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2173号建议的答复

教监管建议〔2022〕86号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双减校内减负工作的建议”收悉,经商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应急部,现答复如下:

  您提到的关于提高教师待遇水平、提高学科类培训治理水平、提高非学科类培训监管水平、提高财政保障水平等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与我们实际工作方向相一致。教育部及相关部门正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各项政策举措,有的工作已经破题,有的正在深化,有的还在攻坚,也有的仍在研究探索。在此,重点向您介绍四方面情况。

  一、关于师资保障工作

  这是做好“双减”的重要支撑。一是加强教师工资保障。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狠抓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推动各地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简称“不低于”)的要求,建立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随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督促各地基本实现了“不低于”目标。二是加强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激励。推动各地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将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积极在各地推广试点教师轮岗制度和弹性上下班制度,保障好教师的休息权利。目前,全国95%的县区已经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三是促进师资流动。深入落实《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教师〔2014〕4号),推动各地以县为主,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对口支援、乡镇教师走教等形式,推动师资均衡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如北京大比例促进干部教师轮岗交流,缩小校际差距。

  二、关于提高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水平

  这是“双减”的最核心任务。一是出台配套政策。单独或会同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出台20余个配套文件,基本建立起了中央文件和若干配套文件“1+N”政策制度体系,实现全覆盖、全链条治理。在政策层面,对学校作业和考试管理、培训材料和人员管理、实行政府指导价、预收费监管、上市公司清理整治、加强体育培训监管等方面明确了具体规定。在操作层面,对学校课后服务、学科类培训范围界定、“营转非”“备改审”、查处隐形变异培训、广告管控、强化风险应急处置、利用科普资源助力“双减”、做好寒暑假工作等方面作出了实操性指导。二是提升执法能力。发布《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教监管〔2022〕1号)《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教监管厅函〔2021〕8号)等,推动各地教育部门建立健全校外培训监管机构和执法力量,将隐形变异培训查处纳入网格化治理体系,并示范选聘社会监督员参与校外培训监管治理,引导各地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全国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83万人次,查处违规培训机构2.9万个,处理违规个人3400多人。已累计开展15次线上巡查,共发现近1000条违规问题线索,已全部完成核查处置。指导网站平台清理校外培训违规线索5万多条,全面净化网络环境。对“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举报平台上收到的40983条有效线索及时转交相关省份核查处理,完成率达到100%。三是注重部门联动。牵头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网信办等20个部门组成的“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明确分工,压实责任,形成横向联动、高效互动的工作合力。多方位开展宣传、通报、督办等工作,压实地方党政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经过各方努力,线下义务教育阶段培训机构压减率为94.20%,线上培训机构压减率为87.07%,“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达到100%,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政府指导价标准,收费较出台之前平均下降4成以上,25家学科类上市公司均已完成清理整治,不再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完成率达100%。

  为切实巩固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果,部署全国各地对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压减和转为非营利性的所有线上、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一次全面排查,系统查找问题并坚决整改。截至5月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实现各县(市、区)“回头看”排查全覆盖,其中63%的县(市、区)已完成辖区内所有培训机构排查。全国累计排查线上线下培训机构14万个(含已关停的机构复查及非学科类机构涉嫌开展学科类培训排查),其中发现有问题机构3743个,占比2.7%。各地通过关停取缔、限期整改等措施对违法违规培训机构予以处置,问题机构整改率已达94%。

  三、关于提高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水平

  在学科类培训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基础上,非学科类治理提上日程。一是严查恶意涨价。在寒假期间召开全国视频调度会,部署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开展专项行动,严肃查处恶意涨价行为。各地共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次,发现恶意涨价机构52个,相关违规问题已经整改,对相关机构进行了严肃处理,培训费恶意涨价部分已全部退还家长。二是规范培训行为。约谈非学科类头部企业,要求坚决落实“双减”政策,做好示范引领。发布公告,明确非学科类培训各项要求,保护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加强对非学科类培训人员和材料的审查抽查,及时发现问题,严肃查处整改。三是开展培训材料抽查。组织专家对部分机构的艺术综合类材料进行抽查,114册材料中55册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16册发现有思想性问题,另外39册发现科学性、适宜性问题,已立即向有关省份发函要求整改。四是起草指导性意见。与市场监管总局、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体育总局等部门和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就市场准入、设置标准、价格管理、服务质量、行业自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制起草关于非学科类培训的相关文件,对非学科类培训治理作出全面系统要求,明确非学科类培训管理体制,建立各部门密切协同配合的综合监管机制,对行业准入、价格调控、日常监管等重点问题逐个破解,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增强非学科类培训治理实效。

  四、关于提高财政保障水平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厅〔2017〕2号)等文件,完善课后服务有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指导各地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目前,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课后服务项目吸引力有效性显著提升,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去年春季学期末的49.1%提高到秋季学期末的92.2%。

  “双减”工作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人民群众小康生活成色、事关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涉及众多部门,涉及各条战线,许多工作正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期,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各部门按照巩固成果、深化治理、提升水平、防控风险的工作思路,着力破解观念转变、学校资源、政策保障、联动治理等方面的难题,确保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的1年目标如期完成。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2年8月7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