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中国:一个在全球竞争中崛起的巨人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

  【编者按】最近,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由哈佛商学院战略与竞争力研究所所长Michael E. Porter教授领衔撰写的《2008~200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报告原文共500多页。现将中国专栏的有关内容及相关排名摘要整理如下,供各位参考。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9.7%的GDP年均增长率,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多样化方面迈出了令人瞩目的步伐,同时贫困人口减少[1],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2007年中国的GDP估计达到3.3万亿美元[2],这一巨额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最大经济体之一,并成为世界经济的关键推动力。其本土公司能得到的市场(国内和出口)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得以形成超大规模经济和高效收益。

  在2008-2009年全球竞争力指数(GCI)排名中,中国位居第30名,比上一年上升了4名,进入全球最具竞争力的30个国家行列,在经济发展上远远超过金砖四国(BRIC)中的印度(第50名),俄国(第51名)和巴西(第64名)。

  但是,考虑到维持其快速增长和价值链的升级,这一显著的成绩并不能掩盖中国在保持其竞争力时面对的挑战。当财富创造出来的同时,工资水平也不可避免地应随之提高。生产率必须与价格上涨和工资提高同步,也要与增加值、质量和国民生产体系的多样性保持协调。实际上,这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两件事情。首先,在保持良好的宏观管理的同时,国家必须着力加强竞争力的根本基础,也就是制度环境、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和基础教育的质量。在这些方面,中国仍与国际标准差距很大。其次,在提高货物商品、劳动力和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中国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效率支持因素,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以杠杆原理利用信息交流技术和从国外引进的其他技术的能力[3]。

  首先,从竞争力的基本要求来看,2007年以来在制度指标体系中,中国在21个方面呈现令人振奋的加强,这表明中国的制度环境质量正在改善。据中国商务主管部门估计,同提升公共道德水平和政府效率一样,物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了加强,但目前综合排名得分仅有56分,有待进一步改进。私营机构质量从2007年的第101名上升到今年的第60名,还应特别引起关注。在国家审计和报告标准评估(第86名),公司董事效率(第90名),少数股东保护(第94名)指标方面,中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由于主要受食品和日用品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近期以来通胀率呈现上扬趋势(从2006年的1.5%提高到2007年的4.5%),但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仍然保持了良好状态。另外一个宏观指标亦保持正确方向:与以前年度赤字1.2%相比,2007年政府预算平衡没有出现赤字,盈余占GDP的0.7%。2007年国民储蓄率达到了GDP的52%,利息率的波动很小,国债下降到GDP的18%。充足的公共财政资金应该用于提升社会服务和应对社会及地区差异。事实上,由于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绝对贫困仍在较大范围上存在,大约1.28亿人的日均收入仍不到1美元,经常难以获得干净的水或者足够的教育和医疗服务[4]。这些给中国带来了挑战,卫生二级指标体系(第73名)的表现欠佳。

  在效率提高方面,中国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缺陷,特别在金融部门,本年度的排名为令人沮丧的109位。由于对资本流动的严格限制(121位)和无效率、不透明的股票交易监管(109位),效率和诚信仍然步履维艰。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比较薄弱,仅排名第108位。另外,根据世界银行法律权利指数显示,在借款人和贷款人权益的法律保护方面,中国排名93位。但也有一些令人振奋的迹象:第一,政府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正在采取重大措施来予以解决,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这可以从下述事实得到证明,在效率提高的指标体系的9个指标中,有8个正在提升。第二,由于国内和国际投资者的浓厚兴趣,中国的股票市场潜力巨大,表现活跃。据预测,这会促使政府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5]。最后,如果股票市场的准入仍然存在问题,作为融资的另一个来源,私人股本和风险资本就会快速增加,体现在中国的风险资金可用性指标提高了22位,跃至第49名[6]。为了避免进一步发展的潜在瓶颈,金融市场进一步放开应保持绝对优先。

  另外一个缺陷(尽管不是很严重),在于中国的科技储备水平。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这对中国的竞争力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信息传播技术能通过改进生产过程提高生产率,提高市场和资源分配的效率,从而提升社会生产力。此外,已有证据表明,信息传播技术还能带来重要的外溢作用,特别是在减少贫困和社会不公方面。中国的科技储备指标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其他国家,处于令人失望的第77名,中国在最新科技的获得方面处于第83位。外国投资未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新技术来源(79位),具有积极意义的是,一旦可以获得某些技术,中国的公司就可以比较熟练地加以采用(46位)。与国际水平相比,由于其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广阔的幅员面积所制约,中国信息传播技术基础设施的渗透率仍然较低。令人高兴的是,政府通过多种措施,如实施电子政务的“金网工程”等,将信息传播技术的渗透置于改革日程的前列[7]。

  国内和国际竞争方面,尽管有一些改进,仍需要进一步的开放,以提高货物市场的效率。在中国做生意仍然负担沉重,消耗时间,实际税收率占到公司收益的74%,这是世界上最高的税率之一(第120名)。贸易壁垒仍然很多,实际进口贸易关税率超过14%,中国在这个指标上居于第122位。另外,劳动力市场仍然缺乏流动性,雇佣过程成本较高(108位),无正常工资的劳动力成本高达一个雇员薪水的44%,使中国位于第126位。

  就像今年的GCI结果所描述的那样,中国竞争力主要是正面的,绝大多数指标正在朝好的方向转变。然而,保持竞争力也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不可能再依赖于大量的低成本投入来维持增长。在国内,当国际公司仍在四处寻找最好的成本产出比率以决定在何处开展业务时,一个正在成长的中产阶级群体越来越引人注目。目前,许多因素,包括市场规模,增长的国内需求,以及大量的改革,使中国处于足以维持充满活力增长的强有力地位,并为处于困境的全球经济前景指明了方向。(政法司专题处供稿,韩燕凤译,马涛校)

――摘自《教育政策法规通讯》2009年第1期。

  [1]根据世界银行2007年资料,在过去20年间中国依靠自身努力减少了占发展中国家75%的贫困。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

  [3]在全球竞争力指标中,这个现实正在被发展阶段的概念所取代:当一个国家沿着价值链往前发展时,决定竞争力的每一个因素的重要性将会发生变化。2005年,中国仍处于最基本的要素驱动的发展阶段(人均GDP低于2000美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料,中国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向效率驱动转变的阶段(人均GDP在3000至9000美元之间),并将在2009年达到。

  [4]世界银行2008。

  [5]例如,在2008年5月,中国主要股票市场(上海和深圳)的日均总交易数量达到了破记录的4100亿,超过其他所有亚洲市场的总和。

  [6]根据Deloitte (2007)的一份近期报告,中国已经成为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的最主要的目标。在2007年,中国的首次证券发行额达到了6210万美元,也是一个世界记录。参见世界银行2008a。

  [7]更多信息参看世界银行2007年。详细了解不同国家的科技储备的评价,参看世界经济论坛2008。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