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1664号(教育事业类167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监管提案〔2022〕74号

  您提出的《关于狠抓政府、学校、社会三方责任 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的提案》收悉,经商财政部和共青团中央,现答复如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印发以来,教育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双减”作为部党组“一号工程”,会同有关部门以极大的决心和力度狠抓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您所提建议具有参考意义,我们将区分类别,加大推进力度,深化落实举措,积极探索实践,力争使“双减”改革有新的进展。

  一、关于强化对存量机构日常监管。一是建立健全执法体系。2022年1月,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司法部印发《加强教育行政执法 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教监管〔2022〕1号),理顺工作机制,提升执法水平。2022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校外培训监管行政处罚流程图和文书格式范本的通知》(教监管〔2022〕8号),要求各地在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中按图执法,实现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二是严管证照齐全的机构。教育部连续不间断开展16期线上培训巡查,巡查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对证照齐全的线上机构实施严格监管。2022年4月至6月,为巩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成果,教育部部署全国“回头看”工作。组织各地围绕机构压减、“营转非”、培训收费、学科类隐形变异、材料和人员、监管信息化、风险防范等七个方面进行全面排查和整改,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整改。截至2022年6月底,12.4万个线下学科类机构已压减至6743个,线上学科类机构仅剩34个,总压减率达94%,并全部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统一监管。三是严打无证无照的“黑机构”。2022年1月,教育部部署各地严查培训机构违规开班,严厉打击变相违规培训。仅寒假期间,全国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9万人次,排查培训机构19万个次;查处了1万个证照不全的机构违规培训行为,形成警示震慑。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等主要培训时间得到全面禁止;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政府指导价标准,收费较出台之前平均下降4成以上。指导各地加大力度打击违法违规机构,如吉林磐石市充分发挥“双减”协调机制作用,组织教育、公安、市场监管、乡镇街区等部门建立“四级包保制度”(监管部门包乡镇、乡镇包社区、社区包小区、小区包楼长),采取“拉网式”“网格化”“一对一”等方式,加大对违规培训行为查处力度,取缔30多家违规机构。

  二、关于落实好教材审查委员会制度。一是严格审核要求。印发《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对面向中小学生的所有线上与线下、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材料提出了全面规范要求,重点抓好培训材料编写审核、选用备案、检查监督等各个环节,明确管理职责即“谁审批、谁审核”,提出编审标准,完善人员资质条件,健全审核制度,并要求组建由学科专家、教研专家、一线教师等组成的审核队伍。《办法》对培训材料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列出了十二条负面清单,强调要守牢政治底线,不得出现意识形态问题,并明确要求“内容科学准确,容量、难度适宜,与国家课程相关的内容应符合相应课程标准要求,不得超标超前”,确保正确育人方向。二是开展排查抽查。为督促各地落实《办法》要求,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教育部组织全国各地开展校外培训材料和从业人员专项排查工作,共排查机构17万所,审核培训材料38万余册,其中发现有0.69%的材料内容不够规范,有0.39%的材料管理不合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进行了相应整改处理。2022年4月,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部分省份的培训材料进行了专项抽查,以材料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为重点,兼顾科学性、适宜性。根据抽查结果,点对点督促指导相关省份对问题进行整改处理,并举一反三,进一步完善材料审核管理工作。目前,各地结合“回头看”工作,正在健全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探索“县排、市查、省抽”的治理工作机制,压实各级责任,确保培训材料内容健康合规。

  三、关于用好各方力量促进课后服务质量全面提升。一是用好教师力量。要求各地根据学生规模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核定编制,配足配齐教师。截至2022年6月,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专任教师是1844万人,在这当中,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有1586万人,占到总数的86%,而且这个数量每年都在递增。优化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提高学校课后服务能力。鼓励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二是用好社会力量。教育部指导各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统筹利用科普、文化艺术、体育、少先队组织等社会资源和专业人士,增强课后服务有效性、吸引力。据统计,各地遴选聘用了20余万名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需要,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坚持自愿原则。2017年,教育部专门印发文件,强调课后服务坚持学生家长自愿原则,中小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要主动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双减”意见》也明确要求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目前,浙江等地均建立家长申请、班级审核、学校统一实施课后服务的工作机制。

  四、关于出台和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政策。要求各地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经费筹措到位。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有关人员的补助,有关部门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应考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因素,把用于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的经费额度,作为增量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对于需引进第三方参加课后服务工作的,教育部门会同其他部门负责组织遴选,形成机构名单和服务项目及引进费用标准,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引进费用标准要通过招标等竞争性方式确定,并要明显低于培训机构在校外提供同质培训服务的收费标准。

  “双减”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根据第三方监测,全社会支持“双减”的局面初步形成,但面对转型期社会的形势,更新社会教育观念依然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双减”工作重要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校外培训治理,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推动“双减”工作落到实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2年8月18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