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建议”收悉,经商中国科协、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持续关心和大力支持!党的二十大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5月17日,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监管〔2023〕2号)(以下简称《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您提出的关于“加快补齐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数量和能力短板”等建议非常必要,与目前实际工作方向相一致,教育部及相关部门正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一、关于加快补齐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数量和能力短板
强教必先强师,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科学教师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深入贯彻《意见》,加强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从源头上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科学类课程教师供给,并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激发广大科学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支持“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为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提供软硬件支撑。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结合中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需着重强化的教育实践能力,探索全国科技馆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机制与模式。但我国义务教育现阶段科学教师还存在缺口大、兼任教师比例高、师资配备率低、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下一步,教育部等部门将进一步发挥科学教师主导作用,打造培训精品,将优质培训课程制作成课程资源上传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助力教师科学素质提升。
二、关于变革科学教学的理念与方式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基础在于改进教学方法,强化科学实践,增加学生科学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近年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教基〔2019〕16号),通过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验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等途径,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情境体验、探索求知、亲身感悟和创新创造。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和实践活动,义务教育科学、数学、物理等课程标准中均提出要求,学科总课时10%的课时用于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鼓励地方丰富课后服务活动项目,开设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制作、人工智能等活动课程,加强学生动手实践与探索,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但仍存在重知识轻实验、重课堂轻实践、重校内轻校外、重参与轻常态等问题。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科技部等部门统筹校内、校外两个方面,织密家、校、社各个育人环节,强化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推动学生开展研究型、任务型、项目化、问题式、合作式学习,着力构建校内、校外有机融合的科学教育体系。
三、关于加强资源要素供给体系保障工作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资源支持,需要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并提供资源和课程。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科协等部门着力丰富课程资源,统筹整合场所人员。开展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组织海峡两岸及港澳青少年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走进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全国分营,参加科技与文化交流活动,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开展“高校实验室向中小学生开放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利用暑假走出传统小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运用线下探访与线上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拉近青少年与高校、科学实验室、科学家的距离。安排科技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为科学教育提供更优质的科学实践场所,将科普有关经费纳入预算,推动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共享。发挥现代科技馆体系优势,系统开发馆校合作课程和资源包,在全国开展示范试点活动,形成范围较广的课程资源覆盖体系。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科普中国”等推出虚拟漫游科技馆、全国科普助力“双减”资源库等优质科普资源。发挥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独特作用,强化科学教育师资能力体系建设,打造科技辅导员培养矩阵。但一些地方和中小学对科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仍存在资源配备率低、尚未有效整合、缺口大等问题。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发挥科教协同机制,强化部门统筹协调,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引领中小学科学教育,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开发科学教育课程和培训资源。
四、关于构建家、校、社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机制
科学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家、校、社有机整合,营造重视、关心、支持科学教育的良好氛围。教育部、科技部、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部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集成优势,鼓励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实现校外科学教育与学校的“双向奔赴”。印发《关于开展“科普进万家行动”的通知》(妇字〔2023〕19号),依托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逐步培育一批“家门口”的科学教育阵地,制作推出家庭科普公开课程,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家庭科普活动。印发《“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科协发宣字〔2023〕30号),构建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学教育体系,动员超过5万名科技工作者到校开展科学教育服务,服务中小学生超过3000万人次。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教师〔2023〕6号),调动银龄教师聚焦基础教育提质扩优,以现有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为基础,开展课堂教学、听课评课、开设公开课、组织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等,推动提升受援学校科学教育水平。但现阶段仍存在校内外科学教育融合贯通不足、不同区域科学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中国科协等部门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各类科技场馆等场所的资源优势和银龄教师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打造体系化、高质量、创新性的科学教育内容。
五、关于推进数字化赋能科学教育工作
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会同中国科学院、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全国妇联等部门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不断优化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注重发挥数字化助力科学教育的积极作用。完善科普教育专栏,充实院士专家报告、海洋、航天、走近科技、漫游科技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板块,充实“科学公开课”“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家庭科普公开课”等科学教育优质资源,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科技创新意识以及投身科技事业的兴趣和远大理想;丰富“实验教学精品课”“实验教学说课”活动,提高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助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科学教育资源还存在资源重复建设、结构性缺项、供需双方缺乏精准对接等问题,致使资源浪费或无法有效利用。下一步,教育部等部门将积极探索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载体,做好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征集、集成、再加工、对接和调度,以菜单式自选方式供全国中小学校和学生自主选择,塑造科学教育新动能、新优势。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24年7月1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