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第1143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5〕第2号

  您提出的“关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教育规划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自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来,教育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意见》精神为遵循,通过顶层设计引领,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推动《意见》要求在教育系统落细落实。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2014年,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出台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鼓励各地各学校结合实际,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研究宣传等方式,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推动形成有示范、能落实、可督察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征集,共收到各地各校典型案例180余项,在此基础上于2015年1月和4月分别编写出版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案例》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案例(第二辑)》。以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导向,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修订《中小学生守则》,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起草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中小学的基本遵循。

  二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课标修订、教材编写、综合素质评价等改革举措中。研制发布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细化、实化。组织编写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全面渗透、系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方案和具体实施图谱。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在育人目标和学科课程标准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动各地研制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督查调研机制、教材修订调研机制,加快教育部负责的96本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审议进程。研究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着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推动核心价值观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专题教学、互动教学、情景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

  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2014年7月,组织召开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现场会,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探索建设“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确保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占一定课时或学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覆盖在校生约13万人,21个行业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参与计划实施,推动62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社会实践活动覆盖面不断扩大,2014年,200多万名大学生参加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16万余名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15年3月、4月制定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遴选高校辅导员参加2015年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价值观形成中的养成作用。

  四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2014年,教育部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分学段、有重点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范围内,在中小学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在大学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联合光明日报社推出展示各地高校成果127项。联合中央电视台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引起社会各界对汉字、成语以及文化传承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关注。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31个省(区、市)全部加入此项活动,组织国家级艺术院团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演出290场,组织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赴中西部地区讲学145场,鼓励各省(区、市)开展本地“普通高校和中学普及高雅艺术活动”1000余场。

  五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2014年,会同中宣部及中国政研会研制《高校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测评指标体系》。强化校园理论阐释,编写出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人的精神家园》《大学生诚信读本》等一批著作,集中组织高校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撰写并在中央主流报刊刊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列理论文章100余篇。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设立了440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相关课题,开展深入研究。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吸取您的建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长期教育规划,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生根开花。

  一是认真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具体化、细化,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 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系统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二是深入推进课程标准修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重点就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设立方式,开展全面深入研究。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体框架,把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充实到课程标准当中。进一步修改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深入推动高校形成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四个层次递次推进、内容不断深化的课程体系。全面推进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落细、落小、落实。

  三是全面加强教材编写工作。认真编写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推动中小学以德育、语文、历史课程为主要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高校思政课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构建了面向师生,辐射本专科研究生各个层次,涵盖纸质和数字化等多种载体,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建立教材每年修订机制,确保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进教材。继续编发“教学活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要求和内容融立体化教材建设之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和学习参考资料。

  四是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衔接。小学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重在品德启蒙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重在进行良好品德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重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常识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大学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一步明确对本专科和研究生各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具体要求,修订《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若干意见》。形成由浅入深、循环上升、有机统一的大中小学课程教育体系。

  五是进一步加强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工作。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开学第一课”“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等教育活动。继续深入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继续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深化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公益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各学段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养成作用。从义务教育到普通高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包括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深入贯彻落实《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志愿服务制度与升学考核挂钩,把志愿服务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察和评优的重要依据,确保实践活动占一定课时或学分。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得到您的帮助和指导。

  欢迎登录我部门户网站(www.moe.gov.cn),了解教育相关政策、提高教育质量和深化教育改革方面的重要信息。

教育部

2015年7月23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王芬)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