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6132号建议的答复

教监管建议〔2022〕60号

  您提出的“关于持续深入开展隐形变异培训问题治理的建议”收悉,经商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现答复如下:

  自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印发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将“双减”工作作为2021年部党组“一号工程”和教育督导“一号工程”。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诚如您所说,一些地方出现了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入“地下”,换个“马甲”逃避监管等隐形变异问题,扰乱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巩固治理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

  一、关于加强对隐形变异的监管

  在多部门协调共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问题方面,建立协调机制,强化政策指导。2021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教监管厅函〔2022〕8号,以下简称《通知》)。2022年1月,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司法部印发《加强教育行政执法 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教监管〔2022〕1号,以下简称《意见》)。在总结分析各地现有执法工作基础上,指导各地健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联合执法机制,中央和地方均普遍建立了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明确部门分工,强化部门协同,形成了有效合力。在应对隐形变异的举措方面,针对寒暑假、国庆假期等重要时间节点,部署各地开展巡查,指导各地统筹运用好挂牌督学、社区网格员、网上巡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坚持露头就打,强化监管执法。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重点核查无证无照机构违规培训、个人以“家政服务”“家庭教育指导”“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培训等情况,累计排查整改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机构2939个,其中2800个完成整改。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通知》《意见》,出台配套的执法文书目录,指导各地加强校外培训执法力量建设,健全多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您提出的“在条件成熟时,推动组建独立建制的教育执法队伍”建议,教育部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参考。

  二、关于健全核查机制

  在专业鉴别认定方面,印发《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教监管厅函〔2021〕16号)等文件,明确了学科类培训项目的鉴别依据和七类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问题,为地方开展隐形变异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参照;督促指导各地建立分级指导制度、专家鉴别制度和机构自查制度,探索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在投诉举报方面,自2022年起,对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平台收集的投诉举报问题线索,建立核查处置工作机制,分批转交各地限期逐一核查处理,并将核查存量纳入国务院教育督导办的通报内容。指导网站平台清理校外培训违规线索5万多条,全面净化网络环境。对“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举报平台上收到的40983条有效线索及时转交相关省份核查处理,完成率达到100%。在线上监管方面,组织专门力量对线上培训机构、有关网络平台遵守“双减”要求情况开展常态化全面线上巡查监管,坚决整治线上培训违规问题,已累计开展15次线上巡查,共发现近1000条违规问题线索,已全部完成核查处置。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方面,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选聘了一批社会监督员,拓宽了社会监督渠道,同时根据《通知》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成立专家委员会或指定专业机构,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进行科学辨别,探索公众参与治理的模式。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明确属地责任,对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创新监管方式,推进“互联网+监管”,会同相关部门,探索将违规培训的机构和个人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施联合惩戒,坚决防止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蔓延。

  三、关于提升学校服务水平

  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指导各地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全面落实“零起点”教学。鼓励支持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借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完善课后服务方面,专门制订出台了课后服务相关配套措施,推动校校开展全覆盖,保证时间“5+2”,丰富内容上水平,吸引学生广参与,强化条件有保障,将课后服务作为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落实全面育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有效解决家长“三点半”接孩子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切实促进课后服务全覆盖、上水平。在优化资源供给方面,会同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科协分别印发了《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办公共发〔2022〕29号)、《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45号),指导各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切实增强课后服务有效性、吸引力。诚如您所说,提升了家长和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社会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就能降低其寻求校外学科类培训服务的需求和意愿,进而有效缩减隐形变异培训的生存空间。下一步,教育部将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信息收集,精准分析学情,促进差异化、交互性教学和个别化指导,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探索与更多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将更优质的社会资源引进校园,更好地服务于课后托管。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2年8月7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