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通过“四个一批”,切实推动教育法治与教育公共政策研究工作出实效

  近年来,上海市教委在推动本市教育法治与教育公共政策研究工作过程中,本着“强化引导力与服务力、增强支撑力与贡献力”的理念,通过创新实施“四个一批”的机制,相关工作成效初步显现。下面,就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向大家做个简要汇报。

  一、“实”字当头,设计并实施好一批研究课题

  每年,我们发布三类课题,一类是与市哲社规划办合作推出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法治专项,每年5个),一类是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推出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教育政策专项,每年20个),另一类是与市教育法学研究会合作推出的上海市教育公共政策专项研究任务暨教育法治工作专项研究课题(包括会长课题和青年课题)。研究选题和过程管理突显“实”字当头。其中,研究选题要求应聚焦当前教育法治与教育公共政策的最新理念、最中心任务,重点对标教育部和市教委年度工作要点,内部重点向委领导和相关处室、外部重点向实务部门领导和学界专家征集研究选题,坚决避免研究题目的“悬空”状态,切实面对前沿或实践问题、真正聚焦工作目标、关切当下实际。此外,课题实施中,切实加强过程监管,建立了课题发布、立项对接、正式开题、中期评估、结项评审、成果验收等六个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环节,坚决避免课题管理的“放羊”状态,切实督促课题承担者的研究工作不跑偏、出干货。

  二、“真”字为先,选拔并培育好一批中青年研究骨干

  从2015年开始,我们连续三年组织实施了“上海市教育法学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从全市选拔10位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迄今共30位入围该计划。具体要求包括,45周岁以下,具有一定工作实绩、良好的相关学术能力,并有志趣从事教育法治、教育公共政策研究工作某一领域的长期研究。人才计划实施过程中,通过“课题牵动”、“论坛推动”、“沙龙互动”、“名家结对指导”、“成果出版资助”等手段,切实保障既出成果、又出人才。通过实施该计划,事实上悄悄完成了“两个改变”,一是改变了过去“找不到最合适的人来承接研究”的情况,通过公开竞争性选拔,使得一批真正长期关注教育公共政策研究、真正有志于深度参与教育法治建设的中青年骨干脱颖而出,将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意图与研究者的学术旨趣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改变了原先“单纯做课题项目”的情况,通过采取上述运行手段和方式,教育行政部门真给力,研究者真发力,互相支持、彼此受益。

  三、“合”字为本,命名并建设好一批研究基地

  近两年,我们与市人大教科文卫委、法工委和市政府法制办等四家通力合作,先后遴选了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教科院八家单位,授牌成立了八家“上海教育立法咨询与服务研究基地”,聚焦教育立法项目与重大政策问题,通过联合发布各基地年度研究任务清单的方式,明确基地建设任务,积极推进基地建设,指导各基地开展项目研究,为上海教育决策与教育立法立规提供咨询与服务,共同推动基地真正成为支持教育法治建设与教育发展改革的智库平台。研究过程中,又兼顾到每个基地单位的学科特色、研究力量的业务专长,注意发挥好各基地的积极性,统筹实施好一些重点项目。比如刚刚过去的2016年,结合教育部即将修订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师生校内申诉制度不尽科学完善的实际,我们就设计了四个关于校园申诉的研究选题(分别是高校教师、高校学生、中小学教师、中小学生的申诉机制的研究),分别委托给了其中四个基地开展研究;前些天刚完成的结项会上,四个项目都拿出了很厚实的研究报告、较成熟的申诉办法文本。接下来,我们将聚焦完善学校申诉机制这个话题,召开小型专题研讨会的形式,让四个课题组各有侧重、彼此借鉴、合力攻关。

  四、“助”字为要,统筹并打造好若干名刊名栏

  在经过多轮互动对接之后,2017年伊始,我们顺利启动了与三家学术名刊的合作共建,《复旦教育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教育发展研究》三家国家核心期刊将相继开设出“教育法治”专栏。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学者助我决策咨询,我助学者学术成长”的考量——随着包括中青年学者在内的相关专家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教育法治和教育公共政策研究中来(其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研究报告、法规或文件代拟稿等),我们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在获得智力支持的同时,也可以为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其自身学术成长的助益积极创造条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托名刊、打造名栏,也是在为教育法学这一交叉学科的繁荣发展、更是在为教育法治这一宏大事业的持续发展在添砖加瓦、助一份心力。

  我们迄今所做在的工作还很初步,我们的探索还在路上,期待着在教育部政法司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下,在兄弟省市同仁们的帮助与支持下,我们一起把工作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收藏
(责任编辑:王芬)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