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
编者按:为了建立并规范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反映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和发展趋势,交流工作经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简称:信推办)创办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简报》,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
天津:以信息化支撑高中新课改,破解选修课师资短缺难题
2006年,天津市作为首批试验区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为解决选修课程师资短缺难题,市教委于2008年启动了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建设项目:利用网络优势,建立空中课堂教学平台;选择全市优秀师资,将选修课程内容制作成远程学习资源,上传到平台上;学生可在本校或家中登录网络,跨校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在线完成选课、学习、答疑、测试、评价和记录学分等教学过程。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天津市建立了覆盖全市所有高中的远程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集中全市优秀教师、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了选修课程资源体系,解决了高中选修课程资源不足的突出矛盾;利用远程方式实现了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
目前,空中课堂项目平台已拥有全市优秀教师录制的精品选修课程62门,总课时达1700多节,讲稿资源1500个,试题1.5万道,试卷1300多套,基本实现了对选修I课程的全覆盖。学生满意度达81%。
2010年,天津与云南省达成合作协议,将空中课堂平台和资源一并在该省推广使用;2011年,空中课堂又在新疆和田地区成功着陆,打造了教育援疆新模式。
(供稿:天津市教委)
湖南:创新企业参与机制,以信息化实现职教“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
近年来,湖南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探索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推动了职业教育深刻变革。
一、企业投资搭建平台
世界大学城网络系统平台是由企业投资开发的云服务平台。该平台使用Web2.0和云计算等技术,采用服务器集群架构和汇聚层建设方式,将数据中心建在国家骨干网上,使用快捷方便。
二、院校按需购买服务
从2010年开始,湖南省按照“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的建设目标,在世界大学城网络系统平台上,建设了以“职教新干线”为引领的省职业教育网络学习互动交流平台;构建了符合省职业教育应用、资源共建共享和实名互动的数字化学习与管理网络体系。
从2010年开始,湖南省职业院校以自主购买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服务的方式取得其使用权。省职业院校根据需要,以优惠的价格,通过签订协议,从该平台购买用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网络空间,并与“职教新干线”进行链接,按标准缴纳平台出、入口带宽和个人空间租用费;不需购买服务器,就可以使用该平台提供的服务,极大地节省了建设资金。
平台网络空间通过实名管理,有效解决了网络安全监管问题。
目前,已建设机构平台161个,其中管理类平台4个,教学类平台157个;师生个人教学或学习空间30多万个。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视频录自真实环境,是典型工作案例,使边远地区和农村职业院校学生也能看到现代企业的工作场景。
三、资源建设人人参与
世界大学城网络服务系统采用框架式结构,用户可随意增减、调整栏目设置,具备视频教学、即时通讯和社区交友等功能,为人人参与资源建设提供了条件。
依托该网络平台,省教育厅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开发了网络课程300多门,视频2万多个(包括省投入100万元录制湘绣大师刘爱云和湘菜大师许菊云等十多名技能大师的技艺视频),为企业专家和技能大师建立空间8500多个,将他们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技能绝活拿出来与职业院校师生共享。
广大师生依托教学或学习空间,已上传视频20多万个,文章500多万篇;交流互动帖子2000多万个;文章浏览8000多万次,视频浏览260多万次。
此外,湖南省还开发了省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和毕业生电子注册系统、专业设置与分级评价系统等十多个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
(供稿:湖南省教育厅)
湖北:围绕教育管理信息化,引领管理方式现代化
湖北省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总目标,即打造网上湖北教育,以湖北教育信息网(e21网站)为全省教育总门户,统一决策管理、规划标准和域名形象。
一、整合业务管理平台,优化教育管理模式
湖北省通过e21网站的统一平台,开发建设了38个业务管理系统, 优化整合了教育管理业务流程。
(一)利用招生信息平台,2002年,在全国率先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实现了全过程信息公开,保障了招生公平。
(二)利用考试管理系统,实现了高考报名、资格审查、身份认证、考场安排和成绩发布等网络化管理。
(三)利用中小学学籍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全省800多万名中小学生学籍网络管理。可全程监控每一个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学业状况,监控每一个学生升学状况;量化考评各县市学生择校激烈程度;与省公安厅人口身份信息对接,有效避免了各地各校虚报学生人数。
(四)利用全省高中课程改革网,全省120万名高中学生、8万名高中教师和约5千名各级各类管理者共同参与其中,形成了一站式服务、动态式管理、开放式参与和形成式评价的网络管理模式。
(五)利用远程视频收视系统,使全省中小学生同上一堂课、全省中小学教师同开一个会成为可能。2011年10月8日,全省4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通过设在各地中小学的1.2万个分会场同步参加了全省中小学“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推进会。
二、构建教育信息动态直报系统,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为提高管理效率,即时掌握学校办学情况,湖北省建立了数据直报系统。
自2010年以来,有60多万名普通高中学生和教师,通过平台反映学校课程实施、学业负担、复读生招收和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决策依据。
2011年,湖北省通过直报系统,实现了全省幼儿园建设和非法办园治理进展情况每月一报。
2011年9月,财政部和教育部组织学前教育项目申报,湖北省在一周时间内完成了六大项目的申报任务,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创新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为了动态监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展,全面科学评价学生学业水平,湖北省实现了对每个普通高中学生的全过程评价。
(一)建立普通高中学生修习状态网络监控评价机制。严格监控每一个学生的修习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学分修习和体质健康达到了国家要求,学校才给他们颁发毕业证书。
(二)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课和信息技术课网络评价机制。学生达到了规定要求,才能获得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和学分。
(三)建立学校课程实施水平动态评价机制。每年对600多所普通高中课程开设实施动态评估,评出等级,向社会公布。
(四)建立普通高中诚信评价学生制度。对普通高中针对学生开展的综合素质评价、学分认定和体质健康检测等情况进行诚信评价,每年进行一次;授予评价学生不弄虚作假的学校诚信学校,并向社会公布。
(供稿:湖北省教育厅)
新疆:教育信息化助力双语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
新疆主要发展三条教育信息化链路,促进双语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
一、有线电视链路
从2006年起,经过多方协调和资金投入,在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昌吉市和阿克苏市原有的基础上,新疆教育电视台实现了对全疆12个地、州中心城市的电视节目有线传输覆盖。
二、卫星数据广播链路
2004年2月28日,新疆教育卫星宽带网正式开播。
7年来,该播出平台用维、汉两个语种,在两个视频、一个文件频道播出教学节目和课件;日播出节目总量达11个小时以上,每年播出教学资源总量为3000小时左右;使全疆中小学师生以及农村党员干部能够共享优质教育和教学资源。
2011年,新疆教育卫星宽带网的《民语直播频道》、《综合视频频道》和《文件频道》共计播出各类教育教学资源节目5450小时(约合490.5G)。
三、互联网链路
自治区教育厅与新疆电信公司签订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协议,农村中小学通过该公司提供的ADSL方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享受其每月15元的优惠包月服务。
2007年,自治区教育厅投入300多万元,建设新疆远程教育网门户网站和传播平台,集新闻宣传、知识传播、资源储存、课堂教学、教师培训和远教管理为一体,直接为中小学校服务。
设在该网上的双向视频系统在全区建立了15个中小学教学直播课堂、500多个直播听课点和1500个在线点播点,使15个教学直播课堂的播出与全疆部分模式二和所有模式三学校能够共享名师授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资源互联互通。
(注:模式二、三系指农远工程的实施模式。农远工程根据我国农村教育实际情况,确定了三种实施模式,分别为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三:计算机教室。)
(供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