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监管提案〔2021〕312号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中小学科学素养教育质量的提案》收悉,经商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现答复如下:
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孩子们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对促进中小学生全面成长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联合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关于制定科学素养教育标准
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科学教育在中小学占据重要地位。一是课程设置突出科学教育。《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规定在三至九年级设置科学课(七至九年级可选择开设生物、物理、化学课)。《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目设置为“科学”学习领域,规定了学生必须修习的内容和课时。二是课程方案注重培养科学素养。科学类课程均把“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鼓励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开展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培养科技创新的兴趣。三是课程标准体现当代科技。2011年,教育部修订发布了义务教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初中科学等科学课程标准,进一步精选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内容,并指导各地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四是强调研究性学习。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专门推荐了科技教育方面的活动主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树立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探索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关于科学教育纳入青少年发展规划
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推进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的规划和实施。一是将科学教育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中特别强调,在“十四五”时期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开设科技类团课。会同共青团中央、科技部围绕《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新时代中学团课教育指导大纲》,不断改善课堂教学,调动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三是建立科技专家库。会同共青团中央设计“科技强国梦”课程,建立校内科技指导教师库和校外科技指导专家库,为举办科技人文节、科普活动周提供人才支撑。
三、关于加强素养教育资源共享
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切实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一是不断创新科普教育形式。会同共青团中央、科技部通过“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青年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和“红领巾科技小社团”等活动,帮助青少年增强科技兴趣,培养科学素养,提升实践能力。二是发挥校外活动场所作用。推动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及实验室向中小学生开放,邀请院士、科学家担任少先队校外辅导员。三是整合利用社会资源。为了落实《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教基一〔2011〕2号)的精神,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建立了61家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会同财政部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了2460个县级校外活动中心,基本实现了全国每个县都有一个综合性青少年活动场所的目标。
四、落实科技课教师的配备、晋升和培养
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夯实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师资基础。一是确保科技课教师编制落实到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明确提出,严格按照教师资格确定专任教师,科技课教师属于教师系列,各地中小学可根据对科技课教师的实际需求,结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在总量控制的范围内,配备一定数量的科技课教师。二是加大科技教师培养培训力度。2011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印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将科学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标准体系。通过推动落实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提升了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素养和科学教育能力。三是畅通科技教师职称评定通道。201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5〕79号),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从事科技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可以依照上述规定,申报参加教师职称评审,取得相应的任职资格。
下一步,教育部将推动各类综合性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推动科技教育活动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普宣传,进一步提升教师科学素养,为全面提升中小学科学素养做出更大贡献。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2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