俭学,真抓实干,解决学生的热饭、吃菜等生活问题,那么在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时,才真正做到了从细微之处抓落实。当前,国家的政策、资金都给了,各地就是要抓贯彻、抓落实,必须保证政府行为到位。不要再讲困难了,一定要想方设法解决落实到位问题。

  二是精打细算,精心管理。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为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国家给了很多钱,但如何用好?贵阳的经验,就是精打细算、精细管理。贵阳市“三小”工程启动时,市政府补贴每个学校5000元,其中3000元建小伙房,1000元建小基地,1000元修小厕所。5000元够不够?肯定缺一些,但是他们精打细算、艰苦创业,仅用两年时间,就在全市农村中小学把这件事情做成了。此外,白云区为解决学生中午喝上热汤,吃上热饭问题,学校请的都是临时工(经过严格挑选)。请一位临时工区政府补贴200元,不足部分小基地再补一点,大概每月300元,而且工勤人员还要帮助做一些小基地的工作。如果一遇困难和问题,就伸手要编制、要经费,我们教育部门能解决吗?贵阳市精打细算、精细管理的做法,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三是因地制宜,精心打造。贵州是一个不很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山多耕地稀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就是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贵阳市农村中小学却充分利用学校的边边角角、沟沟坎坎,能种葱就种葱,能种菜就种菜,既解决了学生用菜,又美化了校园。他们还采取多种形式租借农民土地(由乡政府出面),并委托农民进行种植、养殖,收益由农民和学校分成。这些形式都非常好,这就是因地制宜、精心打造。此外,贵阳市对全市农村中小学厕所的精心改造,不仅传播了精神文明,而且培养了孩子们文明、卫生、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据了解,有些地方学校的厕所,还谈不上卫生不卫生的问题,就连坑位都不够。一所学校教室不够,学生上下课可以错开,而孩子课间上厕所却是错不开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教育部门多年想解决没能解决的问题,而贵阳市解决了。贵阳市这种因地制宜、精心打造的做法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迪。

  贵阳市的实践充分说明,“三小”工程不是什么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它给农村孩子带来了温暖和快乐,给农村家庭带去了满意和放心,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国家级工程项目比起来,“三小”工程确实很不起眼,但却是当前农村学校办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的确确是“小工程、大事业”,而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的小事。只有带着对农村孩子的深厚感情,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让学生受益,才能将这项工作做实做好。

  三、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健康发展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任务也十分繁重。作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任重而道远,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近年来,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校长对勤工俭学工作重视不够,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忽视勤工俭学的倾向,开展勤工俭学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统一思想, “统一”什么?在新时期,尤其是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勤工俭学到底应该做什么?我们为什么连续地召开勤工俭学现场会?就是为了帮助农村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困难问题,从这个方面入手,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更好地推进教育发展。加强领导,“加强”什么?我认为不是简单的机构、编制、地位、经费等问题,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加强领导,就要像贵阳一样,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重视起来,亲自抓,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加强对学校勤工俭学工作的指导。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说到底,就是要做实事,就是要把这些实事往前推一步。

  二是一定要坚持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服务的方向。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服务,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服务。如果勤工俭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是服务教育、服务困难学生,不是和政府一起解决困难学生上学问题,而是变成创收行为,并把它做强、做大,做成企业,这就失去了公益性。有些地区服务意识不强,商业意识却很强,一要做事立马就要配齐一套东西,让学生交费,这就叫“吃”教育,有些时候不是别人“吃”教育,而是教育自己“吃”自己。失去了公益性,群众就不会领情,更不会满意,领导就不会关心和重视,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就不会帮助和支持。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教育部门抓勤工俭学,一定要把重点放到那些更加困难的农村地区和学校,在工作的着眼点上更加突出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实实在在地降低学生的就学成本,让学生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实实在在地保证学校运转、改善办学条件;实实在在地为农民群众减负,带来实惠。必须认识到,那种大规模办产业的勤工俭学不是我们提倡的方向。各级勤工俭学管理机构不能对学校勤工俭学活动下指标,不能参与经济活动、搞创收,更不能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乱摊派、乱收费。

  三是要切实加强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必须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确保安全。最近,陕西省发生了一起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因忽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致使131名小学生误食蓖麻籽中毒事件。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并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在组织学生开展此类活动中一定要严防发生类似事故。教育部对此极为重视,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勤工俭学和劳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安全工作的通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严禁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和危险的生产作业以及超过学生身体承受能力、有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劳动。还要切实做好学生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确保学生的用餐卫生与安全。

  四是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开展勤工俭学不可能统一模式,必须坚持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切忌搞“一刀切”,下达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和进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当前,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要以发展多种形式的种植、养殖和农副业的校园和基地经济为主,学校种什么、养什么、生产什么,都要结合当地实际,先从小事、易事、局部做起,不因小而不为,不因困难而止步,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符合当地特点的发展之路,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才能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五是积极有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农村学校勤工俭学工作是一个大事业,要做好这个事业,不能走老路子,不能靠推销商品、教具、饮用水、校服等方式提成创收,这是没有生命力的,政府也不会支持。做好勤工俭学事业,光靠我们自己是不行的,必须依靠党委、政府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要做什么?要出好主意,找准位置,抓好实施。有为才能有位,只有积极主动做好工作,把位置摆正,把工作着眼点摆正,我们的地位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否则勤工俭学工作就会非常困难。这件事情不是靠简单的明确体制、增加机构、提高级别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好的前景,广阔的空间,是需要通过主动工作做出成绩创造的。

  同志们,勤工俭学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和特色之一,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必须长期坚持。面对新形势,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共同努力,坚定信心,做好工作,为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和“普九”巩固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