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监管提案〔2021〕303号
您提出的《关于激发和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提案》收悉,经商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国家文物局,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在学校教育中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
中央高度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教育部贯彻中央部署,将有关要求切实落实到课程、课标、课堂教学中去。一是将创新思维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课程方案中。例如,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要培养学生敢于批判质疑,探索解决问题,勤于动手,善于反思,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将创新思维培养要求纳入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例如,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艺术课程要充分体现艺术活动的创造性,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艺术材料,创设开放的活动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表演、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中,充分激发自身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各种知识的连通、能力的互补中实现创造能力的提升。三是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教基〔2019〕16号),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情境体验、探索求知、亲身感悟和创新创造,着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将实验教学情况纳入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2023年前要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录取依据。四是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精品课评价指标中明确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部组织专家对省级推荐的精品课进行评审,遴选确定部级精品课,并进行推广。五是开展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增强学生驾驭网络和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共青团组织也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例如鼓励有科学兴趣的少先队员自主成立“红领巾科技小社团”,开展小科普、小实验、小制作,提升动手能力。在中学,围绕智能机器人、无人机、虚拟现实、生命科学、航天科技、集成电路半导体、新材料7个领域,逐步建设“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支持青少年在实验室感受并学习前沿科学知识。命名建立一批“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支持少年儿童开展科技活动。邀请院士、科学家等担任科技类少先队校外辅导员,指导少年儿童开展科技活动。深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帮助青少年在赛事中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创能力。
二、关于构建青少年创新培养体系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资源,加快推进。
一是积极探索科教结合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自2013年起,中国科协和教育部通过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英才计划”)选拔逾6000名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在国内顶尖专家带领下走进大学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推动全国33所高校、科研机构开发开放优质科技教育资源,打造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贯通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模式。
二是加强社会联合,共同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2020年以来,中国科协联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华医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科大讯飞科普报告团等24支团队成立了“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汇”,面向全国青少年开展数千场线上线下科普报告。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广泛吸纳凝聚校内外科技教师、科技辅导员和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提升科学素质。
三是发挥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功能。截至2020年,我国备案博物馆数量已达5788家,全年举办各类展览2.9万余个,开展教育活动22.5万余场次,接待观众5.4亿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1.3亿人次。在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文物博发〔2020〕30号)和2021年中央宣传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制定博物馆教育服务标准,丰富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为完善大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和“支持博物馆参与学生研学实践活动”等要求。2019年以来,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天津、河北、重庆、陕西等地相关博物馆以多种方式开展“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各地博物馆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平台优势,开发青少年教育课程、教材、研学项目,充分利用寒暑假策划专题展览、组织教育活动,并通过“云展览”、网络直播等方式,拓展博物馆线上教育服务,强化馆校共建、探索区域协作,促进青少年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
三、关于发挥青少年科技活动和大赛的积极作用
教育部作为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主管部门,一方面大力规范减少学科类竞赛,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中国科协等单位申报、举办有价值、有意义的竞赛和活动,并不断改进完善竞赛和活动构成,体现素质教育导向。
中国科协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多年来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专家,广泛联合教育、科技、共青团等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广泛开展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普和科技竞赛活动,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每年组织开展“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科普日及校园联合科普行动、高校科学营、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以及航天、科学影像、创意编程等科技竞赛活动和主题科普活动,每年线上线下参与活动规模达上亿人次,对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共青团中央积极推动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一是举办“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科技创新类赛事,帮助青少年学生以赛促学,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创能力。二是依托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开展“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表彰、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遴选、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训练营等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在全国部分中小学开展“光华科普大讲堂”、青少年计算机科技创新实践教育活动,丰富青少年科学知识,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
下一步,教育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持续推动构建青少年创新培养体系,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动学校和教师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继续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以赛促学,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库建设,促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营造鼓励青少年创新的社会氛围。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2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